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有感

无意中看了周国平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段视频后,萌生了找他的书来读一读的想法。搜索发现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看过简介后,了解到是周国平写给因为眼癌,只有过十八个月生命的女儿的一本书。作为一个刚因癌症失去父亲的女儿和一个女儿的母亲,只看简介就知道这是一个无论用什么词汇都无法形容的痛苦经历。

1、关于“付出与爱”

关于“付出与爱”,周国平在书中分析到,许多哲人都探讨过一个极普遍的现象:为什么父母爱儿女远胜于儿女爱父母?蒙田解释:父母更爱儿女,乃是因为给予者更爱接受者,世上最珍贵之物是我们为之付出最大代价的东西。阿奎那解释说:父母是把儿女当作自身的一部分来爱的,儿女却不可能把父母当作自身的一部分。正因为父母在儿女身上耗费了相当一部分生命,才使儿女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付出比获得更能激发爱。爱是一份伴随着付出的关切。我们确实最爱我们倾注了最多心血的对象。“是你为你的玫瑰花费的时间,使你的玫瑰变得这样重要”。

读到这里,回想父亲生病的那段日子。虽然我很想花更多的时间去照顾他,去做更多的事情,可是终究抵不过对女儿的爱和牵挂。父亲生在一个多子女的时代,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那时候的父母也不知道怎样爱孩子,父亲并没有得到过“父母爱儿女远胜于儿女爱父母”的那种爱,只是作为一个爱儿女并为女儿付出的父亲存在过。关于这一点,我却是在读到这一段后才突然明白的,而此时,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2、关于灾祸

在得知妞妞的病情之后,周国平分析其原因,他写到,灾祸往往有一个微不足道的起因。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那失足之处并非一眼看不到底的深渊,甚至也不是当时便让你感到踩了一空的陷阱。不,那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土坷垃罢了。你根本没有觉察你已经失足。你打了一个趔趄,然后又往前走了,却不知不觉走上了另一条道。在所谓决定命运的关头,不会有一个声音在你耳旁提醒你,向你宣告这是决定命运的关头。直到你的命运已经铸定,并且赫然兀立在眼前,你才会在一种追忆中辨认出那个使你遗恨千古的小小的失足之处。

得知父亲的病情后,我曾经无数次分析它的起因。突然之间觉得其实早有征兆,只是我一直没有看到它,或者看到了却心存侥幸,不去在意。

3、关于忍受

在妞妞即将满月时发现病情,到病情的慢慢恶化,期间的治疗,亲眼目睹女儿的痛苦,周国平对于忍受这样写,我们终于发现,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是人类的命运。接着我们又发现,只要咬牙忍受,世上并无不可忍受的灾难。所谓超脱,不过是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支撑,从而较能够忍,并非不需要忍了。一切透彻的哲学解说都改变不了任何一个确凿的灾难事实。佛教教人看透生老病死之苦,但并不能消除生老病死本身,苦仍然是苦,无论怎么看透,身受时还是得受。当然,也有忍不了的时候,结果是肉体的崩溃——死亡,精神的崩溃——疯狂,最糟则是人格的崩溃——从此萎靡不振。如果不想毁于灾难,就只能忍。忍是一种自救,即使自救不了,至少也是一种自尊。以从容平静的态度忍受人生最悲惨的厄运,这是处事做人的基本功夫。

随着父母一年年变老,我偶尔也会想到有一天他们会离我而去。每当想到这一点时就不敢再继续想下去,觉得自己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当父亲患病后,这样一个现实就矗立在了眼前,而且还以一种意料之外的样子来到,无论我们再做什么努力,都是无法逆转的绝望。不管是父亲,还是身旁的亲人,只能忍受这样一个现实。有时候,行走在人群中,看着周围的人,他们的快乐依旧,看着每天的日出日落和大自然,它们和一年前甚至更久以前也无二样。实在是世上任何一人的苦难都丝毫无损人世间欢乐的总量。

