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灵魂的礼物|《野兽爱智慧》

撰文:陈寿文

今天推荐的书籍是《美,灵魂的礼物》(Beauty and the Soul: the extraordinary power of everyday beauty to heal your life),作者是皮耶洛·费鲁奇。

达尔文说,美感是物竞天择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许多研究证实了这个说法:从小接受美学教育的孩子,较有自信、人际关系较好、遇到逆境比较乐观;医院加入美感元素(艺术和大自然)后,病患康复更快、药物使用则降低;而原本彼此抱怨、愤怒暴躁的怨偶,只要感受到美,对立的态度立刻柔软下来,撤除防卫,愿意沟通倾听。

每个人的灵魂都喜欢美的事物,欣赏美是人的天生本能,也是人性的基本需求。美是生命的强心剂,带给我们希望,使我们热爱世界;远离美,灵魂会生病,死气沉沉。愈常接受美的洗礼,活得就愈快乐、充满活力。

《美,灵魂的礼物》全书洋溢美感能量,从生活的各种面向切入,完整介绍美学力的神奇作用:美可以提升生活品质和自我认同感;美可以疗癒我们的伤痛,促进身心健康;美不只存在于外表,内在美更是人际关係的重要关键,可以促动深刻的灵魂交流;美感不仅唤起我们的情感,也会打开心灵视野,帮助我们以不同角度思考,做出更开明豁达的决定;美让我们珍惜大自然和环境,看透战争和仇恨的荒谬,以和谐之心,尊重我们所栖居的美丽地球。

侵略、剥削、破坏、仇恨是无法与美并存的。美让我们活出更好的自己,再度敞开心扉,以孩子般的纯真眼光,拥抱健康、良善、和谐与幸福。美,让生命饱满,带来真诚的救赎。

在最极致处,美不仅带给我们快乐,同时震撼我们,让我们无所遁逃,进而使我们转化蜕变。它的力量恢弘磅礡,我们当下会感到难以招架,于是旧有的藩篱倾颓倒下,陈腐的信念灰飞烟灭。最终,旧我殒灭,新我崭露。

有时候,生活会开启一扇门,我们走了进去,发现里头别有洞天,那儿的景致前所未见,新奇、辽阔而动人。之前,我们一直待在狭小而安全的地方,想像不到有这么一扇门存在;门开之后,却发现里头风光明媚,山峦溪谷绵延起伏,云雾氤氲,阳光下的河流闪着粼粼波光,宛如一幅绮丽的锦绣,而我们的生活也就此完全改观。

美是基本需求

有人可能会说,美是多余的奢侈品,没什么实用价值,少了它,日子多少还是可以如往常般过下去。但我倒不这么认为,有研究发现,当人体验到美之后,她彷佛脱胎换骨,性情也大为改变,感情生活更热烈,内心世界更丰富,感受更敏锐,与人相处更自在,自我认同更强烈,自尊心更稳固,做决策时更有自信,更有能力过好每一天,对于人的存在也有更深刻的体悟。

这是检视审美体验的第一要点。美并非像遥远的卫星,反倒有如太阳,为生活每一面赋予光热与活力。美不只是一种偶发的特定经验,好比欣赏一幅画或聆听一段音乐,美是人生的要素,它牵动着生活的每个面向,直抵人的本质核心。

在这个网络年代,一个情绪喧腾、压力重重、刺激过量的年代;一个充斥虚妄的欲望、私密外曝、步伐狂乱、媒体轰炸的年代;社会不时侵袭、纠缠、诱惑或麻痹我们的年代,我们的真实感受何在?冒着迷失自己的危险,置身于一大堆不属于我们的情绪里。或者更糟,受困于内心一股无名的巨大空虚之中,说不定还根本浑然未觉。与美邂逅,轻易地把我们带回情感自然流露的纯真状态。

富裕的贫穷

人类的历史演变至今,我们的处境同时是希望无限却又令人忧心。从某一方面来说,我们和全世界接轨,知识爆增,所有隔阂逐一崩塌,神奇的科技把虚幻的神话化为日常的现实;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却一步步陷入贫穷的危机:我们像奴隶似的,为了生活琐事奔波,陷在城市雍塞的车阵中动弹不得;如行尸走肉一般在虚华空洞的购物商城里游荡、消费;和逝去的恋情纠葛不清。

我们因为陷溺在数不清的刺激裡,最后变得心思涣散,浑浑噩噩,而这正是富裕的贫穷:因为失去意义、价值与美感而吃苦受罪;这正是灵魂的贫乏:我们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然而细究起来,却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在这个奇妙又惊人的年代里,体制失去了约束力,再也帮不了我们;正义、自由和爱的价值变得抽象又飘渺,和其他成千上万个诱人的允诺相比黯然失色。值此危急之秋,美就像救命的浮木,而且它就在身边,就看我们有没有慧眼得以识出。它超越任何教条,回应我们最深的需求,同时,美不假外物,即兴自发,它引领我们回归自身。

美不是一时兴起的感受,而是不可或缺的需求,只是我们往往没察觉到自己有这项需求,好比口渴,很多人明明口很渴,却浑然未觉,然后因为水喝得不够,身体极度缺水而开始坐立不安,但他们却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口渴。人对美的需求也是如此。美的需求没得到满足,会引发抑郁、心神不宁、深感徒劳、没来由地有攻击性等各种病症。

麻烦的是,美的需求不管再怎么强烈,再怎么重要,却很容易被日常生活中那些盘踞在我们脑中的念头,以及让我们分神的事情给推开。我们总是来去匆忙,无暇分身,往往和美错肩而过。这实在可悲,因为没有美,我们虽生犹死,生活变得苦闷、艰辛、晦暗。没有美,我们触不着自己的感受,世界变得冷酷或平庸,其他人引不起我们的兴致,人生失去亮丽色彩。我们日复一日拖着沉重的身心,得过且过,不知道这一生所为何来,生命有何意义?

