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在我们专升本大学语文的考试考纲中,有两篇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前赤壁赋》。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同时他还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精通佛家和道家思想。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实在是可敬可亲又可爱的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位美食家,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吃货”。
有句古话叫做“君子远庖厨”,也就是说一般在古代的男子,都不会烧火做饭,认为这有失体统。特别是读书人,更是不会下厨房。
前段时间,苏东坡先生上了微博热搜。不因别的,竟因他所创造的成语。(当日是苏东坡逝世916周年)
原来这么多天天挂在嘴边的成语,都是东坡先生贡献的。
之前,中国新闻网曾出过一篇爆款的文章,把李白、杜甫、苏轼等几人一辈子走过的地方做成了地图。
如果跟着他们三人中的一位去旅行,你最想跟谁去?
吃饱喝足,世界美好
东坡先生就曾经自嘲到:「自笑平生为口忙」。在《老饕赋》中一个老年吃货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吃饱喝足起身来,又是个美妙的世界。
苏轼有一次和他的朋友刘贡父一起闲聊,聊着聊着不禁想起往事,苏轼就对刘贡父说:“想当年我和我弟弟苏辙备战科举考试的时候,条件很刻苦,每天都吃一种饭,叫‘三白饭’。”刘贡父一听很好奇,“‘三白饭’?没听说过,哪三白啊?”苏轼就说:“三白嘛,就是白米饭,白萝卜,白盐”。
这个刘贡父,也是个爱开玩笑的人,他就对苏轼说:“你这‘三白饭’不算什么,过几天来我家,我请你吃xiǎo饭。”苏轼一听很好奇啊,xiǎo饭是个什么饭,我得尝尝。过了几天苏轼就到了刘贡父家里来吃这饭,刘贡父把他带到餐厅一看,桌子上放着白米饭、白萝卜、白盐。原来这个xiǎo就是三个白品字形叠加在组成的“皛”。苏轼这才知道刘贡父拿“三白饭”和他开玩笑,但他不动声色的吃完了。然后对刘贡父说:“礼尚往来,明天来我家,我请你吃cuì饭”。刘贡父知道苏轼肯定不怀好意,但他挡不住好奇心啊,第二天还是去了。
到了苏轼家,苏轼说,先不急,咱俩先聊会。聊了很久,刘贡父肚子咕咕叫,说我饿的不行了,咱什么时候吃啊?苏轼说着什么急啊,再聊会儿。直到过了正午,刘贡父再三要求下,苏轼把他带到了餐厅,但桌子上却空空如也。刘贡父说我的cuì饭呢?苏轼说:“米也毛,菜也毛,汤也毛,这不就是毳(cuì)饭吗?”原来南方人,没都读毛,三个毛品字形叠加就是毳(cuì)。
刘贡父说:“我就知道你在这等着我呢,就是没想到你这么狠。”两个人说完哈哈大笑。苏轼这才拿出来提前准备的饭菜,和刘贡父共享美食。
「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他作为一个穿越千年的顶级吃货,经常自己动手,研究制作最便宜、最好吃的美食。正是因为这些署名为「东坡」的美食,都十分接地气,所以才被百姓们追捧了千年。
黄州 有了地盘,不再抑郁
苏轼因「乌台诗案」经历生死大劫,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这曾经的萧索之地。开始之时,巨大的心理落差与内心的恐惧煎熬,让苏轼写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如此落寞悲凉的文字。但当没有经济收入的他,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东坡之地」后(朋友徐君猷把一块军地给他耕种),便迅速变回那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自耕自足,与朋友杀牛喝酒,半夜爬墙回城。(要知道,当时黄州城规定,严禁宰杀耕牛,严禁半夜十二点进城。)他会嘲笑朋友陈慥被河东狮,吼到拐杖吓落;也会和卑田院乞儿聊天讲故事。
【东坡饼】 一次瞌睡造就的酥脆美味。
一天,苏轼和继连和尚下棋,已至深夜,苏东坡饿了,继连和尚便令小和尚去做些吃的。小和尚来到厨房,发现只剩半碗连汤都干了的面条。他便把剩面放进小麻油里,把灶膛烧上火。小和尚本就是从睡梦中被叫醒,如今月色沉沉,他又不免打起盹来。
苏东坡饿坏了,索性自己跑来厨房,却发现锅里的干面已经被炸成了糊状。小和尚惴惴不安,东坡先生却吃得饶有兴致。这个面饼,已成金黄色,酥脆美味,东坡如获至宝。
第二天他就跑到街上的糕点作坊,告诉了老板做法,没想到这饼竟颇受欢迎。老板因为这饼是东坡告诉他的,便「无耻」地借用了苏东坡的名字,直接叫「东坡饼」。