4、关于悔恨

到妞妞的病情发展到最后阶段时,周国平回顾一路治疗的选择,因为不舍而生悔恨,他写到,悔恨是一种事后的聪明。在悔恨者眼里,往事是一目了然的。他已经忘记了当初选择时错综复杂的困境和另一种可能的选择的恶果。此时此刻,已实现的这种选择的恶果使他成了那种未实现的选择的狂信者。他相信,如果允许他重新选择,他将不会有丝毫犹豫。选择的困难在于,一个人永远不可能依靠自身的经验来对不同的选择作比较。无论当时,还是事后,比较都是在想象中进行的。一旦做出选择,即意味着排除了其余一切可能的选择,从而也排除了经验它们的可能性。在做出选择之后,选择的困境丝毫没有消除,迟早会转化为反省的困境再度折磨我们。关于这一点,克尔凯郭尔说过一句很准确的话:“在反省的海洋上,我们无法向任何人呼救,因为每一个救生圈都是辩证的。”所以,当一个人面临不可逃脱的厄运时,无论他怎么选择,悔恨已是他的宿命。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这轻重怎么衡量?只要你取了,受了,那身受之害永远是最重的!

面对难以接受的事情,人们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悔恨,悔恨当初的每一个选择。臆想着如果时间再回到过去,我们将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就会避免今日的现实。

5、关于生命的诞生和死亡

关于诞生和死亡,周国平写到,没有一个人能目睹自己的诞生和自己的死亡。上苍把两个神秘都向我们隐瞒着,只把中间的一小截平凡展示给我们。我是活在两个神秘之间的一个糊涂,除了知道自己此刻活着,我还知道什么呢?你来了,目睹亲骨肉的诞生差不多就是目睹自己的诞生,我好像再生了一回。你去了,目睹亲骨肉的死亡差不多就是目睹自己的死亡,我好像已死了一回。我们平时深陷在红尘之中。尽管亲朋戚友的死会引起我们物伤其类的悲哀,但那毕竟是旁人的死,和我们隔了一层。对于我们自己的死,我们只能想象,没有一个人能够目睹自己的死。死,似乎是一件目睹者不可身受、身受者不可目睹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难以记起三岁前的事情,孩子的诞生为我们弥补了这一个遗憾。看着一个孩子从孕育、降生到慢慢长大,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父母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是一个充满希望而又美好的过程。然而,父母的离世注定是一个悲伤的过程。虽然,死亡是每一个人的必然归宿,直面时,才知道那种伤痛和不舍有多深。它让人感觉这个世界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却又什么都不一样了。

6、关于痛苦的感悟

周国平说,痛苦是不能分担的,说到底,每人都只能承担自己的那一份。所谓共同受难其实是表面的,个人所感受的内在的痛苦都是独特的,不但不能分担,而且难以传达。期望对方分担,落空了,期望就会转变为怨恨。所以,需要的不是分担,而是对自己的痛苦保持自尊,别把它们搅在一起。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了,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无法触及的深处,称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我的确相信,每一个人的心灵中都有这样的暗流,无论你怎样逃避,它们都依然存在,无论你怎样面对,它们都不会浮现到生活的表面上来。当生活中的小挫折彼此争夺意义之时,大苦难永远藏在找不到意义的沉默的深渊里。认识到生命中的这种无奈,我看自己、看别人的眼光便宽容多了,不会再被喧闹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苦难过后,在某些时刻,某些场景中,一些深刻的体验会时不时地浮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浮现的次数会慢慢减少。如果这些体验没有引起我们的思考,它们终将消失得无影无踪。伊壁鸠鲁说过,痛苦并非不堪忍受之物,也不会始终挥之不去。至于生活的意义,对大部分人来说,生活一会儿没有意义,一会儿有意义,多半取决于当下的境况。人终归是生活在当下的。

7、小结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又仿佛重温了一些和女儿相处的情景,也又一次经历了父亲从生病到离开的过程。人的天然的本能反应都是相同的,对于孩子降生带来的幸福和美好感受是一样的,对于至亲离世的心痛是一样,面对痛苦的煎熬也是一样的。我能感受到周国平是边流泪边写完的这本书,因为直面痛苦时,人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可是,直面痛苦才可能疗愈。疗愈后,在我们内心深处,永远都会有至亲的存在,他们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或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完全理解我们的伤痛,但在书中,我们能遇到一个个懂我们的人。如此甚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