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弃的松树与学困生

在校园两栋教学房之间废弃的讲台旁挺立着一棵松树,现在已经长得蓊蓊郁郁。每当我的目光碰到它,我就会想起它的来历,它成长的历程对我今后教书育人的工作给予了许多启迪。

记得那是1992年的春天,学校要对校园进行绿化,在校园周围和甬路边栽植松树,这些任务全部由教师来完成。树苗是从乡苗圃挖来的,根部用塑料袋包住,朝阳地方用彩粉笔做了记号,用车拉到校园。事先学校领导讲解了栽培要领,划分责任区,落实责任人。经过一上午的紧张忙碌,这些树苗绝大多数都已经“安家落户”,只剩下两棵根部没土而且比较弱小的松树被遗弃在学校的操场上。我看到校园甬道西边的讲台边有一小块空地,若栽上一棵松树正好与东边的松树对称。于是我拿来铁锹,在这块空地上挖了一个坑,用水桶灌满水,从这两棵松树中选了一棵,栽在这个地方,精心培好土。同事见了讪笑道:“好树苗都不容易栽活,何况这样差的树苗呢?你这样做纯粹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同事说这话是有一定依据的,像这样大的松树苗都有一个假活期,几年之后才能见证是否存活。但我认为事在人为,奇迹就是人们认为不可为而有所为创造出来的。

我坚信这棵树苗一定能活,因此对这棵树苗特别留心、特别耐心。再给自己责任区的树苗灌水时,我总忘不了这颗被遗忘的可怜的树苗,多浇一些水,多培一些土,而且用木棍进行了加固,防止风摇动树根。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棵小树苗竟然和其它那些树一样活了起来。我指着它绿绿的树冠,对同事不无得意地说:“怎么样,只要不言弃,劣苗也成器。”同事蔑视地看着这棵树说:“老陆,你可别高兴的太早,说不定它正处在假活期呢?”我不信这些,一如既往地浇水培土。第一年过去了,这棵树存活下来了,第二年过去了,这棵树越长越高,越长越绿。它正和其他兄弟姐妹一样傲岸地挺立在校园里,挺立在甬路旁,擎起一片绿荫为师生们遮风挡雨,它现在已长成参天大树。

栽培这棵树的经历,使我想起了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过程;这颗被遗弃的松树的命运,,使我想起了班级里的学困生的处境。这棵松树因为条件差而险些被抛弃在被遗忘的角落,学困生因基础差而往往被老师忽视,甚至遭到歧视冷落。优秀生是老师心目中的“好树苗”,自然受到礼遇,是课堂上的主角;学困生是老师眼中的“差树苗”,则会遭到冷遇,只能是课堂上的配角,甚至是陪衬。在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下,学困生越学越困难,越学越没兴趣,有些学困生甚至不得不中途辍学。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尊重和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都能成才。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好教的学生和不会教的老师。爱迪生、陈景润在小学读书时都是学困生,爱迪生甚至被老师冠之于“白痴”的称号,但后来都大有作为。学困生并不是不可救药,如果教育得法,同样可以成才。学困生基础差,本来就自卑,心理压力大,理应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汤姆士﹒哥顿相信:每个孩子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接受。首先,教师要尊重学困生,尊重会使学困生增强自信心,找到做人的尊严,从而学会尊重。其次,要理解学困生。理解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通道。教师要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困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困生的感受,满足学困生的心理需求。对优秀生要克服“马太效应”,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困生应采用“皮克马里翁效应”,对优秀生锦上添花的同时,对学困生更要雪中送炭。对学困生要热情期待和肯定,要倾注全部爱心和热情,要寄予热切的希望,理解的暖流会融化学困生心头的冰雪,还原他们生活的热情。再次,要悦纳学困生。要赏识学困生,要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课堂上要给学困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些掌声,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昂起头来,信心百倍地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条件稍差一点的小树尚且能够成材,难道基础稍差的学生还不能成才吗?当我们教师在摘掉“有色眼镜”,怀着悲天悯人之心去看待那些学困生时,在我们面前跃动的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是美丽的风景,都是民族的希望。

