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会员解答——教育专场:为何我家宝宝胆小、怕生、易害怕?
课程来源:可可狮育儿学堂
授课时间:20171017
主讲老师:刘玉
整理人:秋天的雪
校对人:棉棉
编辑人:毛豆妈妈
点击查看“可可狮笔记公益输出团队”集体亮相介绍
嘉宾介绍:刘玉
▶ 可可狮教研组编辑
▶ 合肥幼儿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 关工委家庭教育研究课题组组员
▶ 长期从事幼儿园工作,曾担任幼儿园教师、教研组长及教学园长,有着丰富的幼儿教育图书研发经验
课程内容
今日主题:宝宝胆小、害羞、怕生、易害怕。
一、宝宝为什么胆子小,该怎么办?
◆情况1:气质所表现出来的。
1)气质是什么?
之前经常听微课的家长朋友们一定听过这个概念,这里我也简单的说一下。
2)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
多血质和胆汁质,简单来说,孩子的特性是活泼开朗的、热情的、外向的,精力比较旺盛,或者说他比较冲动。
而抑郁质和粘液质,从字面上来理解也是比较容易的。抑郁、粘液,一般是脆弱的、内向的、退缩的,或者是敏感的,容易受伤的,又或者说是比较安静的、稳定的、刻板的。
3)气质是天生的。
比如《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和王熙凤。
林黛玉的气质,就是属于安静的、敏感的、脆弱的。经常哭得是梨花带雨,但是很惹人怜爱。
而王熙凤,个性张扬、热情奔放。有一句话这么形容她:不见其人,先闻其声。
这两个人的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说,如果想让林黛玉这样的一个气质,跟王熙凤那样的,那肯定是不行的。
相反过来,王熙凤来做林黛玉这样的一个行为,也是做不到的。
气质是改变不了的,一生下来就决定了。
肯定有人在想:是不是多血质,胆汁质的气质比较好呀?
因为活泼开朗,多好,大家都喜欢这样的性格。
那又有人在担忧:哎呀,我家宝宝怎么办?他是抑郁质的、粘液质的,又很内向,而且气质又改变不了,该怎么办呀?
我在这里想跟你们说:不用纠结。
气质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每一种气质,它既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向坏的方向发展。
比方讲多血质的、胆汁质的孩子,他可能有的时候会过于活跃,这也让人很苦恼,这怎么办?
而粘液质的,可能会是相反的,就说他比较稳重,做事比较踏实,非常有韧劲。如果是这样,那也很好呀,是不是?
所以说,不同的气质,它是需要不同的方法去顺应的,去顺应他这个气质,去引导他的方向发展的。
◆情况2:教养的方式。
1)过度包办
过度包办是家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孩子过度爱护,这样长期下来,孩子容易怕尝试、 怕危险、怕去受到伤害。在生活中,容易缺少玩伴,缺少锻炼的机会。
所以,他就会变得胆小、封闭或内向。
2)贴标签(重点说)
之前也有说过,不要轻易给宝宝贴标签,尤其是坏的标签。
为什么这么讲?
比如孩子胆子小的宝妈会说:“我家孩子胆子小又内向,不爱讲话。”
当孩子听到这个标签的时候,就会给他一个负面的心理暗示(你每说一次就强化一次,这个叫负强化。)你在反复地说的时候,宝宝都会记在心里,而且你在说的时候,你的关注点也会在坏的地方。
所以,你越是这样担心,你就越会发现:我们家宝宝怎么越来越向这个坏的方向发展呢?怎么一点也不变好呢?
所以说,我们与其说宝宝变坏了,还不如说是家长贴标签的结果。
※ 是否可以给孩子贴标签呢?
我觉得可以贴好的标签,它能为培养宝宝的自信加鼓励,而且好的标签,可以让你在育儿过程中变得更轻松。
比方说宝宝吃东西这件事情。
如果宝宝吃的好,你就说:“呀,宝宝吃的真干净!”
这些具体的描述,为好的标签加分。在加分的过程中,让宝宝有自信。
再比如说鼓励宝宝睡觉。
你就说:“谁在睡觉的时候不让妈妈抱呢?是爸爸吗?是奶奶吗?哦,都不是!原来是宝宝呀!”
用这种方式,宝宝会很开心,而且你强调了宝宝的优点,这样会鼓励他做更多同样的事情。
※如果发现宝宝不好的行为,我们怎么办呢?
