行为金融学简读(二)

行为金融学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其实很简单,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分支,而金融学是经济学的分支。自然的,行为金融学的前世就是经济学。

只不过,最开始的经济学延续的都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经纪人”假设,即人都是理性的,在每个人理性的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社会的资源得以完美的分配。

后来,有人觉得不对。谁说人就一定都是理性的呢?于是法国一个心理学家Tarde就写了一本《经济心理学》来阐述人作为非理性人而言,主观价值论和预期对于经济的影响。这就算是拉开了经济学的另外一个流派。

在其后,有更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人的心理对于经济系统运行的作用,但是一直都没有太大的起色。直到后来,伴随着实验经济学和经济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行为经济学孕育而生。它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决策科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人或群体的经济行为规律的科学。

严格的来说,行为经济学具备的三个特点:

1、出发点是消费者或企业经理人员的行为,以调查为根据,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概括得到了结论;

2、研究对象是人们经济活动行为的决策过程,而不是最终的导致的结果;

3、重视的是经济活动决策的动机、态度、期望等心理过程。

所以书中说,行为经济学还可以被认为是管理方面的经济学。

这样一个学派修正了百年来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得到的成果也从新世纪开始得到了理论界的高度认可,不仅在 2001年得到了有小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的克拉克奖,还在来年问鼎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行为金融学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分支,主要关注的是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它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金融活动,却又不仅仅停留在心理学层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1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席勒。他的《非理性繁荣》很有意思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了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几次崩盘。

根据这本书的整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逻辑可以用下图表示:


该图解释了投资者心理过程对于资产价格的影响路径:投资者心理从认知、情绪与意志三个方面经过非理性传导到投资决策,反过来,非理性投资决策导致的资产定价偏差又进一步反馈给投资者。这样的过程很可能形成一个扩大的循环传导,这个循坏也就是金融市场上价格出现正负泡沫的重要原因。

这个传导机制甚至能产生另外一个现象。

我们通常说的市场有效性是指资产的价格能够反映出所有能得到的信息。而非有效市场,便是市场上存在着少部分人掌握着市场的内幕,以此进行投机获利。但是行为金融学却认为,人的心理使得有效市场也会变得不那么有效。就算在信息极端对称的情况下,人仍然因为主观原因而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换句话说,即使经济学家利用各种分析告诉了投资的人为什么股票市场被高估了,从众的力量依旧会阻止人改变自己的行为,驱赶着大家继续做所有人都在做的事。这就是非理性。

尽管在心理研究上,行为金融学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还没有到达理想的境界。就此,这本书提出看当下的行为金融学还需要发展的三个方面:

一、在众多影响投资决策的心理因素中,哪个是最关键的;

二、对于某些异象产生的原因,还没有统一的解释,或是根本没有找到;

三、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有效性尚待验证与论证。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为金融学简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