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研究问题要用归纳法,不要演绎法,要随时准备推翻自己的结论。
21世纪10年代,里斯和特劳特合著的《定位》在中国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我认为是破坏性的影响,其破坏性远超过舒尔茨在《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中提出的4C。因为4C只是一个观察问题的偏颇角度,而《定位》提出了明确的操作流程,就是所谓的“定位四步法”:
第一步,分析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并且强调和德鲁克的“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相反,从顾客导向转为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利用其强势中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
这个四步法的提出,符合人类理解力的弱点,就是将事物过分简化的冲动,这样——就行了!于是大家趋之若鹜,念念有词,言必称“定位”,成为一种奇观。现在如果不把这个所谓的定位“理论”讲清楚,就无法理清人们思想的混乱。
我们要从哲学上来厘清问题,任何问题都要有哲学级的洞察,就是马斯克讲的第一性原理。有了哲学级的洞察,才能给出原理级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错误的思想,还能够得到这么大的流行呢?这也是个哲学问题,想要解决哲学级问题,我推荐大家读一本书,就是培根的《新工具》,培根提出了科学归纳法,要求放弃先入为主的概念,并且不要轻易上升到一般性的结论。培根反对演绎推论的,他驳斥三段论,称之为“对自然的预想”,人们从一些前提、定义、假定的概念开始,从一种抽象概念开始,由此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却不顾实际存在的事实。形式并不是内容,通过推论,总是可以同样推出相反的命题来。培根所倡导的,是以经验的内容为根据,进行归纳。
思考问题,一般有两种思维方式:归纳法和演绎法。但是我建议大家永远不要用演绎推理,而要用科学归纳。演绎推理的思维非常危险,虽然归纳法里面本身也包含了推理,但是它两有着本质的区别。归纳法随时准备承认自己是错的,随时准备推翻自己,而演绎推理就是一条道走到黑,是“一口咬定法”,死不回头。
3.1、“定位”不是理论,因为它不符合理论的质量标准
理论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什么叫理论?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正确的理解和论述,而且所有的科学理论,它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它必须是绝对的、普遍的,不能有一个反例。也就是说,现在发生的所有的事情,都符合这个理论,我们就暂时认为它是正确的。一旦有一天出现有一个反例,有一件事不是按这样做的,这个理论就破产了,这是理论的标准。
所以,理论一定是绝对的和普遍的,是没有一个反例的真理,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概念。
那么在营销理论里面,哪个理论能达到这个标准?我认为营销只有一个理论,就是“4P理论”,产品、价格、渠道、推广。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讲到,他说我要建立批判哲学的大厦,我把它建立起来后,所有有关批判哲学的东西都要在这个大厦里面,没有一件遗漏;而在大厦外的任何东西,都和批判哲学无关,这就是完全穷尽。建立一个学说的大厦,还要分割不同的房间,就是建立起它的结构,这些房间相互之间,都不能有重叠,还要能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相互独立,这就是麦肯锡的MECE标准。
一个学说,要有边界,有结构,一切概念都有清晰的定义,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推进。同时,还有一点,因为我们的智慧有限,对没有搞清楚的地方,还要加以明确的说明,这就是科学的态度。经营是实践,不是靠理论、方法就能解决问题,如果一口咬定能行,那就是哈耶克说的“知识的僭越”。
按照MECE标准来审视“ 4P理论”,你就会发现“产品、价格、渠道、推广”就是营销的一切,不管你是线上线下,你是服务行业或是制造业,总之你要有你的产品,你要给这个产品定个价格,你要有一个销售的渠道,然后你要去做推广。
我在得到APP有一个课程《跟华杉学品牌营销》,在课程里我分享了我们做西贝莜面村的故事。西贝的贾国龙董事长,是一个重度咨询客户,在找华与华之前,他先经历了两次定位咨询。
第一次定位为“西北菜”,然后案例炒得火热,其实他们也没收到什么效果。第二次就把西贝定位成“烹羊专家”,为了定位烹羊专家把不是羊肉的菜都砍掉,然后客单价提高,毛利率降低,结果做了三个月被紧急叫停。