在校园两栋教学房之间废弃的讲台旁挺立着一棵松树,现在已经长得蓊蓊郁郁。每当我的目光碰到它,我就会想起它的来历,它成长的历程对我今后教书育人的工作给予了许多启迪。

记得那是1992年的春天,学校要对校园进行绿化,在校园周围和甬路边栽植松树,这些任务全部由教师来完成。树苗是从乡苗圃挖来的,根部用塑料袋包住,朝阳地方用彩粉笔做了记号,用车拉到校园。事先学校领导讲解了栽培要领,划分责任区,落实责任人。经过一上午的紧张忙碌,这些树苗绝大多数都已经“安家落户”,只剩下两棵根部没土而且比较弱小的松树被遗弃在学校的操场上。我看到校园甬道西边的讲台边有一小块空地,若栽上一棵松树正好与东边的松树对称。于是我拿来铁锹,在这块空地上挖了一个坑,用水桶灌满水,从这两棵松树中选了一棵,栽在这个地方,精心培好土。同事见了讪笑道:“好树苗都不容易栽活,何况这样差的树苗呢?你这样做纯粹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同事说这话是有一定依据的,像这样大的松树苗都有一个假活期,几年之后才能见证是否存活。但我认为事在人为,奇迹就是人们认为不可为而有所为创造出来的。

我坚信这棵树苗一定能活,因此对这棵树苗特别留心、特别耐心。再给自己责任区的树苗灌水时,我总忘不了这颗被遗忘的可怜的树苗,多浇一些水,多培一些土,而且用木棍进行了加固,防止风摇动树根。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棵小树苗竟然和其它那些树一样活了起来。我指着它绿绿的树冠,对同事不无得意地说:“怎么样,只要不言弃,劣苗也成器。”同事蔑视地看着这棵树说:“老陆,你可别高兴的太早,说不定它正处在假活期呢?”我不信这些,一如既往地浇水培土。第一年过去了,这棵树存活下来了,第二年过去了,这棵树越长越高,越长越绿。它正和其他兄弟姐妹一样傲岸地挺立在校园里,挺立在甬路旁,擎起一片绿荫为师生们遮风挡雨,它现在已长成参天大树。

栽培这棵树的经历,使我想起了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过程;这颗被遗弃的松树的命运,,使我想起了班级里的学困生的处境。这棵松树因为条件差而险些被抛弃在被遗忘的角落,学困生因基础差而往往被老师忽视,甚至遭到歧视冷落。优秀生是老师心目中的“好树苗”,自然受到礼遇,是课堂上的主角;学困生是老师眼中的“差树苗”,则会遭到冷遇,只能是课堂上的配角,甚至是陪衬。在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下,学困生越学越困难,越学越没兴趣,有些学困生甚至不得不中途辍学。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尊重和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都能成才。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好教的学生和不会教的老师。爱迪生、陈景润在小学读书时都是学困生,爱迪生甚至被老师冠之于“白痴”的称号,但后来都大有作为。学困生并不是不可救药,如果教育得法,同样可以成才。学困生基础差,本来就自卑,心理压力大,理应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汤姆士﹒哥顿相信:每个孩子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接受。首先,教师要尊重学困生,尊重会使学困生增强自信心,找到做人的尊严,从而学会尊重。其次,要理解学困生。理解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通道。教师要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困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困生的感受,满足学困生的心理需求。对优秀生要克服“马太效应”,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困生应采用“皮克马里翁效应”,对优秀生锦上添花的同时,对学困生更要雪中送炭。对学困生要热情期待和肯定,要倾注全部爱心和热情,要寄予热切的希望,理解的暖流会融化学困生心头的冰雪,还原他们生活的热情。再次,要悦纳学困生。要赏识学困生,要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课堂上要给学困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些掌声,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昂起头来,信心百倍地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条件稍差一点的小树尚且能够成材,难道基础稍差的学生还不能成才吗?当我们教师在摘掉“有色眼镜”,怀着悲天悯人之心去看待那些学困生时,在我们面前跃动的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是美丽的风景,都是民族的希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遗弃的松树与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