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读书笔记

【基本介绍】

《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智识分子2020s》,作者万维钢,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19.9万字。

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05年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曾长期从事核聚变等离子体研究,现从事专职写作;“学而时嘻之”博主,博文介绍为“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得到APP订阅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作者;作品有《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2014年版、《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2016年版、《高手:精英的见证和我们的时代》2017年版、《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2018年版、《博弈论究竟是什么》2020年版。

《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智识分子2020s》是《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的升级版,但有超过一半的内容是最新的、从未发表过的,并且自成体系。

全书分为四章:

第一章“社会的规律”。作者让我们分清“感觉”和“思考”,不是发表感受,更不是宣泄情绪,而是用学者式的思维,用冷静、客观的态度去考察社会问题,去容忍并且拥抱“复杂”。

第二章“教育的秘密”。作者认为现代学校教育不是一个“培养人才”的体制。他列举了一系列最新的研究结果,希望带给我们一点“player 思维”,成为一个能“玩转体制”的人。

第三章“历史的定律”。使用全局的、像鸟俯视大地一样的视角,想想历史如何演变,社会发展有什么大势。作者提出了几个定律和趋势,再带着我们去思考如何运用历史趋势,进而反思历史真的有不可违抗的趋势吗?

第四章“未来的谜题”。作者关注的重点不是科幻小说里那种遥远的未来,而是迫在眉睫的、已经开始了的21世纪20年代。而他想告诉我们的竟然是:现在科技研发有陷入停滞的危险。预测未来是危险的,但不管对错,都能让我们体验到事物演变的视角。

【撷取摘要】

1.

智识=智慧+见识

“智识分子”比“知识分子”高级,不仅有知识,而且有想法、有观点、有见解,能提出解决方案,能欣赏复杂事物,能区分理论和实际、想象和现实、情绪和思考,能面对不确定性而不变色。

当今世界三个趋势,对我们提出了智识上的挑战:一是世界越来越复杂。适应传统简单社会的经验和思想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二是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简单的工作都不挣钱。三是社会阶级分层正在扩大。贫富差距最重要的不在于金钱数量多少,甚至不在于得到机会的多少,而在于文化和观念。贫困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状态,而且还是一个思维模式。

2.

美国心理学家飞利浦·泰特洛克(Philip E.Tetlock)在《狐狸与刺猬:专家的政治判断》一书中,描写了两类专家的思维方式:

刺猬式的思维方式是进取的,只知一件大事,在简约的名义下,寻求和扩大此事的解释力,以“掩盖”新的案例;狐狸式的思维方式更加折中,知道很多小事,与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持同步,满足于根据时代找出合适的解决之道。

世界任何时候都需要很多刺猬来提供观点和建议,但是刺猬在科学决策中的真正地位只不过是个吹鼓手和工具。狐狸,才是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真正宠爱的人。狐狸眼中的世界是复杂的,它预测的准确度远远超过了刺猬。

智识分子最根本教训,就是要做狐狸,不要做刺猬。不能满足于“专才”,而应掌握“通识”;十八般武艺,多多益善;掌握的套路越多,可供选择的思路就越多。

3.

这个世界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某些人认为一切问题都是单纯的问题,“向着一个方向猛用力”就可以。而生活中真正的问题,至少都是两难问题,必须在两个方向之中权衡各种利弊,最终做出取舍。这种需要舍弃的选择会让人有一种实非得已的感觉。最难的是棘手问题,比如缩小贫富差距等那些长期存在的公共问题。

里特尔和韦伯提出,如果一个问题具备下面十个特征中的几个,就是棘手问题:一是问题没有清晰定义,它不像高考数学题那样写明各种条件。二是没有终极的答案。你永远都别想彻底解决它,它会一直存在。三是解决方法不分对和错,只有好和坏。而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只能你自己判断。四是应对措施不会立即看到结果。你也许根本不知道你做的有没有用,也许还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五是没有专门给你做试错练习的地方,你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有影响,一上来就是实操。六是连有什么选项,都不清楚。七是没有先例可循。前人的经验不会对你有太多帮助。八是这个问题很可能只是一个更深的问题的症状。但是它背后不只有一个问题,整个局面盘根错节,可能根本就没有根本性根源。九是有很多利益相关方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想要的解决方向各自不一样。十是如果你上手,那将来不论是什么结果,你都得负责。

对于棘手问题,作者给出建议:一是不应该指望解决棘手问题,你最多只能应对——你得做好跟它长期相处的准备。二是让利益相关的各方充分互相理解。最好大家坐下来开诚布公地把观点和要求给谈透——不为达成共识,只为互相理解,至少可消除一些偏见。三是一定要行动。可以摸着石头过河,每次的决策都是小行动,慢慢试探,看看效果再决定下一步。

4.