后来贾总在飞机上,看到“我爱北京天安门正南50公里,固安工业园区”的案例,就来华与华谈合作,和华与华总经理肖征谈好了之后,他说签合同之前你总得让我见一下你们老板吧,然后我和贾总在虹桥一个酒店见面了。
贾总对我说:“华总,我是定位理论的忠实信徒,你如果也相信定位理论,我们就合作,你如果不相信定位理论,咱们就拜拜。”当时我就表示了反对,反对的话太难听,我就不说了。结果贾总就站起来说:“我听懂了,你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实际上你是完全信任相信定位理论的,我们合作。”
我一听心想还有这种操作?我当时一下子也不知道说啥了,但是有一点我是肯定的,他要给我钱。根据华与华基本法第一条“给钱就干,不给钱不干,什么时候给钱什么时候干。”他给钱我就给他干了。
贾总虽然找我“咨询”,但其实他已经铁了心定位为莜面,要把西贝西北菜改为西贝莜面村。我完全不赞成,因为我觉得改成西贝西北菜好几年了,又再改回去做什么,这又没什么关系。
但是他坚持,我被逼无奈,才做了“I
LOVE 莜”的创意,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让他做牛羊肉,我觉得他原来广告“草原的牛羊肉,乡野的五谷杂粮”,这才是顾客来这的理由。
说这个故事,我想说明什么呢?我想说,在我们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得先定你的课题是什么,在战略上每一个战略都有它的战略重心,找到战略重心,再找到它的决胜点,再制定你的关键动作。
而不能谁来,就说要重新定位,这是“神医”的做法,“神医”永远只有一味药,要么是芒硝,要么是绿豆汤。
西贝当时的战略重心在哪?这要根据形势来看,用4P来检测。那个时候是Shopping Mall开始兴旺的红利时期,所以它的重心在什么地方?是在渠道上面,然后根据Shopping Mall这个渠道,我们就要开发新产品,西贝的产品不是菜,而是店,我们就不需要原来几千平方米那么大的店了,是要开几百平米的Shopping Mall店。因为渠道的改变带动了后来产品、价格以及推广的改变。
所以这是4P,4个变量的调整,一个自变量是渠道,三个因变量是产品、价格、推广。读者仔细想一想,2013年之后,西贝的变化,是不是就这4P的变化呢?产品的变化是几千平米的大店变成了几百平米的小店,有包房有大圆桌变成了没包房没大桌,一百多道菜的大菜单变成了四十多道菜的小菜单;价格的变化是一路提高客单价;渠道的变化是以Shopping mall为主;推广的变化是后来华与华建立的整个传播系统。
里斯和特劳特这本《定位》理论,我觉得它就相当于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就是独特销售主张。但这个比USP的水平还要低一点,因为它里面有一些错的东西。本来这是个小事,《定位》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是被翻译成“广告攻心术”,我觉得是用“广告攻心术”这个名字就比较名副其实。
所以,首先《定位》不是理论,它并不符号理论的要求。我们要从哲学的层面去理解,理论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很显然《定位》做不到。
第二点,《定位》理论的基础,是“要先成为第一,才能进入消费者心智”。我想说的是“第一思维”完全是个错误,至少和现实不符。
3.2、“第一思维”和“人类理解性的共性缺陷”
《定位》这本书说,第一个登月的人是谁大家都记得,第二个就没人记得;全球销量第一的书是《圣经》,第二本是没人记得,所以我们要做第一。他就这么建立了他的“理论”。
黑格尔说,打比方是思维不成熟的表现。打比方不是逻辑的说法,也不归到概念,而是以经验的方式,直接反对经验的东西。神话、打比方,还有所谓微言大义,这些感性的表达方式,带来感性的表象,有教育意义,但还不是真正的思想,而正是思想还不知道坚持思想的立场,还不知道从思想自身出发,是思想的软弱无力。区别开什么是思辨,什么是表象,这就是我们的任务。必须把哲学原则作为思想陈述出来,只要概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就大义昭然,用不着微言大义了。
大家都记得《圣经》是销量第一,不记得第二,其他书就不要了吗?所以企业就一定要做第一,成为第一才能进入消费者心智,这个推理有多么荒谬?这根本都不算是推理。
稍微运用一丁点智商,重读一下他这句话:“要先成为第一,才能进入消费者心智”,成为第一是前提,进入消费者心智是结果。那么,怎样才能成为第一呢?他说“要投入足够的传播资源”。
我给大家一个重要的观点,叫做“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华与华有两个基本哲学,一个是目的哲学,一个是问题哲学。目的哲学就是“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问题哲学就是“永远要找到正确的问题”,但人们往往就是既不懂得服务于最终目的,也找不到正确问题。
《定位》确立定位有前面讲的“四步法”,确定之后呢,又有三步:第一步投入足够多的传播资源;第二步成为第一;第三步进入消费者心智。进入消费者心智并不是最终目的,他没有讲最终目的。然后我再给它总结一个第四步,实现购买。那么,他的逻辑是从哪里开始的?