除了「东坡饼」,这「东坡肉」也和黄州脱不了关系。黄州有句俗语:「稻草系猪猪不跑」,因为猪都太肥了,跑不动。在当时富人是不肯吃猪肉的,而穷人也不会吃。但生活窘迫的苏东坡却爱死这个猪肉了,兴起之时,还要为其写颂。
【东坡肉】
《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少放水,用慢火,也别催它,等它火候到了自然香味飘出。一天吃两大碗,谁也管不了!」
慢火、少水、多酒,便是制作「东坡肉」这道菜的诀窍。选肉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入口香糯、肥而不腻。
我最早听到东坡先生的大名,便是源于这道菜。
在黄州的4年,是苏轼最难忘的时光。他在那里经历过精神孤独、物质困苦,却因自己如孩童般的天真与乐观,达到了创作的巅峰。在这期间所创作的诗文、书法、绘画与美食,都影响深远。
远离家乡,苏东坡为何能与当地人情事物,融合得这么好?他借柔奴之口,道出自己的处世哲学,「此心安处是吾乡」。从庙堂之高跌落市井田野,便要去努力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寻得人间烟火,用那份人间温暖排解心中苦闷。
惠州 与狗抢食,其乐无穷
从黄州离开后,他回到汴京,高居三品大员。经历过人生起伏的苏轼,却依旧无法放弃自己「不追随、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的为政原则。为了不重蹈「乌台诗案」的覆辙,他索性怀着「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远走杭州,出任杭州太守。
一下到地方,为百姓做事,苏东坡便如鱼得水。他开始与佛印和尚开「八风吹不到,一屁打过江」的玩笑;开始治西湖,建苏堤,成为「工程苏」。
【羊蝎子】
1091年,早已看透盛衰成败的苏东坡,却又被召回汴京。这次他却再也无法全身而退。高太后死后,宋哲宗掌政,重新启用改革党。苏东坡便又开始了他悲苦的贬谪生涯。
这次被贬之处是广东惠州,这是在当时与黄州相比更加偏远荒凉的地方。来到惠州,作为被人监管的犯官,生活依旧凄苦。但苏东坡创作诗文与美食的欲望却依旧未减。
在惠州的街市上一天只宰杀一只羊。苏轼作为犯官,自然不能与达官贵人争抢羊肉。于是苏轼私下嘱咐杀羊的人,给他留下一般没人要的羊脊骨。取回家后,苏轼先将羊脊骨彻底煮透,再用酒浇在骨头上,点盐少许,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便可食用。
苏轼在吃这些在羊脊骨间的碎肉,吸骨头间的骨髓时,竟吃出了海鲜虾蟹的味道。苏东坡给弟弟写信,介绍这种吃法,还调侃了一把,说:「这种吃法是不错,只是围绕在身边的几只狗都很不开心。」
狗狗内心OS:「老大,你把骨头都吃了,我们吃什么?」
后来这羊脊骨便渐渐有了名气,还有了一个霸气的名字,叫「羊蝎子」。人们喜欢用它做火锅清汤,味道鲜美,易于吸收,且有滋阴补肾,养颜壮阳的功效。
狗狗:「天,都怪苏老头,越来越多的人来跟我们争骨头了!」
当时,苏轼面临一连串新的政治打击,几乎一年一贬,越来越偏远,五十八岁时被贬定州(今河北定县),五十九岁时被贬英州(今广东英德),尚未到任,又奉命贬到更偏远的惠州。此时的苏轼,已是两目昏花,双手无力,发白齿落的老人,受尽了宦海风波的折磨。一般人没有股精气神和对生活的热爱,早已经受不了,水土不服,语言不通,衣食需要忧愁,没有手机可以自嗨。怀着一颗失意破碎的心和吃货的本性的苏轼遇到了荔枝,获得了巨大安慰,再一次也让岭南和荔枝名垂千古。
自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苏轼为荔枝写了很多首诗词,就像我们为舌尖上的美食拍了各角度的照片一样。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儋州 谁也别跟我抢生蚝
但苏东坡在惠州的时光并不长,来惠州2年后,朝云因病去世。苏轼的人生也猝不及防地滑向深渊。一纸诏书,把他贬到了更为荒远的海南儋州。已然60多岁的苏东坡,跟亲人朋友一一交代后事,如同永别。
来到儋州,他的「魔爪」又伸向了生蚝。他曾写信给他儿子:
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苏叔党,东坡第三子)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儿子,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我怕朝中士大夫跑海南来跟我抢。」
【爱 鱼】
除了猪肉,苏轼也爱吃鱼,当年他吃鱼常常是自己动手烹制,故他深得制作各种鱼肴之妙法。
他在《鱼蛮子》一诗中记述了他做鲤鱼的方法:“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破釜不著盐,雪鳞笔青蔬。”
他在黄州写有《鳊鱼》诗:“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吾今又悲子,轰著泪纵横。”