别用“常识”理解复杂世界。常识只是特别善于在事后“解释”事件。要想从复杂的随机事件中看到真正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像搞自然科学一样进行大规模的重复实验。

与其追求用各种想当然的常识指导未来,不如把历史当作一个数据库,从中发掘统计规律。把历史事件当成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把未来当成一个概率分布,然后尽可能地使用统计方法,通过历史数据去计算未来事件的概率。

5.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杰弗瑞·菲佛(Jeffrey Pfeffer)在《权力:为什么只为某些人所拥有》一书中提出,相信公平世界假设对你有三个害处:一是你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学到东西。有人靠不择手段成功了,你很不喜欢,所以你就不愿意跟他学,你就学不到更多经验。其实这个人值不值得学习,跟你喜不喜欢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二是你以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你会低估世界上发生的坏事。你会发现你想做成一点事非常难,感觉别人整天跟你作对。三是更有甚者,你会错误地认为取得成就的人必有长处、失败的人必有可恨之处。

做好人感觉很好,但是做好人是普通人思维。其实从经济学角度,你应该做一个“理性的人”——这意味着你应该从自利的角度出发做事,而不是“好人”。

为什么要做个有道德的人?因为我不做任何人、任何东西,或者任何感情的奴隶,我想做一个主人。正如康德所认为的,只有出于任性——也就是自由意志——而去做一件事,才是真正的自由选择。

6.

研究表明,对关系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中:对方的因素<你自己的因素<你们在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对关系好坏的预测强度分别是5%、19%、45%。

对生活的满意度、是否易怒、是否随和等因素,排在决定关系好坏个人素质的前十位;而我们常见的那些“硬”指标,像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预测强度都很弱,都不在列。

两人在关系中的行为模式最重要的前十项关系因素是:感受到的对方的忠诚度、亲密、感激(即能跟对方在一起感觉很幸运)、爱、性的满意度、感受到的对方的满意度、冲突、感受到的对方的响应度、信任、投资。这里强调的是让另一半“感受到的”强度,而不是实际的强度——能让对方感受到,才是关系因素。

好关系不是匹配出来的,是构建出来的。对满意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配偶的“响应性”、对忠诚度影响最大的因素则是亲密感。

婚姻不是你和你的另一半这两方的事情,而是你、你的另一半、你们的关系,这三方的事情。所以应该把关系放到两个人之前:关系排第一位,对方的需求排第二位,而自己的需求只能排第三位。

7.

科学家意识到“性格”其实不是一个固定的标签: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模式。

性格的确决定不了命运,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固定的性格。

外部因素没有你自身因素重要,而最重要的则是你在这个环境里能构建出来什么东西,是“构建”因素。

你不仅仅是适应环境,你的行为可以改变环境。一件事的好坏绝不是由一开始的设定决定的,而更多地是由你每一天的努力决定的,是你把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起来,和人一起构建出来的。

8.

作者提出了最简单经济学的五个智慧:

一是如果宏观经济学也只能留下一句话,这句话应该是“国家不是家庭”。要求对富人持续性地加税,乃至产生均贫富的思想,这都是用家庭的眼光去看国家。考虑此类问题的正确出发点不应该是“都是一个国家的人,贫富差距这么大是否道德”,而应该是“什么样的税收制度有利于经济增长”。

二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学家的智慧在于问一句值不值得。哪怕这个东西再好,如果它要求的代价太高,那我们就应该不要。

三是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改变人的行为,最好的办法是改变激励。经济学家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激励例子是捕鱼权配额。你可以把捕鱼权卖给拥有好船的人,大家都能受益。

四是市场是一种激励信号的传递方式。私有化产权仅仅是一个基础条件。有价格这个激励信号,才是市场的关键。如果产权私有但是信号并不畅通,市场就会失灵。为什么教育和医疗市场化都不太成功?因为这两个领域内价格信号根本不能反映产品的质量和需求。

五是结果可能出乎意料。任何大型社会项目的任何效果评估的预期值等于0。

9.

