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考察站中山站内,有一列照片墙,上面展示了中山站的首批建站元老。
其中有一个为人们熟悉而又出人意料的名字: 张国立。
张国立?没错,就是那个演员张国立,那个总是在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那个与和珅斗智斗勇的纪晓岚。
我从来没想过这位皇帝专业户,还能与南极、科考这几个词联系到一块,更没想到张国立曾在南极舍命救下科考船,荣立个人二等功和集体一等功。
时间回到1988年,这一年国家正组织第五次南极考察。
领队的是海军少将陈德鸿,他曾三次率队远征南极,中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便是他带领创建的。
1988年这次,科考队的目标是建立更接近南极穹顶的中山站。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随队远征的,还有四川电视台——他们的任务是,拍摄一部关于南极考察站的电视剧《长城向南延伸》。
摄制组需要一个既会演戏,又懂电视拍摄的人,张国立由此进入他们的视线。
这是一个堪称“中国之最”的摄制组——人数最少,走的最远,行程最艰险。摄制组随队往返数万公里,拍下了诸多珍贵的影像。
关于在南极的经历,张国立后来曾说过一句话,“这辈子的苦,都在南极吃完了。”
南极有多危险?
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开始,直到1911年才有第一个人类踏足南极点;当1957年南极最后一个岛屿被人类踏足时,第一颗人造卫星也在同一年进入太空。
在其他地方,七八级以上的风就叫大风了,在南极,十级以下简直不叫风。更危险的是冰崩,卡车大小的冰块崩落入海,跟炮弹一样。
科考队乘坐的“极地号“破冰船购自芬兰,破冰能力有限,在南极一路与浮冰的撞击中,头部出现了60厘米宽、一米长的破洞。
极地号只好降低速度慢慢航行,在浮冰中小心行驶。
1989年1月14日,经过几十天的航行,陆地出现在大家的眼前,队员们都非常兴奋。开始准备抛锚,登岸。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
张国立说:“我记得特别清楚,左侧船的左弦突然就冒出一个,真的是比篮球场都大的冰山就起来了,那个冰茬子和和那个海水一下子就整个上船上来了。”
此时距离陆地只剩下四百米,最可怕的冰崩还是发生了。
三起特大冰崩中,冰块雪粒四分五散直冲入海,小山一般的冰块朝科考船直冲而来,如果撞上,那将是灭顶之灾。
幸运的是,冰山在距离科考船几米处奇迹般停下了。但不幸的是,科考船周围海面已完全挤满浮冰,时间一长,船体必定被坚冰挤碎。
外国科考队收到了中国科考队的求援信号,但他们都对此都爱莫能助。
张国立回忆:“澳大利亚、苏联、美国、日本的直升机在空中盘旋,都说船已经不可能再出来了,几年都不可能了,说我们赶紧撤退,其他国家的科考队员都愿意腾出地方来接纳我们。”
情况万分危急,船长拉响了警报,并下达了人员紧急疏散的命令,仅留守八人在船上与科考船共存亡,其他人上岸。
这八人已经做好了牺牲准备,把自己的“遗物”交给别人,八个人把名字写在了一面国旗上带着,要陪着中国唯一一艘远航破冰船战斗到最后一刻——其中便有张国立在内。
科考队不愿放弃这艘从国外买来的破冰船,考虑之下,最终决定从浮冰中炸出一条路来。
船上虽然带了炸药,却没人用过,只有张国立在铁路工作时,曾经见过两次别人用炸药炸山,他自己也从来没操作过,但这时候也只好硬着头皮上,担任爆破组长。
南极的冰极其坚硬,光是放置炸药的冰坑,就凿了八个小时。
炸药起爆最要紧的是必须按顺序来,中间不能出现瞎炮,一旦时间上出现偏差,点火的人不能及时跑开,就将面临生命危险。
张国立下令点火起爆后,前几个炸点非常顺利,他正觉庆幸,突然发现第二炮的人还没跑——第二炮没点着。
张国立赶紧飞奔过去,飞速点着导火索,又飞速往回跑。
还没跑回,炸药轰响的声音已在耳边响起,张国立下意识地趴在冰上,只觉巨大的冰块砸落在身边。幸好没有一块落在他身上。
浮冰炸开后,“极地号”才最终脱离险境,得以靠岸。
建设中山站期间,由于科考队人手有限,摄制组成员也都安排了任务,每个人都是一个萝卜几个坑。
拍戏时,张国立既做演员,又做导演、摄像;不拍戏时,还要参加建站工作。
搅拌混凝土的活儿,50公斤一袋的水泥、石子一袋袋地往料斗儿里倒,每天重复至少三四百次,一天十五六个小时下来,手指手臂疼痛难忍。
从爆破手到混凝土工,再到电焊工,张国立边学边干,困了就往睡袋里一躺,手套不知换了多少双,冻裂的伤口不知添了多少道。
1989年2月26日,中山站建成,这一天张国立担任了升旗手。回思140个日日夜夜的生死考验,张国立不禁热泪盈眶。
南极归来后,张国立荣立个人二等功,集体一等功。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其中的分量:“一等功,拿命换;二等功,有伤残;三等功,流大汗。”
科考队总指挥陈德鸿将军称赞他“了不起,是条好汉!”,为他题词:“抗严寒,斗冰雪,艺人国立;驾小船,建中山,一马当先。”
南极历险,救船立功,如果不是前一阵忽然登上微博热搜,也许这件事永远不会被大众所知。
“这辈子干了件大事,在南极光膀子留影,时温零下37度”
老一辈艺术家吃的苦,是今天的小鲜肉们很难想象的。
以往看惯了张国立雍容华贵的银幕造型,从未想过这个人年轻时还有过这样的经历。
张国立的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工作常年辗转于天津、北京、陕西等地,张国立的童年就像“天上的云彩一般”。
中学毕业后,张国立在铁路建设一线架桥铺路。由于普通话说的好,后来才调到铁路文工团。
在文工团,京剧、相声、话剧、编剧、张国立什么都干,他没有上过大学,铁路就是他的学校。
用张国立自己的话说:“10年和铁路工人一起摸爬滚打,是我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南极归来后,他与邓婕一起开始北漂生涯,在阜成门一带租房,总是骑着一辆破单车,背着一个黄书包,顶着北京的寒风奔波于各个场子。
这样的生活,他们坚持了两三年,直到《宰相刘罗锅》之后,影视片约渐多,他的演艺生涯这才渐入佳境。
他此后的经历才为人们所熟知。
拍电视剧,从《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到《铁齿铜牙纪晓岚》、《金婚》,塑造了诸多经典角色;演话剧,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演电影,拿到金鸡奖影帝;说相声,论起辈分来郭德纲叫他一声师叔……
他似乎有很多标签,又似乎如同一位邻居大爷普普通通。
半生漂泊,不急不躁,历经坎坷,终有所成。知乎上看到过有人用《老子》中的话评价张国立,“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像极了他说过的一句话——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