四川乐山一带的岷江中,出产一种黑头鱼。苏东坡和其弟苏辙曾用香油、豆瓣、葱、姜、蒜等调料,以炸、烹、收汁之法制作了“东坡墨鱼”,其味“芳香妙无匹”。
苏东坡曾在《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中写道:“怪君便尔忘故乡,稻熟鱼肥信清美。” 他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记述了将“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的鳜鱼烹煮以佐酒的故事。在《浣溪沙》中写了“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州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美好诗句。
他在任登州太守时吃了鲍鱼,赞不绝口,说“膳夫善治荐华堂,坐令雕俎生辉光。肉芝石耳不足数,醋笔鱼皮真倚墙。”
苏东坡在黄州时,曾写有《煮鱼法》一文,介绍他“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或鲤鱼治斫,冷水下。入盐于堂法,以菘菜笔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掩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桔皮片,乃食。”这种烹鱼方法,就是至今仍被眉山一带老百姓所保留的“水煮鱼”,或者又叫“江水煮江鱼”。具体做法是:鱼去鳞,剖腹,掏出内脏,用刀在鱼肋两边各轻划五刀后,入沸水锅文火煮,煮时锅里还要加姜、葱、桔皮等,起锅时入盐。鱼汤酽而白,鱼肉而嫩。吃鱼肉时可蘸酱油,汤尤为鲜美。人称“东坡五柳鱼”,又称东坡鱼。
想必我们都知道那首《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豚历来被认为是鱼类中的珍品,其肉味极其鲜美,但肝脏和血液却有剧毒,制作不当吃了会危及生命。
然而苏东坡却对其吃法颇有研究,在《物类相感志》中描述了河豚的做法:“凡煮河豚,同荆芥同煮五七沸,换水则无毒。”
令人惊讶的是,苏东坡还懂鱼病防治。他在《物类相感志》中有“鱼瘦而生白点者名虱,以枫树皮投入水中则愈”的记述。据考证,这是我国最早发现鱼类小瓜虫病的历史文献。
【素 食】
被贬黄州后,苏轼在《送乔全寄贺君》中,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问养神。”可见他很注重养生,特别是素食养生。
他亲自操勺,首创素食菜肴“东坡豆腐”后,这道菜很快在黄州流传开来,后逐渐成为一道特色传统名肴。
兴许是年纪渐长,注重养生的苏轼逐渐将兴趣转向蔬菜、水果。
东坡羹也是苏轼在黄州时发明的一种美食,实际上就是荠菜和米煮成的米糊,做法讲究。 宋 苏轼《东坡羹颂》引:“东坡羹,盖 东坡居士 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盌在菜汤中,入生米为糁。
后来他在《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一诗中写到:“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象如隔生。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
【茶 道】
苏东坡还精于茶道,在他的诗文中,有许多烩炙人口的咏茶佳作,流传下来。《次韵曹辅寄豁源试焙新芽》:“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谪居海南3年后,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东坡得以南渡北归,却在常州一病不起。1101年8月24日(916年前的今天)农历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在常州逝世。
在苏东坡去世前3个月,他曾写过这样一首类似一生总结的诗——《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起伏,但他最想夸耀的并非高居庙堂的时光,而是遭受贬谪的岁月。
生命颠沛流离,但他仍能旷达处世,随遇而安,善于在逆境中寻找乐趣,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已破碎一地,但又爱这片土地,所以乐于以僻远的岭南作为自己的家乡,为一方百姓谋福利也算梦想一角。 他在孤寂与悲凉的人生境遇里,还不忘创造美食,传播美食。他用那颗洞察世事的心创造了只属于他的人间烟火气。
盖将自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
部分内容采编: 文/林间小住 文/梅十九 文/郑大苏东坡 文/西湖边的小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