高中知识不是“全民健身”,而是“竞技体育”。高中的最根本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而是把人分类。

命题者设计那些刁钻古怪的高考题,是因为它们够难,可以更好地把人和人区分开来,无论是从智商差距抑或是意志品质差距上予以区分。

门槛就是把够能力者因名额有限而予以淘汰的借口。学历是最好的门槛。

不是教育水平决定经济增长。历史数据似乎显示,工作机会必须先走一步来带动教育发展。

10.

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早教带来的早期优势会在1~3年内被冲刷掉,然后还可能会被逆转。也就是说,早教真能让你赢在起跑线,但是你领先不了多久。

就提高学习成绩来说,在最好的情况下,早教没用;在很多情况下,早教有害。早教,是拔苗助长。

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提出,儿童在6岁以前,真正的任务不是学习读书写字和做数学题,而是玩儿。

玩闹也是学习。孩子在玩儿的过程中能探索周围的东西都是干什么的,揣摩周围的人都在想什么。更重要的是,跟别的孩子一起玩闹,是一种社交演练。孩子必须在实际互动中学会公平、尊重和社交界限,学会分享、帮助和友情,学会怎样跟人相处。

9个月以下的孩子不需要额外的音频和视频多媒体信息。长时间让孩子听音乐看电视会导致孩子长大以后不能集中注意力。

18个月以下的孩子只有听真人说话、在有互动的情况下,才能提高词汇量。其他方法一律没用而且有害。

2岁以下的儿童只适合接触三维的物体——也就是真实世界里那些寻常的物体,比如玩具和人。而二维的东西,比如书本和图画,只会妨碍他们感知能力的发育。

11.

当我们谈论一件事儿的作用的时候,不能光考虑它有没有用,关键问题是它有多大的作用。

所谓给孩子上补习班、私教课,就有点像是给作家升级了一套写作装备。

研究表明,课外补习对差生最有效果;对数学和英语比较有效,对语文作用不大;补习的效果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

富有的家庭出来的孩子的成绩越好。但很难说这是教育导致了阶层固化——事实上,更准确的说法是教育反映了阶层。

考试成绩只是反映了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是什么人,而不是他们花了多少钱。

12.

家庭、智商和终身学习,决定了一个人所属的层次。

家庭的主要作用是决定一个人能不能达到普通人层次,会不会沦为缺陷人群。育儿一定别焦虑,做个合格的父母就行,不必做优秀的父母:孩子的优秀跟你本人够不够优秀很有关系——因为他会遗传你的基因——但是跟你是不是优秀的父母关系不大。

智商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从普通跃迁到优秀。大体上,只要环境不太差,优秀不优秀是自己的事儿。名校只是选拔了你,只是证明了你的优秀——而没有把你变成优秀的人。

从优秀到卓越,一得有内在驱动力。二得能理解和处理复杂的问题。这两点家庭不能提供,基因不能预装,学校不能教,主要靠自己终身学习。

所谓英雄,就是超越了阶层出身、超越了周围环境、超越了性格局限,拒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程序行事,不能被大数据预测,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最不像机器人的人。英雄不问出处。

13.

现在各路名人应邀去大学典礼做的演讲,全都是对“你自己”的赞美:你原本就是最好的,你非常与众不同,你注定能干一番大事,你现在要做的就是遵从你的内心!

Brooks把这种文化称为“Big Me”。对今日之“Big Me”来说,人应该先看看自己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以这个内心的热情为指导去选择一个职业,做事的目的是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

而真正的”士“,他们不问我想干什么,他们问世界需要我干什么。他们不是用做事的方法来满足内心。他们是为了做成这件事,去不断打磨自己的内心。他们品格修养的追求目标,并不在于成功,而在于成熟。特别可靠,才能办大事——有点像中国人说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14.

