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孩子一生幸福的十五项教育目标(6-10)

(摘自李跃儿《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第一章【教育理念说明】)

6、保护孩子的质疑能力和解决疑惑的能力

质疑和解疑的过程是最好的学习过程,如果你一直教给一个孩子这个世界上所有事物的本质,这个孩子就有可能失去质疑或解疑的能力。比如,你一直用直接告知的方式让孩子知道“5+3=9”、“4+4=9”,以后你告诉孩子其他算式,他可能就会说,好的知道了。

是一个不只用直接告之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告诉孩子你知道“5+3=8”,孩子就可能问你“5+3”为什么等于“8”,你若拿实际的物体来演示给他看,比如,5个胡萝卜和3个胡萝卜放在一起就是8个胡萝卜。然后孩子可能会说:“我知道,5个胡萝卜加3个胡萝卜是等于8个胡萝卜,但为什么‘5+3=8’?”

这时如果大人不懂得孩子到底在问什么,可能就会认为这个孩子智力有问题,说得难听点,就是有点笨。

懂得孩子的大人则会为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感到震撼,因为孩子所疑惑的是人类最根本的疑惑。

就拿孩子所产生的这个疑惑来看,这是关乎一个学科的本质的疑惑:数学这个学科是干什么用的?它是怎样来的?也就是说,“5”和“3”两个数字符号中间加上一个“+”的符号,再加上一个“=”的符号为什么就是数字符号“8”?

应试教育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老师不从学科的根本意义上带孩子来研究这门学科的来源、对人类的意义以及它的使用方法,然后来学习自己应该如何使用它,或者看别人是怎样用的,而是上来就把一个知识点扔给孩子,让孩子记住和理解。这样其实大多数孩子是在学“知道”,不是在学“知识”,更不是在为学科的学习打基础。

教育保护孩子的质疑能力和解决疑惑的能力,意味着为孩子创造更加学术的课堂,像对待研究员那样对待孩子。

7、帮助孩子建构起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我们做老师、做家长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孩子将来成为独立的、能够自己生活的人,但我们在养育他们的过程中又忘了给他们提供成长为这样的人的机会。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大人会在第一时间冲上去替孩子解决。这样的做法不光是剥夺了孩子练习解决问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孩子认为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别人告诉他们怎么解决,或别人来替他们解决。孩子小时候,他们的样子很可爱,我们在替他们解决那些显然他们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时,我们觉得这是值得的,因为我们避免了自己的心疼。但是等他们长大了,他们再像小时候那样等待着成人为他们解决问题时,大多数成人都会感到失望和委屈,成人的这种情绪又反过来再次伤害了孩子,这次伤害的不是能力,而是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一个低自尊和低自信的孩子,怎么能去主动建构自己的未来呢?

8、帮助孩子建构起对人类文化和大自然深深的敬畏

婴儿出生后,必然会走向社会化。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对自然界中人的痕迹会非常感兴趣。孩子们生活在成人所造就的世界中,他们对物质探索到一定程度,就会由对自然的物质探索升华为对物质精神和物质关系的探索。但我们不能确定人类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个痕迹感兴趣,什么时候对物的关系感兴趣,什么时候把物质的精神与自己的精神合二为一。当孩子被启迪,用一个审美者的目光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去看待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时,他们就会被这个地球的壮观和美好所震撼。在成人的引领下,他们带着对天地深深的敬畏去接受大自然的美好,使他们对自己生活在这样的天地之间产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支撑着每一个人,使他们对自己漫长的一生充满信心,如果我们不能用宗教去启迪儿童的敬畏之心,那么用自然之物就是很好的替代品。

当人类对自己依靠的自然资源产生敬畏时,人类就会由此产生精神的内涵。这些精神的内涵由可视可触摸的物质引发,变为不可视不可触摸的精神品,然后人类需要将这种精神品再次变成可视可触摸的东西,于是就创造出了文字、绘画和音乐。

所以我们在引发孩子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后,必须将人类的文化创作介绍给孩子,让他们可以与这些美好的创作产生共鸣。

9、保护孩子使他们头脑清楚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成人,虽然学历很高,脑子却很不清楚:自己痛苦了,不知道为什么痛苦;孩子遇事了,不会思考怎样对孩子有利;跟别人闹别扭了,搞不清问题在哪,自己需要什么。这对一个人的生存其实是很危险的。有时往东走可能对你是最有利的,你的灵魂是需要往东的,可你的思考偏就让你往西去了,结果损失巨大,可能给自己和自己最爱的人都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甚至还会使事情变得无法挽回。

头脑是否清楚,的确跟童年的经历有关。假如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平静、幸福过,假如一个孩子因为全托焦虑得痛苦万分,怎么能有心力研究一个大数和小数之间的数学关系?

