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是一种动禅

            ——读《断舍离》第一章

《断舍离》这本书曾经风靡全球,它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作者山下英子曾经是一名杂物管理师,她从多年收拾家居的日常生活中,总结出一套理论,并上升到行为哲学的高度,取大了巨大的成功。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生改变可以从收拾破烂开始。

那么,什么是断舍离呢?简单地说,断舍离是一门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换句话说,就是—— 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从断舍离三个字也可以很好的理解: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即人生整理术。

为什么要断舍离?——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的重要性。


我们的生活是在不停地做加法,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走上街,到处都充斥着无穷无尽的物品。然而无论是物理上还是情神上,我们是不是连“让自己混乱的东西”都背上身了呢?


断舍离所做的,看起来只不过是一个劲儿地扔掉没用的东西而已。然而不可思议之处,就在于它会带来行为的改观,有时候甚至会让人生出现重大转折。 

我们的生活就是由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家务事构成的。因此,想要在日常生活中维持清爽的环境,神圣的空间,不就是重复做这些家务吗?

图片发自App


不需要闭上眼睛,也不需要静静打坐,只要坦然面对物品,也就是坦然面对自己。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


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因此,断舍离也是一种动禅。

断舍离是一种不收拾的收拾法。


在断舍离里,收拾是最重要的。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


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


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可能我们中很多人都是在漫不经心地收拾,从来没考虑过“当下的我”与物品真正的关系。如此一来,倘若关系轴或时间轴是错位的,那么即便是收拾了,也没办法区分出生活必需品和没用的破烂。

别人送给自己的东西,虽然用不着,但也丢不掉;某样东西,总觉得迟早有一天能派上用场,但那一天直到今天还是没到来;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毫无用处,但就是一直放在那不想扔。


诸如此类的东西,就是关系轴或时间轴错位的产物,即在考虑如何处理这些东西时,我们把轴线错位在了物品与他人、不确定的未来和已经成为过去的过去上。

图片发自App


因此,对于一件物品,判断是否需要扔掉,就需要思考,这件物品对我有用吗?然后再继续,是对我现在有用吗?


如果不是,那就果断的扔掉。在思考的过程中,你逐渐会认清,原来在你的生活里竟然充斥着那么多没用的东西。


与此同时,你就会只关注那些生活的必需品,懂得拒绝那些非必需品了。


一旦形成了这种三思而后行的习惯,你就真正实现了“断”的状态。


而断舍离的含义就是,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的状态。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断舍离只是整理房间的办法而已,那么断舍离与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断舍离并不强求非得把房间收拾得规规矩矩一尘不染,或者即便如此,也会获得额外的好处。


第二,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扔了很可惜,还是留下来吧”这种想法,就是拿物品当主角。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总是将着眼点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而断舍离则是以不断地循环代谢为前提,让居住空间永远保持着变动流转的状态。只要常常自问“这件东西与我的关系还存在不存在”,不断筛选物品的数量,这样就可以了。

第三,“断舍离”这三个字是从瑜伽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中得来,比起“整理”、“收纳”这种词语,更能给人种自我修行的印象。而且,“断含离”这三个字的发音本身似乎就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吸引力,充满了神奇的力量。我甚至觉得,这三个字本身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传达了它所要实行的内容和所包含的意识了。

《断舍离》让我印象中最深的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失恋的人去剪头发,从而开始新的生活。


仿佛剪头发与下一场大的决心有关。内心强大的人,并不需要行动来左右心灵,而内心脆弱的人,往往需要其他形式来帮助与引导心灵的变化。


只是,内心强大的人并不多,而且,每个人都会有内心脆弱的时候。而这时候,行动,就是改变的开始。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断舍离是一种动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