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浊流看日据时期台湾文学(1)

台湾日据时期的文学是一个很大的范围,目前学习阶段所能接触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倘若单单从一位作家去分析这一时间段的文学,难免有所疏漏,所以此篇文章也仅仅从一位作家去窥伺他所代表一部分知识分子,在那个特殊时期通过文学所要表达的思想。

说到吴浊流先生的小说,那就不得不提及《亚细亚的孤儿》,但从此篇文章来看,我认为这部长篇小说就反映了部分日据时期台湾文学想要通过文字来传达一种身处大陆和日本文化之间难以进行自我认同的尴尬、孤独。

首先,是在两种教育环境下自我的迷失,小说的主人公胡太明,从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太明阿公是乡下的穷秀才,所以在太明小时候曾到代表传统文化的云梯书院学习,小时曾在胡秀才的教育中熟识四书五经,因此可以这样说自小他应该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同时有意思的是当太明初到日本所办的公学校时,“太明从第二学期起进入公学校。当时的学校,从一年级即可以跳级入三年级,对资格并没有限制,可以中途插班。但公学校的气氛和私塾的空气完全不同,朝气蓬勃。太明顿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运动场或教室都场地宽大光线明亮。”中日教育氛围的差别,开放、明朗的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会造成太明对于民族观念的摇摆,文化认同的断裂“太明就像飘流于两个时代潮流之间的,无意识的一叶小舟。”这是胡文卿在考虑太明教育时的所思所感,实质上也道出了在当时的无数的像太明一样台湾人的心声。

其次,在狂飙突进时代中,新旧生活观念的矛盾,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自觉对传统观念的继承之间的撕扯,在《亚细亚的孤儿》中,可以窥见在殖民环境下台湾人所面临的抉择。胡太公在太明求学期间还固执的要求太明到私塾接受教育“老人的脑袋里,充满了对春秋的历史、孔孟的教化、汉唐的文章、宋明的理学等,光耀的中国古代的憧憬。他认为好歹要把这些还给子孙。私塾去学习四书五经,”但是在殖民背景下新文化不断传入,这样的一个“老顽固”,在后期殖民文化的冲击下也产生了新的观念,“即使是千万篇的八股文,结果还是及不上一个炸弹的威力。时代进步了,仅是诗文的低徊趣味已不管用”,对于文化的自信傲然在坚船利炮的冲击下,对于文化的继承在现实激荡下也采取了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吴浊流看日据时期台湾文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