它是从打广告开始,“投入足够的传播资源”就等于什么?就等于四个字——不计成本。一个人搞企业,如果不计成本,大概率就是倾家荡产。倾家荡产的人,都是沉默的大多数,然后侥幸得手的就变成了“成功案例”。我们要思考,我有没有足够的传播资源?“足够的传播资源”这事儿成不成立?
在我知道的历史上,只有一个人曾经有过足够的传播资源。华与华在2003年做了田七牙膏,这是我们的经典作品,但田七牙膏打了多少钱的广告,我不知道。
当时田七牙膏的老板是哈尔滨的晓声广告,他手上有很多很多卫视资源,甚至很多资源都是买断的。他在两年里就把奥奇丽公司(主要品牌是田七牙膏)从6000万做到10亿,但是我们都不知道给田七牙膏投入了多少广告费,因为没人去算这个账。
如果真要去算,即使是是按折后的价来算,我估计差不多也投入了10个亿。就是说我们用10个亿的广告费去换了10个亿的销售额,这就是足够的传播资源,不计成本。
田七牙膏打起来之后,像广东的黑妹牙膏,广西的两面针牙膏都想用这个路子,方案也是我们出的,但是这两家最后都没有再往下做,为什么?因为一旦开始计算广告费的时候,要掏真金白银的时候,这在成本上就不成立。
当你想成为第一,你就要投入足够的传播资源,这就相当于你要实现美好的未来,但你首先需要趟过钱海,要趟过无数金钱的海洋,所以这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冒险行为。当你开始一个巨大的冒险行为时,后果就极可能是倾家荡产。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人容易就去接受这个?这就要讲到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问题。错误的东西,错误的观念,为什么会流行,而正确的观念反而没人听?
因为正确的东西听起来反而更像是不行,比如我一直强调营销就是4P,很多人一听就觉得这还需要你讲?我早就知道了4P。但其实呢,他并不知道,更没有知行合一。这就叫“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培根说了5点:
1)倾向于设想世界的秩序和规则,而且总有一种把“规律”过分简化的冲动。
2)总是先入为主,一旦认可就想方设法加以证明,对反例视而不见。人类很容易被正面的东西激发,但是很难被反面的东西激发。比如总认为按什么“理论”就能成功,但是对失败案例自动屏蔽。
3)最容易被突然看到并引发想象力的一些事物所牵动。
4)刨根问底,钻牛角尖。
5)理解力被情绪干扰,创造出一大堆“一厢情愿”的学说,他相信,只不过因为他希望那是真的,就排斥质疑。
首先,人们喜欢把事物做到过分地简化,因为简化了他就感觉自己掌握了,但其实什么也没掌握。第二,人们容易被正面的东西所激励,对负面的东西产生排斥。你一说“成为第一”,“占领消费者心智”,他就激动了。结果呢,消费者心智没占领,自己鬼迷心窍了。
没错,就是鬼迷心窍。我曾经接待过很多客户,问我们:“找华与华做咨询,要求我们配称多少广告费?”我们觉得奇怪,一是觉得做营销咨询跟投不投广告,投多少广告,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一定要投广告呢?二是对方使用的“配称”这个词,下文我会专门再讲。
我们说不一定要投广告啊,不是每个人都要投广告,你怎么会问这个问题呢?有人要求你投广告吗?回答说上一家公司要求我们每年配称1.5亿广告费,准备两年,两年后如果还没打起来,他们再替我们融资接着打。
这就是鬼迷心窍,找死的节奏。这就是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
关于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培根还讲了四个会给你带来错误观念的假象,四个鬼迷心窍:
第一个是“种族假象”,意思是人作为一个种族,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会以人为中心,从自身的逻辑出发做出判断。但人本身就有缺陷,所以在对事物的判断上就会有成见和狭隘性,这是人性共有的缺陷。
第二个是“洞穴假象”,我们每个人会因为成长环境、受到的教育或者是一些行为习惯的影响,都会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所以对事物的判断也就有着不同的认知,这是个体差异造成的缺陷。
第三个是“市场假象”,这里的市场指的是人与人交流思想的市场,语言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它所传达信息,会因为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