现代教育可以简单地分三个层次,对应三个阶层:一是贫民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具,以找工作为目的。二是中产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艺品,以提升个人价值为目的。三是上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主人翁,以欣赏、选择和改变周围世界为目的。

大多数人对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及整个的内心叙事,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好东西”,以期得到别人的欣赏。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思维本质上是被动的——外界喜欢什么,我就变成什么。人与人之间攀比的,也都是这些外部光环的“加持”。只有能从作为一个主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是真正的“主人翁”精神。有“主人翁”精神,你才不是一个器具。

以美国为例,普通工人阶层的学校强调遵守规章流程。不看你的最终结果对不对,而是看你是否背熟了步骤。一般中产阶层的学校强调把事做“对”。有点像中国的应试教育,以学习材料为核心,要求学生必须理解这些材料——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解题,只要你能得到正确答案。一切为找工作和上大学服务。专业人士阶层的学校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写作强调创意,科学强调第一手的实验感觉。答案对错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真正理解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意思。主管精英阶层的学校强调智识。这个阶层的学生学的不是怎么遵守规则,而是怎么制定规则。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决策和选择。

15.

企业家面对市场有三种态度,正好对应上述三种教育境界:一是低水平企业家/贫民教育:用户喜欢什么我就做什么。二是中间水平企业家/中产教育:我做最好的自己,等着用户选我。三是英雄企业家/上层教育:我替用户决定。

英雄的选择其实是康德式的:我这么做不是为了什么好处,而仅仅是因为我认为应该这么做。

智识分子的智慧加英雄主义的自由和勇气,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素质。

16.

资本主义的精髓并不是一个激励系统,而是一个信息系统。吉尔德说,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关于信息的。

根据克劳德·香农的信息理论,信息就是意外。你要测量一段话里有多少真正的信息,其实是看这段话给你带来多少意外。如果一切都是套话、废话,这段话就没有信息

17.

过去30年,科学家开始使用非线性数学和计算机模拟的手段来研究进化论,得出的最关键思想,就是进化不是完全随机的。

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农耕技术并不是在一个地方先发明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而是各个古文明独立发明的。结果用于农耕的各种工具,乃至于不同家畜的驯养,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被各文明发明和掌握。在技术进步的任何阶段,都不是你想要什么就能研发什么。技术不听我们的,我们得听技术的。

《文明》和《帝国时代》这样的战略游戏中有三个设定相当符合人类历史。第一,你必须先研发出来某种特定的技术,才能去做某些事情。第二,你不必担心自己够不够聪明,只要你的经济达到相应的程度,该出来的技术就一定会出来。第三,你无权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该出来”,它们的种类和次序都是设定好了的。

18.

《独裁者手册》生动地说,什么叫民主?民主就是government of,by,and for the people at home。

民主的本质就是让老百姓过好当前的小日子。有人认为民主是一个手段,其实民主本身就是目的。

看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民主,关键并不在于是否举行选举,而在于胜利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人数。其领导人工作的本质是为联盟服务,因为联盟对领导人有推翻权——如果你不能保证人们的利益,那么人们有能力随时换一个。如果联盟的人数比例很大,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国家”;反过来如果联盟的人数比例很小,那么不管这个国家有没有选举,它都是事实上的“独裁国家”

19.

四种事物的年龄和存活关系:1-技术和思想。年龄能证明它们的强韧性,已经存在多长时间就意味着以后还会继续存在那么长的时间。“老”意味着经久不衰,“老”意味着真厉害。2-国家。有个瓶颈期。过不了这个瓶颈期就会灭亡,过了就能长期存活。老牌国家没有那么容易失败。3-生物物种。不分新旧,存活概率都一样。物种必须不断演化出新的优势才行。4-公司。集中了国家和生物物种的“缺点”:前期有个瓶颈,后期也不能放松。

20.

