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救救老农”深思农产品救赎之法

上周,一封求救的邮件发到熊猫叔叔手中——云南省文山州受疫情影响,部分农产品销售堪忧,农户们一筹莫展。

又是“救救老农”的戏码!

有时候我们想不通,都到2020年了,怎么“救救老农”的事情就没有断过呢?这种事情多到网友们都做成了表情包了,除了调侃,再回过头来看看农民,熊猫叔叔真的感觉到一阵阵心酸啊。

究竟该怎么防止这种事情一再发生呢?以下有几点浅薄的看法,希望能帮到这些人:

一、集中精力搞特色农产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不一样的农产品。能够因地制宜,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前人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很多地方,很多老农,“入宝山而空手回”。放着绝佳的自然条件不管,而是一味的盲从于市场。今天“蒜你狠”,全部种大蒜;明天“豆你玩”,又都是倒腾绿豆;后台“姜你军”,全村老小刨地种姜;再来一个“葱击波”、“糖高宗”……看似一个个一夜暴富的神话,但是农民朋友真的赚钱的却没有。

农产品的生产是有客观“时间成本”的,一个个风头却是短期的炒作行为。你用一个长期产品去跟风短期红利,焉有不败之理啊!

回归本心,中国种地自古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都把头低下来,眼光收回来,头脑静下来好好看看生我养我的这方水土,思考下它能带给我们什么?独特的山、独特的水、独特的气候、独特的文化,因地制宜,搞特色农产品才是正途。

二、搞活电子商务,做好农产品的上行

“市场永远有需求,只是我们不知道需求在哪里”,这是市场营销中的一个基础认知。造成农产品滞销是因为信息通路不畅,农民不知道往哪卖,消费者不知道哪里能买。

“供给侧改革”、“互联网+”概念已经提出几年,为什么在基础农村群体却推不开呢?你要让一群精于农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去搞懂电子商务,这本身就是典型的“职能错位”行为。

所以,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干。在我的母校云南农业大学,早在2005年就设置了电子商务专业。近年来更是和很多毕业的师兄师姐的农业公司开展合作,由老师带领,几个在校学生组成电子商务小组,专门服务农产品上行。这些在校的小师弟师妹,运用所学,敢想敢干,确实摸索出了一条校企联合,助推农产品上行的新路子。

就在上个月,新疆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在今年疫情之下更是“大放异彩”,成为推动各地特色农产品销售的利器。一时间,“新疆带货县长”火了,两场直播观看人数破百万,带货80多吨,网友纷纷表示“自带泥土味的直播我们太爱了”。

我们从来不缺乏工具,缺乏的是沉浸其中好好用工具的人。淘宝、天猫、拼多多、农产品商城,那么多工具等着我们去使用,缺的只是有人来带,有人来教。要让农民朋友看见工具的效用,享受到互联网的红利,体验过电子商务的好处,用最朴实的方法才能让他们加入进来。

三、用互联网思维“定制种植”

熊猫叔叔接触过的许多农民朋友,都有“看天吃饭”,“拍脑袋做决定”的毛病。盲目选择一个产品就准备“春耕秋收”,都要等到要收获了,才来想怎么办,菜烂地里了,才来喊“救救老农吧”,已经惘然。

我们真应该向小米学习“消费者参与”模式。智米科技的CEO苏峻博士在混沌大学分享做小米空气净化器时的经验,就是充分在利用“消费者的群体智慧”,直接向消费者发问:“你们需要一款什么样的空气净化器?”

这就是雷军观念:“小米贩卖的是用户参与感,相信米粉、依靠米粉,从米粉中来,到米粉中区,这既是互联网思维,也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应该问问消费者,你们想吃什么?想我们怎么种?你们想什么时候要?结合自己的特殊农业,用互联网工具去做调研,来做“定制种植”。消费者不希望有农药,就直播让他们看见,就是靠人工除虫,定制无农药健康菜;消费者不会做,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定制开袋即食方便菜。

消费者在前期就参与到农事活动中,全程可见,种出来的产品就是消费者想要的,何愁卖不出去?

结语:“救救老农”下跪乞讨式的营销,能救一时,不能救一世。根源还是要求变。农产品的救赎之法,说到底,靠外力不如靠自己实在。产品守住初心,走特色农产品发展之路;销售依靠电子商务,多点链接;消费端依靠广大群众的智慧,定制种植。把整个产业从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主动跟新方法、新思维、新模式碰撞,催生出积极的“化学反应”,才能走的更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救救老农”深思农产品救赎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