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修身养性终成正果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曾国藩传》。

上次讲到曾国藩立志做圣人,这也是他一生成功的第一要诀,立志高远。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年(1840)入翰林院做官,咸丰二年(1852)离开北京。在这十几年里,他不仅在修身养性上有所作为,更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在曾国藩的人生榜上这些成绩历历在目。

道光二十年(1840),翰林院检讨。

道光二十三年(1843),升为翰林院侍讲。

道光二十七年(1847),升为内阁学士。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升为礼部右侍郎。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十年七迁,连跃七级”,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他的这个长官速度,创造了道光朝的纪录。

换句话说,十年期间,曾国藩就做到了“省部级”。


其实,曾国藩在官场上并没有多大优势。

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意味着官场上毫无根基;他本人智商平平、笨拙、不善变通、土里土气,不像别人为人处世八面玲珑。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国藩在官场上一路顺遂了?

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得益于他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第二,把择友当成头等大事;第三,遇贵人相助;第四,得皇帝赏识。

拟定十二条标准,翰林大考连升四级

曾国藩初入翰林,并不是从此就官运亨通的。

翰林之中,也有激烈的竞争。成功的,叫“红翰林”;失败者就叫“黑翰林”。

“红翰林”升迁就会很快,入住南书房,成为“天子近臣”;而“黑翰林”,可能几十年就一直呆在翰林院寸步不离,或者外放在随便一个地方做个官。

决定一个人是红黑翰林的方法,就是参加每隔几年的一次考试。

这个每隔几年的考试,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考试时间是不固定的,每次都是突然袭击,临时通知。

“忽传大考魂皆落,告退神仙也不饶”。说的就是突然听到大考消息,吓得翰林生魂飞魄散。之所以吓成这样,那是因为考试成绩直接决定命运,不是你想不想升官,而是考得不好的,可能降级、罚俸、甚至罢官。

所以翰林生涯,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准备这个大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


前面的章节有讲到,曾国藩入京时,刚开始自我放松,自由散漫,读书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在他立志做圣人后,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还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

(1) 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 读史。

(6)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 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 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1) 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 夜不出门。旷功废神,切戒切戒。

以上这12条翻译成现代文,主要包括的就是以下几点。

一是早起。每天天不亮起床,决不赖床。

二是静坐。每天静坐半个时辰,就是一个小时。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不要被事物牵着走。

三是读书不二。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不论遇到什么情况,绝不改变。而且不读完这本书,绝不摸下一本书。

四是谨言。时刻警惕不要乱说话。

五是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节制房事、吃饭要有节制,这是养生的办法。

六是每日记一则茶余偶谈。就是记笔记,专门记朋友们聊天时谈到的各种有启发的事,聊天不能白聊。

七是每个月有固定任务,写几篇文章和几首诗。

八是练字,每天早饭之后,写半小时的字。

最后一条是夜不出门,天黑了就不要找朋友瞎聊天了。

曾国藩拟定的这十二条,其中有些标准放在如今这个时代,仍旧是可以借鉴的,特别是聊天这一条。

我们处在信息快速交付的年代,网络方便了众人,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手机、网络的迷恋,甚至成瘾,彼此说着没有任何“营养”的话语。

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曾国藩的天不白聊要有启迪和收获,真是让人醍醐灌顶。


这十二条标准,很多条都是与翰林大考有关的。

考试时书法的好坏,是翰林大考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所以,曾国藩每日练字。我们现在看曾国藩留下来的小楷作品,刚劲有力。

曾国藩要求自己每月做数首诗文,每天读十页经书、史书,每日记一篇茶余偶谈,这都是为大考做准备。

翰林大考与科举考试是不同的,翰林大考看的是综合能力,学识和格局,所以这十二条规则,让曾国藩的生活变得非常有规律,考试准备也比很多人充分。

俗话说,成功永远是属于有准备的人。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曾国藩入京两年后,赶上了第一次大考。

翰林大考原本是六年考一次,这次距离上次仅四年。

当曾国藩获悉考试信息后,也和多数人一样,有点儿惊慌。

考试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进行。参加考试的一共127人,有三个人以生病为由不敢参考;有一人在考试中小抄也就是作弊,被清出考场。气氛非常紧张,曾国藩也是诚惶诚恐地完成了考试。

而这次考试,结果出乎意料。

曾国藩的考试成绩出奇得好,名列二等第一名(一等五名)。也就是说曾国藩在一百多人当中,考了第六名。

随后,道光皇帝召见了曾国藩,召见之后,升他为翰林院侍讲。

从七品翰林院检讨到五品翰林院侍讲,曾国藩一下子升了四级。

曾国藩异常兴奋。

整个清代,湖南省官员中,通过大考升官的,他和乾隆朝的大学士陈大受速度最快。

陈大受是当时考了第一名,从编修升为侍读;而曾国藩考了第六名,从检讨升侍讲,他和陈大受升的品级却是一样。

从曾国藩快速升官的迹象来看,他是受到了皇帝特别的知遇之恩。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曾国藩再次参加翰林大考,名列二等第四名,成绩依旧不错。六月,他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衔,享受“侍郎”级别。

曾国藩此次的罕见升迁,让他从此以后跨入了高级京官行列。

他在家书里写到“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他刷新了湖南人在清朝的升官记录。如此的顺利,是曾国藩自己也没有想到的。