我们父母不要去训斥宝宝,要克制住自己的冲动。
比方说宝宝吃饭,你可以这样说:“宝宝能自己吃饭了,能自己拿小勺一口一口吃饭。一口一口怎么吃呢?宝宝来做做看。”
我们在忽视这些坏的结果的时候,与宝宝一起找出好的解决方法时,一个好的标签就贴到了宝宝身上,他自然就会在这种标签的暗示下悄然的转化。
所以说,家长要想办法贴好标签,要时刻告诉自己:说话前要想一想,换一种方式说,会不会更好?
二、宝宝害羞、怕生
也有很多宝妈说我家宝宝害羞、怕生。其实,这说的是宝宝的社会交往的问题。
宝宝的害羞,其实是对陌生人或者是对环境所产生的回应。
案例一:家里的小明星,在外羞于开口。
在家里面对家人的时候,孩子特别的活泼好动,唱歌、跳舞、表演节目,但是出门后,让他叫人或者是表演,他就会抱着妈妈的大腿,躲在妈妈的后面,然后表演节目就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一言不发。
这个怎么办?
孩子羞于交往,家长可以这样做:
1)家长可以示范打招呼,并给对方和孩子介绍彼此,说:“这是XXX,这是XXX,你好,你好!”
就是家长来代言,来示范打这个招呼。
2)化解孩子的尴尬。
孩子不愿意去表演,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斥责他的表现,说:“哎呀,你在家里好好的表演,你怎么在这里就不行啦?”
不可以这样说的,你要顾及孩子的情绪。
可以换一种方式,你可以对孩子说:“你唱的《小兔乖乖》可好听了,你现在还不想表演,是吗?那等你准备好了,我们再表演吧!”
你这样,就是尊重他的一个情绪的发展,这样也许他就可以慢慢地顺应你,愿意在大家的面前逐渐地去表演。
表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事情,孩子是有表现欲的,但是是面对亲近的人,他是比较自然随意。但是在陌生人面前,他的表现就比较扭捏,这个家长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
家长可以做的就是逐渐地扩大观众圈。
一开始肯定是在家里表演,然后发展到他可以邀请亲密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给他表演,再到在陌生客人面前表演,再通过家长和孩子一起表演,再发展到孩子自己独立的表演。
这种自信是要慢慢地培养的,这样表演是循序渐进的事情,所以是不能急的。
在宝宝表演之前,家长需要做点工作。
比方说宝宝在和朋友、亲戚聚会前,你事先要寻求一下孩子的意见:“今天我们要不要给大家唱个歌呀?”
你让宝宝自己选择唱还是不唱?或者是表演什么内容?
如果孩子确定了表演,你就及时给他鼓励:“宝宝真棒呀,我好期待你的表演。”
但是如果宝宝怯场,不愿意去表演,你也不要强求。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家长要给到宝宝表现的机会,但是不能过度频繁。
因为过度频繁的话,孩子会反感:“怎么又让我表演?”
成人也是一样,你要老让他重复做这件事情,他也不愿意。所以家长一定要控制好这个度,要尊重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在陌生环境中开口表演,这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负担。有人在场的时候,更不要去指责他,不要给孩子负强化的心理暗示:哎呀,我真的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吗?我不愿意开口说话吗?
不能这样说。
案例二:宝宝怎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甜甜三岁了,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很忙,经常出差,所以小甜甜一直都是住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照顾得很细致,每次出去之前都会告诉甜甜:“脏的地方不要去,也不要四处乱跑,这样容易出汗。”但是这半年,爷爷奶奶慢慢地发现:小甜甜特别的内向,从来不主动找其他小朋友玩。小伙伴们在草地上追逐时,她就静静地看着,从来不参与。
有一次,小区里几个小伙伴一起在玩开汽车,爷爷奶奶想叫小甜甜一起去玩,就把她带到了小朋友的中间,并且让她拉着其中一个小朋友的衣服,当一个乘客。但是小甜甜马上就躲到了爷爷的后面,不愿意参与。这下爷爷奶奶可愁啦,“哎呀,这怎么办呀?不愿意跟小朋友一起玩呀!”