你也可以把“市场假象”理解为“语言假象”、“词语假象”。这个问题我以前也经常讲。我们语言相通,但是我们词语不通。比如说现在我们在讲定位,但我讲的“定位”跟你理解的“定位”,可能就不是一个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洞穴”,对词语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维特根斯坦他说:“词语的游戏规则在语言游戏中建立,也在语言游戏中修改。我经常感觉到需要把词语从我们的交流当中抽里出去,送去清洗,洗干净之后再送回到我们的交流当中。”市场假象,指语言交往中产生的误解,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个是“剧场假象”, 培根把一些哲学思想和理论,比作舞台上演出的一出出戏剧。这些思想和理论就像是剧本,有他们的布景、道具和情节。“定位”就给了前四幕,后三步的剧本。当你沉浸里面之后,就会给你带来一种假象,让你相信它是真的,这是各种哲学理论造成的错误。“定位”是一个剧场,4P当然也是一个剧场,关键是你要走进正确的剧场。
正是因为这些理解力的共性缺陷,所以人们很容易接受“第一思维”,第一听起来就很正面,但是它并不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
市场不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餐饮业是定位在中国最早的战场,那大家想想餐饮业谁是第一?你只记得一家,就只吃一家东西?并不是。广告公司谁是第一?原来说4A第一的是奥美,本地第一是叶茂中,那你就不记得华与华了?事实并不是。
市场的真相是各做各的,你有你的客户,我有我的客户。企业,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客户,然后做好自己的产品,赢得自己的顾客。
第一思维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死于第一的大哥太多了,由于要争第一,然后就有投入,投入足够的传播资源本身就是把风险偏好放到最大。我是一个风险偏好低的人,所以我永远不会做那样的事情。
《孙子兵法》讲兵法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它的特点就是它的风险偏好极低,绝对不冒风险,因为打仗冒不起风险,一旦出现风险,那就是身死国灭。作为企业来说也是一样,我们不能轻易地冒风险。
培根讲“剧场假象”,无独有偶,王阳明在他的千古名篇《拔本塞源论》的时候,也用剧场作比,说各种乱七八糟的学说,王阳明说:
“世之学者如入百戏之场,欢谑跳踉、骋奇斗巧、献笑争妍者,四面而竞出,前瞻后盼,应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惑,日夜遨游淹息其间,如病狂丧心之人,莫自知其家业之所归。时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莫自知其所谓。”
世上的学者如同进入了一个同时表演一百场戏的戏场,只见到欢呼跳跃、争奇斗巧、献媚取悦的戏子从四面八方涌来,前前后后,应接不暇,使人头晕目眩,精神恍惚,日日夜夜都浸淫其间,像丧心病狂的人一样,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当时的君主也沉迷于这类学问,做些无用的虚文,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王阳明最后哀呼:
“呜呼!以若是之积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以若是之学术,宜其闻吾圣人之教,而视之以为赘疣枘凿。则其以良知为未足,而谓圣人之学为无所用,亦其势有所必至矣!呜呼!士生斯世,而尚何以求圣人之学乎!尚何以论圣人之学乎!士生斯世,而欲以为学者,不亦劳苦而繁难乎!不亦拘滞而险艰乎!呜呼,可悲也已!
“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
呜呼!在这样的积习影响下,有这样的心志,又成天听这些乱七八糟的“课”,当他们听到我说圣人的教诲时,也不过把它看作是累赘和迂腐的学问。他们认为,仅仅有所谓良知是不够的,圣人之学也没有什么用,这也是时势的必然啊!呜呼!生在这样的时代,还怎么探求圣人的学问呢?生在这样的时代,还想做学问的人,不是十分繁乱、困难吗?不是十分痛苦、艰险吗?唉!太可悲了!
所幸天理自在人心,终究不可泯灭,而良知之明,万古如同一日。那么,当他听见我这拔本塞源之论,必然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不可阻挡。如果没有豪杰之士再起,我还能指望谁呢?
我写了一本《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写到《拔本塞源论》这一段,真是心潮澎湃,就像对王阳明说:“先生!我就是您所说的那个五百年后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不可阻挡的豪杰之士!擦掉人们心智的尘埃,为往圣继绝学!”