把择友当作人生第一大事

曾国藩连升四级,除了自己考出了好成绩,还有个原因就是交友广阔,在翰林士中有很好的名声。

易经说,交友是人生重中之重,关乎一生成败。友谊对于人生的意义,大概怎样夸张也不过分。有太多的人因为朋友而决定了一生的命运。

中国古人特别重视交友,朋友的多少、朋友的质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能有多宽广。

曾国藩在湖南那个穷乡僻壤的家乡里,根本无法交到有质量的朋友。

他在家书中写到:“乡间无朋友,实在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同学之人,类皆庸鄙无志者,又最好讪笑人。其笑法不一,总之不离乎轻薄而已。”

可见曾国藩对自己当年那些庸俗的同学是十分看不上的。

还记得曾国藩在入京之初,为人处世不够周到,经常得罪朋友。

曾国藩为人本是爱交朋友的,在立志做圣贤后,常反省自己的问题,常站在他人角度考虑着想,他的好人缘,让曾国藩迅速结交了一大批好朋友。

在本书的开篇,有说到曾国藩非常佩服他的祖父曾玉屏。他效仿祖父,好善乐施,乐于助人。

挚友病死,曾国藩就搜集其遗文,为他刻印出版遗著。

同乡举人在北京病死,曾国藩为他料理后事,撰写墓志铭,并出钱为他制作石碑。

新宁人邓铁松在北京患病吐血,情况危重,曾国藩筹钱将他送回湖南......

曾国藩与同乡陈源兖同年举进士,是至交好友。陈源兖曾大病一场,曾国藩天天去看望,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守护在他的身旁。陈妻病世,无人照看刚满月的儿子,曾国藩将这个孩子带回家中,雇乳母喂养。

曾国藩有个好朋友,叫梅霖生,此人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得了重病,曾国藩几次请吴竹如为之诊病。然而,梅霖生的健康状况却一天不如一天。在梅霖生死后,曾国藩主持了整个丧事,梅霖生的灵柩出城,曾国藩坐车送至东便门。

曾国藩乐于助人,很受湖南同乡推崇,他开始受一乡之望,成为在京湖南官员的领袖,对他仕途发展起到了极好的影响。


人生成功必有贵人相助

曾国藩升官迅速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军机大臣穆彰阿的提携。

穆彰阿何许人也?

穆彰阿由翰林院庶吉士起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步兵统领、兵部尚书、史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任军机大臣二十多年,道光皇帝最信得过的宠臣之一。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三上春闱时,穆彰阿正好是总裁官,因此按照官场惯例,二人属师生关系,即门生,“师生之谊”便形成了。

穆彰阿确实是曾国藩升官路上一个重要人物,对曾国藩的飞黄腾达起到了助力作用。

曾国藩也对穆彰阿感念终生。穆彰阿被罢官后,曾国藩赴任直隶总督,到任便专程拜访穆氏的后人,这在当时的官场上是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的。二十年后,还命儿子曾纪泽访问穆彰阿的儿子穆萨廉。

曾国藩在与上级交往时,有一个重要原则,注重分寸,从不失态。

他与穆彰阿交往,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走动并不是特别勤,所以穆彰阿倒台时,曾国藩没有受到牵连。

曾国藩能走上圣人的神坛,靠的是自己的人品、才干和勤奋、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穆彰阿这位重臣的引荐、扶持和提拔。

曾国藩在权臣肃顺的建议下,当上了两江总督,可曾国藩却没有与肃顺建立私交。后来慈禧发动政变,肃顺被杀,曾国藩反而受到慈禧的信任。

在曾国藩晚年时,醇亲王两次写信拉拢曾国藩成为自己人,壮大自己的声势与恭亲王一争高下。

曾国藩两次都未回信。

他在给带信人朱学勤的信件中这样解释,醇亲王对我垂青有加,让我十分感动。但是我一向少很少与人通信,也不便因为醇亲王就一改常度。

曾国藩这样的原因,一是遵守朝廷原则,不与臣子私交,避免成党羽;二是曾国藩做人原则,不攀附私人,不取巧,踏踏实实,不走捷径。

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深得道光皇帝欣赏

曾国藩得皇帝欣赏,这是他迅速升官的第四个原因。

在历史上道光皇帝平庸无能,但他是如何发现曾国藩并大力提拔呢?

第一:与皇帝性格相投。

曾国藩是一位湖南乡下来的年轻人,性格实在、踏实,没见过大世面,说话直,道光就喜欢这样的老实人,不喜欢油腔滑调的人。

第二,工作认真,做管尽职尽责。

翰林虽然事情少,但偶尔还是有任务派下来。一旦有任务,曾国藩就会全力以赴,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完成。

在成为皇帝文学侍从之臣后,他经常需要值班。别人以此为苦,他却从不辞劳。

后来职务高了有了更多具体事务以后,曾国藩更是勤奋。他天天上班,从不缺勤。还经常主动加班。他的下级,都佩服他办事有条有理。

第三,道光皇帝虽能力平庸,但他是一个非常崇尚理学的皇帝,喜欢读书,对理学有一定心得。

曾国藩在翰林院时,在理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由朱熹开始,上溯张载、周敦颐等人的著作,他在学术上已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了。

每次翰林考试道光皇帝都要亲自看试卷,曾国藩的成绩很好,就是因为有理学修养作基础。

曾国藩潜心学术在皇帝心目中形象比较清新端正,这是他升官迅速的重要背景。

曾国藩做官几十年,在人情世故中浮沉,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通过严格要求自己获得成功。曾国藩“千古第一完人”的美誉名副其实!

关于曾国藩修身养性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结束了。

有机会再阅读其它章节,敬请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修身养性终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