从这个案例当中,可以看出来爷爷奶奶犯了两个错误。
1)对宝宝的活动过于限制。
“不让去脏的地方,也不要乱跑”,这样过于限制活动,会造成宝宝胆小,怕接触外界的事和物,性格会比较内向,也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善于表达,甚至会产生不合群、孤僻等结果。
2)不了解宝宝,强行带宝宝去参与集体游戏。
三岁前,宝宝的游戏是一个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的阶段;
三岁左右的宝宝,才开始有简单的合作意识,但是仍然缺乏合作的经验,他是不懂得怎么和别人合作的。因为他是比较适应独立型的这种游戏。
小甜甜之前跟别人接触的又少,社交方面比别的宝宝来说,相对的弱一些,所以爷爷奶奶在没有经过她的同意下,也没有正确引导她,直接就把她带入到集体游戏的行为中,这样就会增加宝宝的心理负担,也容易让她在社交中受挫,从而排斥社交。
[if !supportLists]※ [endif]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要鼓励宝宝自己探索和游戏,不要过多干涉和限制。
在给他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就是说先排查这个环境是不是安全的,如果是安全的,就让他去玩各种游戏,追逐游戏或者是堆沙子游戏等等,这些都可以。
这样不仅是发展宝宝动作的协调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宝宝与他人一起玩,一起合作的这种意识,帮助宝宝积累人际关系,或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经验。
2)三岁的宝宝已经开始有了一个初步合作的意识,但是又非常缺乏合作的经验,所以,家长需要帮助宝宝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比方说鼓励他和其他宝宝一起玩,尝试不一样的活动,比如拍皮球、吹泡泡、轮流的表演节目,还要不断地去鼓励他、引导他,让他去参与更多的这种合作和集体的游戏。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不能直接就把他推到集体里面,应该要家长和他一起参与,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自己是有陪伴的,然后他才愿意去尝试和别人一起游戏。
3)宝宝参与集体游戏之前,要先征得宝宝的同意。
比方说问:“小朋友在一起玩游戏,你看多开心呀,你要不要和他们一起玩?”
如果宝宝愿意,那就正好去玩了,你也尊重了他的意见。
但是如果宝宝不愿意,或者他有点犹豫,这时候怎么办呢?
你可以鼓励他,跟他说:“我会陪着你一起玩的。”
因为有时候小孩子是不敢一个人去尝试的,所以你可以说我可以陪着你,让他一开始的时候爱上或者是喜欢上和人交往。
4)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
角色扮演游戏,在这个阶段非常受小朋友的欢迎,他觉得很有趣,也很喜欢去扮不一样的角色。
角色扮演这种方式,可以教会宝宝一些简单的交往技巧,掌握一定的交往经验,比如合作、分享的意识、关心他人,这些都是促进他人际交往的方法。
讲完了案例,希望给大家也能带来一些帮助。
另外,这里提供了一张心理学术上的图(这张图因为手机像素的原因可能不是很清晰),讲的是宝宝头三年的社会性发展,表明宝宝的社交也是存在一个不同阶段的关键期的。
大家平时可以对照着看一看,在这里我就不细说了。
图表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平行游戏。
是指两个或者是多个儿童彼此靠近,进行独立的个人活动。
说白一点,就是说几个孩子喜欢靠在一起玩游戏,但是都是各玩各的,你玩你的,我玩我的。
◆三岁以下不同年龄段的宝宝的社交特点及指导方法
0~1岁 家长营造和谐氛围,家长是示范者。
1~2岁 学习简单社交技巧,家长是引导者。
2~3岁 同伴交往引关注,家长是观察者。
1)0~1岁
核心:家长营造和谐氛围,家长的身份是示范者。
特征: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会越来越喜欢和他人互动,你对着他笑,他就会毫不吝啬的把微笑献给你。
比如说家长示意要抱抱,他就会开心的张开小手,投怀送抱。
虽然他不会用语言表达,但是他能用表情和动作来和人打招呼。
注意: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一段时间会出现认生的现象。
所以,家长要合理的引导,帮助宝宝度过这段时间。
他会主动地跟人咿咿呀呀地说(虽然听不懂),而且他特别喜欢听大人给他指令,他希望得到赞许。
你说:“哎呀,宝宝真棒,宝宝是不是知道了呀?”就这种赞许,宝宝会很感兴趣,很开心。
交往方式:父母要多跟孩子进行感官刺激的互动。
这也是孩子一生中最早的一个社交行为的培养,对他以后的性格的塑造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是非常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父母要给孩子建立一个足够的安全感。
你给他建立了安全感,孩子从中获得信任。他信任了,觉得自己安全了,才可以去探索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社会圈。也就是说,它是界定和其他人关系模式的基础。
孩子会认为别人也是友善的。
“我和你一起玩,你不会伤害我。”
“我把玩具给你玩,你会还给我的。”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是以观察、模仿来学习的。因此,家长是最好的榜样,家长的角色应该是最好的示范者。
相信很多家长平时总是时常带着微笑,或者是经常和别人打招呼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日后他也会自然而然地模仿成人的举动,和熟悉的叔叔阿姨打招呼:“您好!”,或者热情地道别:“再见!拜拜!”