如果美是如此不可或缺,而且就在我们周遭,俯拾皆是,那么我们为何总是视而不见?答案有几个。

首先,我们老是忙过头,惦着很多事。美就在此,而我们的心思却在别处,毕竟,我们从小不是就被教导要这样吗?我们被教导要专心上课,不可以看窗外望着鸟儿飞,也不能发呆作白日梦。我们时常,而且是太常把美和轻浮、不正经画上等号。

也或者是,美看起来没什么用处,而且不受拘束。螺丝起子、飞弹、钞票,全是有用的东西;诗篇、奏鸣曲、干枯的叶片、蜻蜓,则显然没什么用途。既然美没有实用价值,何必为此徒劳,虚掷光阴?

甚至,有些人觉得自己不值得享受美。生命赐予我们一项非凡的礼物,但我们却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别人努力打拼而自己却痛快享乐,似乎是很自私的事,于是美成了我们无福消受的奢华。

又或者我们深信,要受过高等教育才懂得欣赏美,所以我们必须博学多闻,具有某些特殊才能、收集古董、变成为菁英或雅痞才行,但这也是误解。虽说广泛的阅读和涉猎,有时确实有助于理解和欣赏美的事物,不过美其实不拘任何形式,任何人以任何方式都体验得到。美是人人可以自由心证的。

此外,有些人则对美望之却步。他们本能地知道,要体验美,必须卸下心防,敞开心胸,然而这也意味着,如此一来他们会变得脆弱,身陷险境。他们担心招架不住,会因为暴露自己而受伤害,或者是从前不设防和受创的记忆,让他们变得更加拘谨,所以因为太害怕,他们无法心悦臣服于美。

更进一步的障碍和这类担心很类似,却更深层,那就是害怕自己会崩溃。这层恐惧在于,假若我们真的完全放开自己去体验美,性情人格会就此改变;美以其强大威力颠覆一切,让旧我死去,而我们担心自己会承受不住。某方面来说,我们的忧虑不无道理,只是我们忘了非常重要的事情:必先置之死地,才能后生。

然而,丑陋事物也同时大剌剌地入侵我们的生活。正如美的事物拥有疗癒、激励、启发我们的力量一样,任何形式的丑陋,对人的心灵也有无比的毁坏力。丑陋使我们消沉,侵害、颠覆我们的内在世界,使之混乱失序,它让我们感到迷失、耗竭,让我们变得虚弱、无能。丑陋把我们扯裂。

然而,当前的社会依然体认不到人对美的需求;或者说,它体认到人的这项需求,可是却从中剥削。流行时尚工业联手说服我们相信,美丽可以贩售,人人可以拥有美丽,只不过,拥有美丽之前,我们得要先把自己改造得美丽才行,我们唯有使用某某面霜、穿上某款服饰、买下某个小玩意儿、时髦的墨镜或拉风的跑车,才称得上美。美成了商品:购买某某商品,美便属于你,你会快乐似神仙;你若不掏腰包,就与美无缘,也进不了富丽堂皇、炫光闪闪、如仙似幻的世界。媒体日复一日如此蛊惑我们的世界。

这说来弔诡,因为事实上美从没像当今这般伸手可及:只要踏入一家大规模书店,就可以轻易找到所有文学巨著或艺术杰作;或者找家旅行社,花一笔大多数人都付得起的费用,就可以坐上飞机,到地球上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方欣赏美景;更别说上网了,从网络上可以下载一世纪以前,只能在特殊场合听到的奏鸣曲或交响曲。大量的不朽杰作运往我们居住的城市,透过各种展览和展演让人一饱眼福,就连电视广告有时也拍得令人激赏。

这是文明卓越发展的成果,虽然这之中肯定潜藏因事物唾手可取而流于平庸的危险,甚至是,为了让美变成超市里随手可得的商品,它的精髓势必所存无几。于是,我们忘却了美其实并非物品,而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尽管我们比以前更有机会亲近奇妙的大自然,以及艺术的旷世巨作,但我们依然盲目,无视美的存在。

《美,灵魂的礼物》这本书提醒我们一个应该铭记于心的根本事实:美是一个基本原则,触动了人存在的所有面向与作用。它让我们向世界敞开,和他人声气相通,和自然水乳交融;它帮助我们尽情伸展,以臻天人合一的境界。

2020年1月16日,周四,十二月二十二,19:30完毕于北京心灵自由工作室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灵魂的礼物|《野兽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