我们的孩子,能把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状态、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别人和别人的关系、物与自己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等明显而准确地表达清楚,这表明他们是幸福的。

孩子的大脑清楚,说明他获得了正确、良好地成长,身心是健康的。所以我们很看重这点,对于一个幼教机构来说,我们认为这是很重要的教育目标。

10、让孩子站在自主(不是被奖励和惩罚驱动)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和判断

古代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多少年来中国的家长都以此为标准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表现出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其实人的自然生存本能让人这种动物跟其他动物一样,在生存的环境中遇到冲突时,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人都能自己保护住自己的生命,自己想办法让自己活好。正是有了这样的本质,当有人为了别人而舍弃自己的利益时才使人那么佩服,人们之所以争相传颂,是因为这样的行为不是人的本能。后来,这种不是本能的行为就成了理想。在孩子展开本能和自然本性时,人们希望他们的本性是那种社会性的、理想的,所以就“教”他们。

一个没有被“教”的孩子在选梨时(如果他喜欢吃),一定会选那个大的。但当被“教”之后,他的本能和教他的人让他做的事之间就出现了冲突。如果这个孩子知道他按自己内心的需要选了大的梨,那个教他的人仍然会爱他,他可能就会按自己的愿望(本能)去选择;如果这个孩子曾有过不按教他的人的要求去做,惹得教他的人不高兴的经验,为了生存,儿童会紧紧依恋教他的人,努力达到教他的人的要求,去愉悦他们,他可能就会违心地去拿那个小的,并说一套让教他的人高兴的话。

这样做表面看上去,儿童似乎获得了提升,他按照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做了,实际上由于违背生存的本能,他会非常痛苦。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儿童被建构起永远按照外在的要求标准去对自己的生存冲突做出选择行为方式,这个人就会失去自我。丢失自我的结果是:在冲突中需要选择时,他的内心会在本能自我和假想的别人的要求之间摇摆。

例如,当一个被教育过要见义勇为的人看到有小偷在偷别人的自行车时,便大叫着冲过去,当小偷拿出凶器要来杀他时,他就失去了本能的选择而以假想道德为标准,选择了牺牲自己,保护那辆只值50元钱的旧自行车。最后他真的牺牲了,牺牲之后他的手还紧紧地抓着那辆旧自行车。这个选择显然是不明智的。

一个成年人经历过教育和社会的同化,社会化的标准留下一些,本能的标准也会留下一些,如果本质的自我不能被建构为恰当的社会化自我,就会在选择和判断时迷失自我,每一种选择都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和损失,然后他会以抱怨和发泄情绪来弥补内心的不快,他们会活得很累、很痛苦。

儿童时期是以本能为主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本能就去看)L童。任何一个自然的儿童都是遵循本能的,如果在教育之下儿童仍然能保留这种本能,说明这个教育是对路的。儿童首先要练习在自己的环境中怎样保护自己,才能在建立安全感的基础上建构利他的精神,否则就会利用利他来获得安全感,那时,儿童就失去了练习对自己生存有利的选择和判断力的机会。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儿童能够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对事物进行选择和判断,说明这个儿童身边的成人将儿童看作儿童,没有急于让孩子成为成人。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才能在本能和超本能冲突时,理性地判断后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理性就是我们说的自我。他们很少会盲从,很少会不理性,也很少会选择破坏性行为,因为他们不会违心地受制于别人。

教育的提升,就在于提升那个本质,如果有一天人被提升到自愿地、无意识地就把最好的条件让给了最需要的人和最爱的人,那时他们就成了一个理想的、优秀的成人。儿童有时在爱的驱动下也会本能地做出这样的事来,那是为了自己的爱,而不是道德。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判断和选择,判断和选择如果失去了自我的立场就会变得困难。没有获得足够发展自由的孩子很少有选择和判断的机会,所以他们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让别人替他们做这样的事。

在芭学园里,我们认为儿童的任何一个选择和判断都是有价值的,所以非常珍惜可供儿童选择和判断的机会。

支持孩子一生幸福的十五项教育目标(1-5)

支持孩子一生幸福的十五项教育目标(11-15)

你可能感兴趣的:(支持孩子一生幸福的十五项教育目标(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