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8月2日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哀公问宰我,土地庙门前该种什么树。宰我说:“夏朝用松,殷朝用柏,周朝用栗,用意是使人胆战心惊。”孔子听了以后说:“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已近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匡正和挽回了;既然是过去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追究它的得失与责任了。”

社:土地神。土地庙是宰杀祭品的地方,杀气重。

解读:哀公问宰我土地庙前种什么树,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取使‘民战栗之意’”。孔子对这段话的评价用了三个成语。

          1、“成事不说”:凡是已经要成功的事,别提了。因为提了也没有任何意义,弄不好还让人家以为要争功献媚一样。

          2、“遂事不谏”即将要做成的事不要再劝阻,也不要再提新的建议了。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如果再提别的建议会扰乱事情发展的节奏,打乱别人的计划,会令人反感。

          3、“既往不咎”:发生过的事不要再讨论了。因为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再发表任何意见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弄不好反而会引起别人的误会或者不满。老话不是老说“马后炮”吗。

         我们经常会说“祸从口出”。说的多,错就越多。多说不如多做。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真小气!”有人问:“管仲很俭朴吗?”孔子说:“他家不仅有三处宅院,而且佣人很多,这怎么能是俭朴?那人又问:“那么管仲懂得礼吗?” 孔子答:“君主的宫殿门前有屏风,他家门前也有屏风;国宴有酒台,他家也有酒台。管仲懂礼,那还有谁不懂礼?”

解读:管仲:齐国宰相,辅佐成为齐桓公的公子小白,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九合诸侯,为华夏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管仲和好友鲍叔牙——管鲍之交。

樊老师认为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因为孔子非常崇拜管仲。

1、三归:指三个地方。这句话指出管饱不节俭,因为他有三处住处,家里做工的人也每人只干一份工作。

2、塞门:类似影壁,古代君主一般会在家里设置影壁,起到屏障的作用。

     反坫:大家相互敬酒后放置空杯子的土台,是古代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

     管仲模仿国君礼仪的做法就是僭越,所以说管仲根本不知礼。



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同鲁国乐官谈论音乐,说:“音乐是可以分析的:开头是轻缓但不明确的合奏;随后是纯正、主题清晰又绵长不绝的音调,这样就完成了。”

①“大师”即“太师”,乐官名,读音相同。②“皦”通“皎”,意为清晰,读音相同。

解读:1、“始作,翕如也”:第一乐章,音量不要太大,主题也不必太明确。

“从之,纯如也”:第二乐章,主题逐渐地清晰、明朗起来,美好而和谐的主旋律逐渐出现。

“皦如也”:形容激昂、激越,声音越来越洪亮,节奏越来越铿锵有力。

“绎如也”演奏的声音汇聚在一起,产生不可阻挡的感觉,即使演绎结束,也有袅袅余音。

2、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孔子通晓音律,对音乐细致入微的感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