因此,家长要多带孩子去人群中交往,最好是几个妈妈带着宝宝聚在一起,家长营造出一种友善社交氛围,去感染孩子。
2)1~2岁
核心:学习简单的社交技巧,家长的身份是引导者。
特征:孩子开始对更大的社会圈感兴趣了。
因为之前已经开始对社会圈涉入了,那么现在这个阶段,他就可以扩大他的社会圈,而且对这个社会圈也很感兴趣,他不再只是满足于家人和亲密的一个人的关系,他开始出现一点点的简单的小分享和安慰的表现行为。
但是和其他孩子的互动,他还是以平行游戏为主,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还是更喜欢独自一个人玩。但有时候也会从远处观察,或者是模仿其他小朋友的行为。
交往方式: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朋友圈。
我们都有朋友圈,小朋友也是有朋友圈的。
在朋友圈里,要交会孩子一些社交的技巧。
比方说告诉孩子小伙伴的名字,在见面的时候,可以通过说:“你好,我们是好朋友,拉拉手。”交换玩具这种方式来表示友好。
语言方面的能力,也是社交能力发展的一个标志。
在这个方面,家长也是需要有意识地去提高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的社交能力。
比方说在外出活动的时候,可以给他买些食物,让他和小朋友一起分享食物,但孩子不一定知道如何去表达,家长这时候就可以告诉他如何去说。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建构的自我意识阶段,所以在活动中,往往对自己喜欢的玩具,他会不愿意分享,甚至会出现争抢玩具。
比如说小汽车很好看,你想要,我也想要,大家都去抢这种行为,这是正常的,不用去想其他的,大家都这样。
※ 怎么做呢?
孩子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你跟他讲道理,说:“哎呀,不要抢,不要抢,这个玩具什么什么的”,他是听不进去的。
所以,我们需要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者用直接带离现场的方式来平复他的情绪。
①家长要教会孩子的原则是:属于自己的玩具,愿不愿意分享是由自己决定的。
玩具是你自己的,你愿不愿意分享呢?
你愿意,那你就跟别人分享;你如果不愿意,那么就不分享。
②要让宝宝知道并遵守公共场所玩游戏的规则。
比方说等待。
公园里的滑滑梯,是不是要排队等待,是不是要轮流玩呀?
或者是我们谁先拿到的,谁先到的,那么就谁先玩。
这种秩序感要让孩子慢慢的学会,不要想着说:“哎呀,今天我带孩子,我让孩子先玩吧!”
不行,你要让他学会等待、轮流或者是先到先玩。
在这个阶段,孩子还小,他的规则意识是比较弱的,而且他只会关注当下,就是我的玩具是否自己拿到了?他不会自律性的去遵守规则,所以这点就需要家长来维持秩序,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成为重要的引导者。
滑滑梯的时候,家长带孩子一起排队;
争抢玩具的时候,家长引导孩子去解决,并再次强化这个规则。
③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分清楚东西的所有权。
注意:千万不要逼迫孩子去分享他的所有物,就是分享他的东西。
因为是自己的东西,他就有权去决定是否愿意分享。
如果你强迫他去分享,就会降低他的自尊感,也可能会容易造成易受欺负的性格,或者是产生反抗行为,或者不安全感。
所以在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助分清楚东西的所有权,不要让孩子认为什么东西都是自己的。
比如你要用爸爸的东西或者妈妈的东西,那你要争取爸爸妈妈的同意。
这个要告诉他,东西的所有权。
3)2~3岁
核心:同伴交往引关注,家长的身份是观察者。
特征:两岁多的孩子已经开始寻求同伴的交往,只要是对他友好的人,孩子都会很喜欢,愿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一起互动,孩子和同伴交往的时间越来越长。
特点:一般都喜欢跟自己稍大一点的孩子玩。
由于他渴望跟人交流,孩子会通过语言、动作,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来引起关注。
交往方式:有的孩子特别喜欢打人、抓人,抢玩具,这都是由于他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造成的。
