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角线朋友

        立夏的有篇文章名字叫做《麻利的朋友》,是说一位出门时拍她后背,提醒她抬头挺胸的朋友。长期伏案写作的人,个子瘦高的人,多少都有点含胸驼背,好像我也这样提醒过朋友,忘记是谁。

        我猜工作生活在北京的人大都会有一个对角线的朋友,见面的频率大概是一年一次,每次都会不远万里,穿越北京的对角线来见你。我与我的这位朋友,除了长相年龄不同,其余兴趣爱好,性格三观,说话方式,穿衣风格,甚至口味,身材都是无限接近,然而我们之间最好的是“恰到好处的距离”。

        我的另一位朋友,是“大相径庭”的朋友,各个方面都相去甚远,我是素食动物,她是无肉不欢。甚至很多方面都完全相反,然而也会“同床共枕,彻夜长谈”。

        我甚至还有一个“写信的朋友”,地理位置相距数千里,好几年才见上一面,偶尔写一封信。就在前不久,当我走进邮局,发现“寄一封信”这件事物真的不存在了,不过我们之间不会变。

        在这个网络以光速取代“车马邮件都很慢”的时代,所有的社会交往,工作联系,经济活动,都能通过轻触屏幕迅速实现,一切都以最高速的方式运转。我这个古人,总是想以自己的方式,克制一些时代赋予的便利。比如穿越大半个城市,几经周折去一家特别的书店,买几本纸质书,而取代“叮咚”或“铛铛”轻轻一点;比如用几个小时手洗衣服而取代它们在滚筒里互相撕扯;比如用几周的时间等待一件手工做的饰品……

        如今一切都赋予我们尽可能的便利,而我这个格格不入的人,总是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

        读书如读人,有百读不厌的书,读了好几遍时不时还想拿出来再读的“有意思的书”,有越看越觉得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智慧之书”,有一读就能沉浸其中的“静心之书”,也有封面太美,舍不得打开的“颜如玉之书”。

        你也有一些很特别的书,很特别的朋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角线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