3.3、消费者的四个角色
下一个观点,我要讲《华与华方法》中的“消费者的四个角色”。为什么我说《定位》不是理论呢,因为它也没有能够全面地去研究营销和消费者的行为。
华与华方法的消费者行为学,把消费者分为四个角色,并以这四个角色来分别为顾客提供不同的营销服务。(消费者四个角色表格)
首先是受众,受众是迷茫的,他并不知道我们,我们通过广告等手段,把信息传达给受众,引起他的注意。当受众被我们吸引,走进我们的店铺,不管是实体店还是网店,他就进入了购买者角色。购买我们产品之后,他就成为了使用者。
绝大多数的营销传播方法都止于受众,一般的消费者行为学止于使用者,而华与华方法在使用者之前强调购物者,在使用者之后增加了传播者,我们更希望消费者在使用之后能够帮我们做传播,这就提出了华与华超级符号方法的“播传理论”,形成一个流量循环模型,而不是流量漏斗模型。
定位里强调的“进入消费者心智”,也只是在受众这一环节,它只是针对了消费者四个角色中的“受众”这一个角色。而在实际的消费者行为中,还有很多消费者的心智里什么都没有,他就是走到商场或者在网上随便溜达,并没有明确的消费选择倾向。进入消费者心智的结果是你要受众只认你,指名购买你,除了你谁也不要,这只是购买行为的其中一种情况。
如果你是做药品的,如果你只要这样的顾客,那你现在就什么也得不到。我们都有买药的经验,比如说你走进药店说你感冒了,你想买盒名牌的感冒药,结果店员会给你说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他卖这些名牌药不挣钱,现在药店最好的陈列位上,你基本看不到名牌药。
一般你指名要买的基本都被藏起来了,这样的拦截,基本能拦截掉80%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以前你可以靠广告实现销售,能做到顾客指名购买,但是现在你只能做到20%的销量。一旦你把资源都放到了打广告上,你就没有那么多空间给到药店,即使你占领了消费者心智,你还是没有销售产生。
为什么华与华那么重视包装设计,要让包装自己就能把自己卖出去?为什么华与华更加注重消费者使用后的传播?我们要做的不是仅针对一个环节,而是要围绕消费者和商品的关系,分购买前、购买中、使用中和使用后,这四个阶段来思考。
所以说,定位只是一个广告攻心术,只有最初级的受众思维。
3.4、心智定位的立论前提不存在
心智定位的第一个前提是产品同质化。现实中有没有同质化时代?我曾经问过很多餐饮企业一个问题,你的产品跟谁同质化了?事实上,跟谁都不同质化,同质化时代不存在。
就像我是做营销咨询的,我和其他营销咨询公司的产品有同质化吗?没有,我们的服务完全不一样,连理论思想都不一样,怎么可能跟别人同质化?我真正的困难在哪里?我的困难是做不到自己的产品同质化。
华与华有那么多的成功案例,我们能不能每个案例都做到像最成功的案例那么成功?答案是做不到。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从来没有产品同质化过,从来就没有什么产品同质化的时代。我们的困难并不是我们和竞争对手的产品同质化,以至于消费者区分不开,而是我们无法做到让自己的产品出品稳定,从而实现我们自己的产品同质化。
心智定位的第二个前提是说顾客导向的时代过去了,竞争导向的时代到来了。这在让大家不要去管顾客,只看竞争对手。而事实上,永远是顾客导向的时代,华与华的方法论是非竞争论,我们否定竞争导向,强调顾客导向,甚至是社会导向,这是价值观问题。
竞争是一种幻觉,没有一个企业是被竞争打败的,只有自己把自己整败了。企业不是竞争导向,而是顾客导向,就是你有你的顾客,我有我的顾客。经营是找顾客,不是找对手。
除了顾客导向,我们还可以说是自我导向,就是以自己为导向,我认为该怎么干,我就怎么干,认同我的,就是我的顾客;不认同我的,就是别人的顾客。很多人喜欢用兵法来讲竞争,讲“商战”,殊不知兵法的原理,也是自我导向的,不是敌人导向的。《孙子兵法》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要成为不可战胜的,完全在于自己,而是否能够战胜敌人,完全在于敌人。一切都在于你自己的修行,你赢也是你自己赢的,他败也是他自己败的。没有谁能打败谁,都是自己的事儿。
没有竞争导向,只有顾客导向;更进一步说,顾客导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你自己认为应该怎么做,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很多人习惯研究消费者细分,我们先确定,我们要做那部分消费者,然后,再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完全是想当然!乔布斯就反对这个观念,我也反对这个观念。
事实上,你只要自己复盘回想一下,你在实际工作中是怎么做的,你也会反对这个观念。顾客和产品,哪个是鸡,哪个是蛋?当然产品是鸡,顾客是蛋。
我们在西贝产品儿童餐,“家有宝贝,就吃西贝”,带孩子来的顾客就多了。我们之前并没有去细分儿童市场。当家庭顾客越来越多之后,西贝一些同志想要把西贝“定位成家庭友好餐厅”,我马上强烈反对!你不要去定,明天我们还会有别的产品创意,定那玩意儿干嘛?
企业只有两个导向:一个还是自我导向,我认为这个事儿应该怎么干,我就怎么干。第二是顾客导向,但顾客导向不是说都听顾客的。
华与华有一句话叫做“给客户需要的,而不是他想要的。”这才是我们咨询的价值,如果我们去调查客户,看他想要什么,然后就投其所好给他什么,那就什么都解决不了。
所以企业首先是自我导向,我有我的观点,我认为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然后是顾客导向,以顾客为主。竞争对手是一种错觉,跟我们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