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陶勇的人

无意间看到这本书,一看作者是陶勇,2020年1月20日朝阳医院眼科发生暴力伤医事件,这件事当时都上热搜了,一个一心向医的顶尖医生,一个心有大爱的白衣天使,经过此次事件后,出版了《目光》这本书。

-- 诸多荣誉 --

* 28岁从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医学博士的身份毕业

* 37岁担任博士生导师

* 发表的SCI论文有79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有26篇,还主持着多项国内外科研基金。

* 获评“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

* 致力于慈善事业

-- 事件回顾 --

2020年1月20日,地点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陶勇遭受患者崔某暴力袭击,头上砍了3刀,脖子、左胳膊、右胳膊前臂、左手手掌以及背后都有多处骨折,还有神经、肌肉、血管砍断,抢救了两个星期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4月13日,陶勇才顺利出院,但是左手很难恢复正常,很难再重回精密手术台,并且要定期做痛苦的康复训练。

患者崔某天生眼疾,眼部组织坏死,之前在其它医院治疗1年,已经做过3次手术,如果再去90%医院可能都是完全放弃。

当时崔某来到朝阳医院,是由另外一名医生负责做眼部手术,可能会产生失明并发症,陶勇医生参与治疗,恢复了部分视力,但未达到患者光明的满意度。

于是崔某将不满和愤怒发泄到两名医生,与一名排队患者家属身上,陶勇医生受伤最重。

3月28日,陶勇穿着“病号服”出现在直播平台,这是他受伤后首次面对公众。直播中,他介绍了自己的伤情:“当我全麻醒了以后,神经外科的主任和我说‘真的就差一点点’。头上有三刀,一刀差一点点枕骨的骨头就碎了。如果骨头碎了,脑子流出来,结果可想而知。还有一刀砍在脖子上,差半公分,脊髓就会受到损伤,那就将导致高位截瘫。还有一刀,差一公分就碰到颈动脉。”

虽然受了如此重的伤,但陶勇在直播中多次表示,自己仍然想尽快回到临床工作。他说:“鬼门关里走了一圈,老天爷给我留了一条命,就是为了让我有给大家继续服务的机会。”

看到满楼道的鲜花 “过去的付出是值得的”

从ICU转到普通病房的时候,陶勇看到满楼道的鲜花,护士说不知道谁送的,他形容那一瞬间“自己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他说,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大部分人是怀有爱心的,医生救死扶伤去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看到鲜花就觉得过去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 劫后重生 --

这件事被陶勇当成一段独特的经历,同时也让陶勇从医生变成患者,真正体会一下在死亡边缘的感受,对患者的心态更加理解,对医患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对从医的使命更加坚定。

经过此次事件后,陶勇决定写下这本书,这本书记录了陶勇从医二十年来,从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患者和朋友身上以及书本里吸收到的能量,关于善恶,关于生死,关于医患,关于人性,关于信仰......

他在书中说到:“很多人都说我特别勇敢和坚强,在经历这件事以后,我也发现自己骨子里好像有种不服输的劲儿,越是磨难,我便会越坚强,像水一样,越是挤压,越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陶勇小时候就有这种不服输的精神,长大后在医学领域同样有着坚韧不拔的劲儿,越是有挑战性,越是有意思,就越有价值感。

此次事件后更加坚定了陶勇做公益这件事,不仅是因为对那些盲童可怜的命运的同情,更多的是想聚集更多的“善”,彼此成就。

希望是唯一价廉而有效的可以对抗人间疾苦的方法,它是俘虏的自由,病人的健康,乞丐的财富,极寒中的暖阳。

-- 医患矛盾 --

医疗行业的“病症”看似是医患之间的矛盾,但在这背后却不仅仅是医生和病患两方这么简单,它涉及政府、行业协会、医院、药厂等等各个环节。

任何一个关卡存在问题,都可能成为医患矛盾的爆发点,也是医患矛盾背后隐匿的深层原因。

至于如何缓解,在《目光》一书中,陶勇结合自身经历、思考和同行建议,提出了几点设想,即可以通过设立家庭医生、加强医联体、治疗方法标准化、研发可穿戴设备、营造全面就医环境等方面去进行改善。

然而想要彻底改变医疗现状,很难有立竿见影的举措,陶勇所提出的这些方法在如今看来更像是一个理想蓝图,也只能有待一步一步的推进和验证。

但有一句话他说的是根本,“所有的技术和制度都只是手段,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是从内心深处践行‘以人为本’”。这句话也许是对医方来说的,但无论是医还是患还是医患中间制度桥梁的缔造者都应该对此进行更深刻地反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个叫陶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