孩子高兴了,他就会有很多表达的方式。
比如说拍打宝宝,但是他这种拍打只是高兴的一种表达方式,不是带有恶意的,这种还是很好引导的。
比如说扔东西,家长可以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告诉他:“扔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在人多的时候扔东西也是很危险的。”
示范给孩子一种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
比方说:“你看妈妈高兴的时候就拍拍手”,或者说:“哎呀,很开心!我好喜欢呀!”用这种语言来表达,告诉他这种正确的情绪的表达方式。
孩子愿意跟别人交往的阶段,他跟别人产生很多摩擦。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教会宝宝一些社交的礼仪,这个很重要。
可以邀请小伙伴们来家里做客,鼓励孩子做一些合作的游戏,可以通过绘本故事、角色扮演的游戏来培养宝宝的同理心,引导他去感受他人的想法、意愿和情绪。
因为这个阶段,他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了一种亲社会行为或移情,就是说他可以去感受别人的心情、感受。
有时候,也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跟小朋友交往。
你作为一个观察者,让他自己去交往,但并不是说让他放手跟别人玩了,你就在旁边也无所谓了。这个阶段,你的身份是观察者,你让他在玩的过程中是学会商议、妥协和交流,但是你是由之前的游戏的参与者、引导者变成了观察者。
当孩子之间发生了争执的时候,不要第一时间就跑上去参与,你应该先观察一下情况,不要急着去帮忙解决,而是让他们学会自己处理问题。
切忌将孩子间的冲突,升级为家长的争吵。(很多生活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本来只是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后来演变成家长之间的争吵,这个事就很不好了。
我们是孩子的榜样,不可以是这样子的。
如果这种冲突涉及到身体伤害,打到人了,这种行为家长就很有必要及时地去制止。
因为即便是无心之过,孩子不知道轻重,万一意外伤害,那就很糟糕了。
三、宝宝容易出现害怕,怎么引导?
宝宝在新环境中,对于不认识的或是陌生的东西,宝宝都会有害怕的情绪,包括我们大人也是,对于陌生的、未知的环境和事物也会产生害怕,何况是宝宝,所以,我们家长要关注他们的感觉,来帮助他们度过这种情绪,树立自信心。
孩子会怕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说蜘蛛,还有比较特别的是打雷。我这里讲的,就是黑夜,比如说黑夜里的黑影,很多孩子都会害怕这个事情。
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头脑里充满了很多幻想,他会把它想象成各种他不知道的东西,所以他就觉得很害怕。
案例1:不要,妈妈别关灯
睡觉前,妈妈把书合上,对宝宝说:“我们要睡觉喽!”
妈妈就把灯关了,然后宝宝就摇头哭闹,他不愿意睡觉,说害怕。
妈妈就问他:“你害怕什么呢?”
他说:“看到窗帘晃动,有一个黑影。”所以他感觉很害怕,不睡觉,他要哭。
那妈妈怎么办呢?
她只能打开灯,然后走到窗帘前,拉了拉窗帘,并把窗帘给拉上,告诉宝宝:“你看,这里很安全,什么都没有。”
宝宝看看,原来真的什么都没有,这才放心地睡觉。
这个案例,就是说有的时候,宝宝并不是不想去睡觉,因为他害怕黑暗,害怕你把灯关了,害怕孤单或者是害怕其他事情(比如一个人睡觉,或者是单独分床的睡觉)。
[if !supportLists]※ [endif]宝宝为什么会怕黑呢?
怕黑,可能源自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 这也是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
就是当人面对一个未知的环境,对它不是很了解,同时却必须呆在这个环境中,他就会容易产生恐惧的情绪。
也是就是说,当宝宝对黑暗中周围的一切产生了不确定感,那他的安全感就大大的降低了,这就是宝宝对黑暗恐惧的心理根源。
[if !supportLists]※ [endif]针对怕黑,我们该怎么做呢?怎样才能帮助宝宝去克服怕黑的这个事情?