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在《辉格史观》(The 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一书中提出,辉格史观是作为胜利者的、现代的、我们的执念。

首先,辉格史观让你觉得今天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其写法就如同让你讲讲 2018 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历史,你以法国队为主人公,描写法国队如何如何奋斗,遇到了怎样的强敌,如何如何战胜强敌,最终夺得冠军。你的字里行间把法国队写成了天命所归的主角,把强敌都写成了必然失败的配角。但事实并非如此。

其次,辉格史观是用今天的价值观去评价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比如,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抗击的金国现在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现代历史学家看来,历史到底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都是个问题。进步最多只能算是一种信念。甚至就连老百姓心目中最没有争议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到底应不应该是一部辉格史,在历史学家那里都有强烈争议。

你不能完全避免,但是你应该有一个突破辉格史观的意识。这个意识能让你理解事情是复杂的。每一场胜利都是当时的人拼命努力取得的,没有哪个事业会必然胜出,没有哪个英雄知道他自己是天命所归,也没有哪个价值观绝对不会变。

历史教给我们的不是什么必然性,而恰恰是可能性:过去的人其实看不到今天的样子,正如今天的人看不到未来的样子;过去的某些人可以实现他们的任意想象,正如今天的我们也有可能实现我们的任意想象。

21.

中国人对未来最乐观。我们习惯了经济不断增长,习惯了每一代人的生活都比上一代人好,习惯了为未来投资都是值得的,习惯了科技改变生活,习惯了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有相应的回报。但是世界没有义务是这样的。

22.

AI 本质上是用一堆数据喂养出来的,它表现的好与坏、它在什么情况下能有什么表现,完全取决于那堆数据。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和哲学家朱迪亚·珀尔(Judea Pearl)有一句名言:数据是深度愚蠢的。

科学家一直在探索让机器真正拥有人的智能——或者至少是比统计方法更智能——的方法。有三个比较热门的、有希望的方向:让AI学会因果关系、让AI有“常识”、让AI进一步模仿人的大脑。

23.

中本聪故意把比特币设定成越来越难挖——每挖出21万个区块,比特币的发行速度就会降低一半。挖掘比特币的投入产出比会越来越低。这个设定是人为的,目的是让比特币保值。

如果把创新看作是对“想法”的挖掘,那么这就正好跟挖比特币一样。没有人故意设定成这样,但是挖“想法”,现在越来越贵了。

要想打破边际效应递减的魔咒,唯一的办法就是开拓全新的领地。经济学家认为创新存在“S曲线”,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寻找新产品的“蓝海”,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而人类未来面临的局面有可能是,新的蓝海还没有找到,可是旧的S曲线已经快到顶了。

24.

富足时代什么最贵?排位稀缺!

排位稀缺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优越感”(Prestige),代表能让你彰显比别人更高的“地位”的东西;二是“进入权”(Access),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给你某种特权的东西。三是“引导力”(Curation),是给别人推荐什么东西,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的能力。。

优越感+进入权=圈子(Proximity)

引导力+优越感=正统(Legitimacy)

引导力+进入权=勒索(Extortion)

如果把优越感、进入权和引导力三项排位稀缺品加起来,这个业务就是“忠诚会员”。

25.

大概从二三十年前开始,就有人在文章中把“世风日下”给改成了“世风日俗”,这能更准确地描写当代社会的演变。人们并没有变坏,但是整个社会似乎正在消除“高级感”。

我们可以对世界做出如下预测:一是因为释放势能比建立势能容易,未来社会一定会越来越平等。二是势能会越来越值钱。三是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把势能变动能,都是好商业。看看富人们还有什么好东西,能不能把它量产,这是一个长久不变的商业思路。

26.

利文斯顿讲了一个美国经济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就是现在是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而不是投资。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投资刺激增长”显然是一个简单线性理论,在非线性条件下并不成立。

利文斯顿考察美国历史经济数据,认为投资带动增长这件事,只在1919年以前成立。1920年以后,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自动化等因素,资本投入的重要性在单位产品中生产所占的比重就开始逐渐下降。

里根经济学真正的作用是通过扩大财政赤字的方法让消费者有钱去买东西。

次贷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剩余利润实在太多了。钱如果不这么借出去,也没有更好的地方可去。

早在1907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帕顿(Simon Patten)就提出经济已经从短缺时代变成了过剩时代,过去是“疼痛经济”,现在则是“快乐经济”。

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只要有“more”——更多的物质、教育和休闲时间,世界必将进化到人人都是贵族的一天。消费文化,才是真正的“庶民的胜利”。

【写在最后】

从万维钢《精英日课》专栏来看,他能把对美国流行的最新书籍、报刊杂志、论文的理解,通俗易懂的讲给国内的人听。英语阅读论文无障碍+理工科的训练+顺畅通俗的表达,这是他的核心优势。

《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智识分子2020s》是他这种优势的持续体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