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内简单明白,诗意膨胀发散——五绝精进之路(改诗回复)

首先在这里和大家拜年,祝大家虎年吉祥如意!

因为过年,虽然有视频更新,大多是年前定时作品,这几天一直都在年节活动,没有写东西。期间接到咨询几份,有些已经拒绝推掉了,确实没有时间,不过现在年已过完,今天腾点时间出来看看相对简单的咨询,做个回答。

这是一位曾经做过咨询的老朋友,过年又写了两首五绝,希望看看有什么问题。不过他标的“平水韵/新韵”是有问题的,因为这种标注法,一般是指自己的作品在古韵、今韵中都是同一韵部,但是很明显“人”在平水韵下属于“十一真”部,而“闻”则属于“十二文”部,只能算邻韵。在新韵下是没有问题的,同属“九文”部,所以这第一首作品,就应该只标注“新韵”。

他的作品平仄关系没有问题,这个在上一次咨询回复中就讲过了,因为上一篇涉及时政,就没有整理成文发布。这两首作品,相对要思绪清和,没有那么激动,我们可以分析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新年》(新韵)

岭南寒雨至,不减喜春人。

炮仗声声响,凭窗细细闻。

这是一首平起不入韵,押新韵“九文”部的五绝,格式上没有问题。平仄非常标准,内容也简单。

“岭南寒雨至”,首句平起仄收,“仄平平仄仄”,是首字不论的“平平平仄仄”。虽然地处岭南,但是新年之际,寒流来袭,冷雨阵阵。

标题交代了时间,这一句交代地点和环境,甚至带入了一丝情绪(寒雨)。

“不减喜春人”,对句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和首句相对。内容承接上句,虽然冻雨寒冷,但是挡不住众人欢喜过春节的心。

意思没有问题,甚至相当不错,但是逻辑上就出现了错误,而且是非常容易改正的错误。什么叫“不减……人”?下雨这种氛围能够消磨的也只是人的心中情绪,不可能真正减少“人”——虽然大家都能理解这里“不减……人”就是指情绪不减,但是为什么要这么表达,让人感觉不对呢?

如果实在是没有其它字词替代,咱们可以原谅,但是咱们直接用“心”代替不就可以了吗?

“不减喜春心”——不减少大家对春节、春天喜爱的心情,这不比“人”字要正确得多?而且同属“九文”部,也是押韵的。

“炮仗声声响”,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咱们既然写古诗,虽然不以堆砌古词为美,但是如果有合适的古词,就不要使用流俗的新词。“炮仗”非常口语化,为什么不使用“爆竹声中一岁除”的“爆竹”?或者大家都统一的“鞭炮”?

再看第四句:“凭窗细细闻”,平仄为“平平仄仄平”,是符合要求的,所以说整诗合律,但是从内容上来说,好像又不大合理。

“凭窗”——靠着窗子,这是可以理解的。“细细闻”这种描写是有问题的,非常容易让人理解为“仔细地闻”,即使理解为“轻微的听见”,和对句的“声声响”构成的情境也是不同的。既然“声声响”了,用“轻微”来形容就是不大合适的。

炮仗声声炸响,声音靠着窗子能轻微地听见——这能讲通,但并不适合这么表达。

如果“细细”二字不是用来形容声音,而是形容“闻”这个动词,成为它的状语,那么这里的主语就不再是上句的“炮仗声声响”,而是会出现一个省略主语——炮仗声声炸响,我(诗人)靠在窗户上仔细地去听这些声音。

这样解释合理吗?符合一个听见爆竹声响的诗人心态吗?

也许这位朋友就是这种心态,但是写出来就是不顺——第一是文法上的不对路,第二是行为上的不合理。

所以这一句的关键就是调整到合理、顺畅。

为什么炮仗的声音会让人觉得“细细”?因为隔得远,同时我们如果要去除“闻”这个字作为“鼻嗅”的误解,就要把“凭窗”改掉——因为我们就是听声音,不要用模棱两可的字让读者产生误会。难不成是去仔细闻鞭炮的火药味?咱们用“隔窗”替代“凭窗”,那么视觉、嗅觉就离开了这个场景,这个“闻”字就只能解释为“听觉”的意思了。

“隔窗远远闻。”

注意“隔”字是入声字,但是在新韵下就是平声,所以平仄仍然是“平平仄仄平”,并不会出现“仄平仄仄平”的孤平问题。

所以,这首作品如果是我来写,就会是下面这个样子:

《新年》(新韵)

岭南寒雨至,不减喜春心。

鞭炮声声响,隔窗远远闻。

看起来好像是没什么改动,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早就说过了,当一首作品合律之后,能够修改的东西是见仁见智的,如果不是前面详细分析了为什么要这么改,很多朋友根本读不出有什么不同,甚至可能觉得原作更好。

这没什么好说的,五绝体量非常小,而且这首作品本来就是随手小诗,并没有什么寄托和升华。

再看第二首。

《冷春》 平水韵/新韵

岭南落寒雨,千里天亦同。

紧闭门窗户,燃薪寂寞红。

这是一首平起不入韵,押平水韵“一东”部,新韵“十一庚”部的五绝,在古今韵中都同韵部,所以标注“平水韵/新韵”倒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在平仄关系中,有一个小小的错误,这个错误,很多初学者都会犯,这是在学习了规则之后的一点想当然错误。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内简单明白,诗意膨胀发散——五绝精进之路(改诗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