①要找到怕黑的原因。
当宝宝害怕黑暗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弄清楚宝宝怕黑的原因,给宝宝机会去逐渐熟悉这个黑暗的环境。
②舒缓宝宝的情绪,淡化宝宝的恐惧心理。
为宝宝舒缓情绪,可以在房间里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或者是在床上轻轻地抱一抱他,和他一起唱歌,讲个故事,然后让他慢慢地进入睡眠模式状态(也就是说你可以做一些睡前仪式)。
③ 把黑暗和快乐的东西联系起来。
他怕黑,那你就让他把黑暗变成快乐,让他知道:哦,原来黑暗是快乐的,是可以玩游戏的,那他自然不会害怕黑暗了。
比方说关了灯,听音乐;关了灯,可以玩手电筒,跟孩子一起玩手影的游戏。
④不要让宝宝看可怕的动画片。
在给宝宝观看的动画片,一定要有所选择。影视中恐怖的镜头是不能给宝宝看的,比如说黑夜里出现一个蒙面人或者是恐怖的一个画面,它会给宝宝造成“黑夜很恐怖(因为他等于魔鬼),黑暗是可怕的”这种假象,所以不要给宝宝看一些恐怖的镜头。
⑤榜样的作用。
可以给宝宝讲述一些和其他宝宝有相同恐惧的故事。
比如说小熊晚上出去的时候,他很害怕,然后一只青蛙跳出来,把它吓了一大跳,他以为是什么,后来妈妈用手电筒照了一下,一看原来是青蛙,这么可爱。
这种故事告诉他:黑暗中其实是不可怕的,里面是有很多很好玩的事情而已。
⑥不能用灯光来帮助宝宝消除恐惧。
宝宝害怕,就把灯光开着,开着灯就可以帮助宝宝消除恐惧了。
其实不是的。
如果家长轻易地再给宝宝开灯,就会不经意让宝宝将黑暗和害怕联系起来。
就是说灯开着就是安全的;灯关掉就是恐惧的。所以,这样对宝宝消除恐惧是很不利的。
案例2:宝宝被熊吓到了
宝宝现在两岁了,有一天晚上,父母正好不在家,只有保姆和宝宝在家。当宝宝独自坐在电视机前玩小汽车,而电视机正好在放关于熊的动画片,然后无意当中宝宝抬头瞟了一眼电视,正好看到大熊一个巨大的身影扑过来,顿时就把他吓得大哭起来。保姆一看,就去安慰,宝宝全身发抖,哭了半个多小时才安静下来。
从那以后,宝宝就特别怕一切跟熊相关的东西,只要一看到此类的图像或者是物件,就会尖叫(惨叫),哭闹不止。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有妈妈陪着才肯睡觉,而且不愿意关灯。入睡后,很不安稳,时常会做梦或者是醒来。
每当这种情况的时候,宝宝的父母就会责怪他说:“宝宝,熊你也害怕?熊这么可爱,你怎么会害怕呢?”
本来父母只是想安慰他,告诉他熊其实很可爱,不用怕。但是对于宝宝来说,他不能理解你说的这个话,他是觉得父母这样的评论,会让他哭声不仅不能安静下来,而且会变得更大,因为他觉得熊就是很可怕,但是你没有告诉他这个熊是可怕的,他可能觉得不认同,但是对他来说是的确是造成了伤害。
这个案例,我们来怎么说呢?
就是两岁左右的时候,宝宝在视觉上还是处于一个东张西望的阶段,他的大脑还处于东张西望,就是所看到的各种变化,他是不善于处理一个集中的画面,所以对于突然闯入宝宝视线的熊的形象,他将会焦点调动起来。虽然他视觉是调动起来,但是他的大脑却无法处理这件事情,所以就会引发他的不安全感和恐惧的情绪。
因此,每当宝宝在看到熊图案的时候,就会再次处于这种不安、恐惧的情绪当中,而爸爸妈妈的指责,又给宝宝贴上这种胆小的标签,就让他感觉到暗示,觉得:“我就是这样的人”,“哎呀,我就是害怕”,就会变得更加自卑和胆小。
※ 针对突然出现的这种形象,给宝宝造成的恐惧,我们该怎么办呢?
①要理解他的恐惧。
父母要停止对宝宝指责,不要说:“熊有什么好可怕的,你怎么这么胆小!"
当宝宝出现恐惧的情绪的时候,你什么都不要想,就把宝宝抱在怀里,告诉他:“宝宝,你是不是觉得很害怕,是不是?没关系,爸爸妈妈和你在一起。”
②尽量多陪伴宝宝。
陪着他,让他不感觉到害怕和恐惧。
③可以讲一些其他的故事,让宝宝感觉到他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是安全的,然后他才可以去放下自己这种恐惧的情绪。
④要跟他讨论他所害怕的事情,就是尽量让宝宝说出这种情绪,说我很害怕。
在讨论中,让他明白恐惧的疑云。
你就问他:“是不是看到黑黑的影子,觉得害怕啦?”
