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职业谈到职场或许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困惑:为什么追随自己的激情?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为什么付出同样的时间,却永远不如同事?究竟是工作不合适,还是自己能力不足?我爱的和我需要的究竟该如何选择?针对这些问题,《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这本书给了我们明确的回答。
作者在开篇就表示,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上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要自己去努力争取,而且这个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本书的作者卡尔·纽波特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分布式算法专家,也是畅销书作家,高人气博主,他创办了深受美国中学生欢迎的博客,专注于研究如何深度学习、高效工作,本书是他的第四本著作,被公司杂志评选为2012年度企业家最佳读物之一,荣登环球邮报2012年度十大商业图书榜首。在书中作者卡尔纽波特,呈现了对待职业生涯的两种不同方式,工匠思维和激情思维,同时,它沿着一条清晰的逻辑,提出了关于人生和职场的四大规则。本篇我们要讲的是第一个规则。
2005年6月,史蒂夫·乔布斯站在斯坦福体育场的讲台上向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们发表了演讲,演讲中,乔布斯提出了一条建议:“你需要找到你所爱的东西……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虽然乔布斯的致辞涵盖了很多经验教训,但她强调“要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这一点,被放到了突出的位置。
乔布斯的演讲似乎给了许多困惑的人一个答案,那便是:“要崇拜那些勇于追随激情的人,而同情那些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混日子的人。作者将这种观点称之为“激情假设”,意思是想要获得职业幸福,关键是要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激情所在。然后找到一份与这种激情相匹配的职业。与激情假设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要想幸福,你必须追随自己的激情,做自己爱做的事,钱就来了,真的是这样吗?
作者表示这种假设即是错误的,也是有潜在危险的。而这也正是作者给出的第一个原则,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像乔布斯这样有激情的人物真正是如何开始自己的事业的,那么,问题便不那么简单了。稍加推敲,看似言之凿凿的激情假设便土崩瓦解。那么,哪些因素对打造自己热爱的工作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们不妨就从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创立说起,来看看除了激情乔布斯还有什么没告诉我们。
乔布斯是从一开始就热衷于创立科技公司的人吗?创立一个科技公司是他的激情所在吗?事实并非如此。乔布斯曾就读于里德学院,这是俄勒冈州久负盛名的文科“飞地”。与同时代的其他科技先知不同,学生时代的乔布斯对商业和电子都不怎么感兴趣,而是喜欢研究西方历史和舞蹈,还对东方神秘主义有所涉猎。正是如此,乔布斯还曾去印度进行过一场托钵僧式精神之旅,回到家后,他便去了附近的洛斯阿图斯修禅中心,开始认真修行。
1974年,在乔布斯从印度返回之后,当地的一名叫亚历克斯·卡姆拉特的工程师,开了一家叫接入电脑的计算机分时服务公司。卡姆拉特找来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想设计一个终端设备,用来让客户接入他的中央计算机。沃兹尼亚克是真正的电脑高手,不过,另一方面,它对商业却一窍不通。于是他让老朋友乔布斯来处里相关的细节安排。事情进展的很顺利,但是,后来乔布斯因为其他事情离开了。所以说,乔布斯开始接触电子行业最初不过是为了赚点外快。
1975年,乔布斯注意到当地的计算机迷兴奋于套装电脑的出现,这些发烧友们可以在家里组装电脑了,乔布斯竭力让沃兹尼亚克接受了自己的想法:设计这种套装电脑的电路板,然后卖给当地的爱好者。他们最初打算每块板子花25美元的成本制作,然后以50美元卖掉。
然后乔布斯来到了字节商店。自节商店是保罗·雷特尔在三景城开的一家具有先锋意义的电脑店。乔布斯向特雷尔推敲电路板。特雷尔不想要纯电路板,但他说会买组装好的电脑,每台电脑出500美元,而且要50台,尽快发货,乔布斯迫不及待的抓住这个赚钱的机会,开始四处借钱、筹集启动资金。
正是这个不奇而遇的“苹果”砸中了乔布斯的脑袋——苹果公司诞生了。毫无疑问,苹果公司的诞生并不是出于激情,而是出于一个幸运的转机,是“小打小闹”结出的意外的硕果。这么看来,如果年轻时的乔布斯接受了她自己的建议,并且决心只做自己热爱的工作,那么,我们今天可能就会看到洛斯阿图斯禅修中心,多了一位广受欢迎的老师。
也许有人可能会说乔布斯最后对他的工作是产生了激情的,但是这只能说明,乔布斯是在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所以,追寻自己的激情,这条建议或许并不是那么有用。因为事情是一步一步做的,我们很难预测自己最终会对什么产生热爱,而关键是,要强迫自己去完成工作,强迫技能的行程,而后去享受它。
在这一项研究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结论:职业满意度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是,“使职业与事先存在的激情相匹配”这一简单的概念,不再其列。
讲到这里,如果你还是不能接受“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这一建议,那么不妨看看有关激情,科学能告诉我们的结论。
第一职业激情是稀缺的。
2002年,一个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罗伯特·瓦乐朗所带领的研究小组,对539名加拿大大学生展开了一项大规模的问卷调查。问卷提出两个重要问题:是不是拥有激情?如果有,那么是哪方面的激情?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84%的人被确认为拥有激情。
听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说,你看,激情假设是成立的,但是我们再来看一看学生所具有的是哪方面的激情。前五大经过确认的激情为:舞蹈、冰球、滑冰、读书和游泳。而在确认出来的所有激情中,只有不到4%的与工作或教育有关,其他96%都是某种爱好或兴趣,比如运动和艺术。
由此看来职业激情本身就是稀缺的。如果说我们连相关激情都没有,那么追随激情又从何谈起?
第二,激情需要时间。
耶鲁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艾米·瑞斯奈斯基调查了各种职业的从业人员。以助理为例,在调查过程中,她发现最能准确预测一名助理,是不是将其工作视为天职的变量,是她从事这份工作中的年数。换句话说,经验越多的助理,越有可能爱上自己的工作。这个结果是对激情假设的又一次冲击。瑞斯奈斯基的研究表明,最快乐、最有激情的员工不是那些将激情化为工作的人,而是那些做得足够久,从而擅长于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人。
如果仔细想想,这其中是有逻辑可循的。多年的经验会让我们在这件事上更加出色,进而也更容易产生效能感,同时还会有时间发展牢固的同事关系,会看到自己的工作给他人带来的巨大好处。
很显然,这与激情假设相矛盾:激情假设所强调的是当下的幸福感,而且这种幸福感来自于将自己的职业与某种真正的激情相匹配。
第三,激情是有精通的副产品。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不管是在工作场合还是在其他场合,如果想要获得动机,你都要满足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这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分别是:
1、自主。即感受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控制力,并且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最重要的。
2、胜任。即感觉自己擅长于自己所做的事情。
3、归属。即感觉自己能与他人建立联系。
这也就是为什么经验更多的助理会更喜欢他们的工作的原因之一:胜任和自主需要时间,而这两者会给他们带来愉悦感。因此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假如他们愿意为达到精通程度而付出努力,那么是任何自主在很多不同的职业中都是可能实现的。所以,“正确的工作”胜过“找到正确的工作”。
————文本解读来源于益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