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语文,一本《文心》让你少走许多弯路

很庆幸读到了这本国文基础书籍,在这个浮躁不堪到连抖音十五秒以上都嫌长的时代,还是耐着性子读完了,书本身是有很大魅力的。

《文心》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让人相见恨晚,值得反复玩味。全书通过讲述几位青年学子学习成长的故事,把语文学习的目的、对象、方法、意义一一道来,从文字、读书到写作,从家庭、校园到社会,不仅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而且说理透彻、明白晓畅,父子师生之情、同窗好友之谊、时代家国之恨更是贯穿其中,叩人心扉、动人心弦、启人心智。

难能可贵的是,书写于解放前,至今读来非但毫不过时,反而历久弥新。可叹我们读书时就是犯下了书中所摒弃的目的性太强,不求甚解只求答案,蜻蜓点水…希望现在的教材能出现叶先生和夏先生这样的文字或者至少也在课外阅读中体现。

两位先生煞费苦心以小说,对话,故事的形式将为文的要点等进行拆解讲述,语言很平实,满满的道理却不觉说教味重,更易于被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所接受。

书中关于阅读,从怎样选书,怎样获取不同类型文字的意义,怎样对文章进行鉴赏以有所得。要知道不加目的盲目的读并没有任何益处。而正确的读书方式应该是带着目的性进行选书与读书,并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对所读的书进行赏析,从中获取对达成自己目标有益或者有意义的东西。

而对于写的部分,贵在坚持与用心。写的目的有三种,一应用,二习作,三创作。多数普通人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停留在第一个层面的,而第二个层面是向第三个层面过度的,即通过不断地练习,学习以达到可创作的,可称为文人的层面。

之所以说贵在坚持,在于写作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于一般人而言不断练习写作就是一段痛苦的经历,似乎可以写的东西就可以表达干净,而洋洋洒洒的书写是一番常人难以企及的境地。需要对细微之处有所观察,结合起自身的经历,观念对文字进行编排,让这些已被发明创造了几千年的文字生出更多,深远,新鲜的意义。

荀子的《劝学》中写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作更是如此,需要积累,需要反复打磨。地基不稳,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很容易被淘汰。陆游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写,多感受。

关于读书,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读书了就是好事。其实不然,叶圣陶说,“乱读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读了一些不正经的书籍,自己的语言组织,内心的想法都会因为它改变,不论是否形成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但在这段时间书中的语句还是会影响自己的心神。

读书贵在新得,作文贵在新味。不论做什么事情,有收获就是好的,读书也不例外,获得快乐,获得一些新的想法。其实,大多数情况下获得不了快乐,刷刷抖音可是比看一本书来得有意思,不过长远来看,读书能给自己带来的,不是短暂的快乐可以比较的。

还是要有一种干一行爱一行的傻劲,既然选择了一段时间用来提升自己,不如让自己高兴一点,读书枯燥,锻炼枯燥,学习枯燥,反正都枯燥了,不如既来之则安之,问题不在于枯燥与否,还是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如何。

最后一章,最后一课,读起来像是真的置身于那个课堂之上,非常不舍。不过也的确是这样,这本书起的是“引进门”的作用。进门之后,要想更进一步,还得靠自己。

此外,先生们点醒我了一点:不要有为学而学的想法,学这些东西本质是为了改进我的生活,学习本身就是生活的修养。要使一切科目与生活打成一片,那才是真正的‘升学’。

丏尊圣陶两位先生的文字高级之处在于,能让读者边看故事边学习:习字,选书,读书,识书,品书,写作,修辞。如何“读好书”即读一本好书亦或读好一本书,首观其貌,然寻其味,再悟其道;从浅入深,循循渐进,不可急切,也不可怠慢。

曾国藩说:“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志识恒,此三者缺一不可。”

我想这也是很好了,愿读书,完毕后其义自见。很多读者都感叹当初没有遇到如此之般老师,叹少年时如果看到《文心》这类书籍,或可少走许多弯路,学到许多学习之道。初时也有此想法,不过细读之下,我又在想,年少时读来又会有哪些感悟和体会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学习语文,一本《文心》让你少走许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