然后问他是不是,表示你去理解他,知道他原来是因为这个害怕,然后帮助他去面对。
父母要慢慢让宝宝明白:他所害怕和恐惧的东西,其实不可怕。
在这个案例当中,父母首先可以帮助宝宝画一个熊的图案,放在屋子里的一个角落。
然后让爸爸拿起来,跟他说用力把它撕掉。告诉宝宝说:“我们已经把这个吓人的东西,坏东西赶走了。”这样的方式多做几次,这样宝宝就不会害怕。
在他不会害怕的情况下,在父母的陪同下,将熊的图案撕掉,并且说我已经把这吓人的东西赶走了,这时候的宝宝的情绪就可以平静了。
⑤爸爸妈妈可以用一些故事的方式或者正面讲讲熊的好处,或者是它可爱的一面。
总结:
先是理解他的情绪,然后让他去面对这个事情,引导他(并不是说我们把熊的图案撕掉了,这个事情就算完结了)。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归结到用故事的方式,你可以讲讲熊的好处或者可爱的一面,就是它很好玩,很有意思,让宝宝知道这个熊原来是很可爱的,所以他以后再看到这些熊,他就不会害怕了。
今天以上这些内容,就是宝宝胆小、害羞、怕生和害怕的一个疑惑问题,今天就讲到这了,谢谢大家的收听!
四、问题案例分析
问题1
apple:问我家男宝 1岁7个月了,在外玩时,他自己拿着的玩具,见有小朋友过来,马上就把玩具松开了,而且别的小朋友打他,他也一点反应也没有,胆子不是一般得小,这要怎么引导呢?经常在外玩时,被小朋友突然打一下或摸一下,他就会很害怕。这要怎么办呢?
答:
1)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一律都不要说)。
不要被打了一下,就说:“我家孩子是胆小,而且不是一般得小”,绝对不能给宝宝这样的标签。
2)家长需要做是强化物权意识。
因为宝宝的物权意识,有时候他自己分的不是很清楚,你要帮助他。
就是说当松开这种行为的时候,你之后告诉宝宝,说:“宝宝,这个是你的,这是你的东西,所以你要把它拿好。”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要逐渐引导。比方说在家里,宝宝的杯子,宝宝的东西,如果要用,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爷爷、奶奶要用宝宝的东西,哪怕是小手帕拿一下,你要跟他说:“宝宝,我可以用一下你的手帕吗?”就是说你要告诉他,让宝宝知道这些东西是我的。
3)不要强迫宝宝去分享。
比如说玩具小汽车是宝宝自己的,如果想跟别人一起玩,给别人玩,你要征询他的意见,说:“宝宝,这个玩具是你的,你愿意和别人一起玩,就和别人一起玩,你如果不愿意的话,那么你就自己玩。”
一定要强化他的物权意识。
4)你们家的宝宝是一岁七个月,在这个阶段的,家长的身份的是引导者。
当别人打你家宝宝的时候,父母要做的事情,不是说你等着宝宝去反应,等着宝宝主动去跟别人的宝宝产生磨合,产生交流、摩擦。因为他月龄很小,所以你应该需要第一时间站出来,而且去阻止别人去打他,这个时候你应该做的就是保护你的宝宝,给他安全感。
这样的话,他才会学会怎么去跟别人去接触,怎么和别人去交流。
问题2
暖暖®:问有时候听见突然的大声敲门声会害怕,算胆子小吗?还有突然放鞭炮会害怕,过会儿知道了就不怕了,算胆子小吗?
答:
1)不要贴标签。
2)突然听到放鞭炮会害怕,不是胆子小。
前面说过了,对于突如其来的声音,这种未知的事物的出现,是人都会产生恐惧的,包括我们大人也是,何况是小孩子。所以这个不算是胆子小。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大家的收听,谢谢!
20171017-会员解答——教育专场:为何我家宝宝胆小、怕生、易害怕?(课程直达 点击立即学习)
https://m.qlchat.com/topic/details?topicId=2000000071713572
再次感谢“可可狮笔记公益输出团队”认真细致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