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精准优雅的《犬之力》:爱是盔甲,亦是软肋

6第94届奥斯卡奖即将揭晓,新西兰导演简·坎皮恩《犬之力》已获得12项提名,这是一部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影片,期待它能获得今年的奥斯卡金像奖。

《犬之力》的故事来自于1967年托马斯·萨维奇的同名小说。如果说导演们总是在寻找那个能够承载他们理念和技巧的好故事,而《犬之力》恰恰是属于简·坎皮恩的那一款。早在去年下半年,《犬之力》就已荣获第79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剧情片,并在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斩获银狮奖最佳导演。

在我们进入正题之前,先看看简·坎皮恩有多牛逼吧? 下面是她的履历:

简·坎皮恩于1975年在威灵顿的维克多莉娅大学获得人类学的学士学位,又在1979年获得悉尼大学艺术系的绘画学士。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她就开始了电影拍摄。并进修于澳大利亚的电视电影学校,她的第一部短片《果皮》(1982)即在1986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她的其他短片还包括《无情时刻》(1983)、《一个女孩的故事》(1984)、《八小时之外》(1984)和电视短片《两个朋友》等。她导演并参与编写剧本的第一部长片是1989年的《甜妹妹》,获得了美国独立影视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洛城电影节新时代奖等一系列奖项。接下去她又执导了根据珍妮特·福瑞姆的自传改编的影片《天使与我同桌》(1990),获得了1990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并且在当年的多伦多和柏林电影节上也都分别获奖。

1993年她拍摄了《钢琴课》,再次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剧本奖,成为首位(到去年七月前也是唯一一位)获得戛纳金棕榈的女导演。也使得她成为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顶尖女性导演。她从女性角度出发的独特电影美学视角和情感内涵都使得她的影片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2003年她编写了《裸体切割》的剧本,这部影片以其大胆的性爱场面在当年饱受争议。但仍然是有着一部鲜明的简·坎皮恩特色的影片。2006年她与维姆·文德斯等导演合作了影片《8》,她执导了其中《水之日记》的部分。

沉寂多年,简·坎皮恩王者归来,宝刀未老,可敬可叹。电影《犬之力》是一部在导演和编剧技法上臻于完美的佳作,一如她20年前导演的大名鼎鼎的《钢琴课》,贯彻了简·坎皮恩古典主义式的叙事风格:克制,精准,优雅。  “欲望跟情感一样,不是一个独立的东西,你不能专门拍几个场景来推动欲望,而是要把它贯穿在每个镜头的每个细节里。” 简·坎皮恩如是说。

简·坎皮恩镜头下的蒙大拿山峦粗犷悠远,浸染在暮云般的色调中, 群山绵延,草野开阔,流动的牧群勾勒出天空和夕阳的曲线。在荒蛮大自然中,人既是弱者又是强者,即是杀戮者又是被猎者,被无数剧作家,诗人和画家描绘过文明和野蛮,权利与情感,阳刚和阴柔,暴力和征服的西部故事在简·坎皮恩的沉静内敛的章回体裁剧情中徐徐上演。

简·坎皮恩善于使用诸多精准的生活细节来交代背景推动情节,在对白、道具和视听中都隐藏了大量信息。这使得《犬之力》看似节奏缓慢,但叙事效率其实极高。比如用西装,浴缸和铁路代表弟弟George对于文明生活的向往;用纸花和呼啦圈来展示Peter的女性化和脆弱感;用厨房里的哭泣和钢琴演奏,进而酗酒逃避来展现Ross对于Phil的节节败退。还有Henry的丝巾和男性杂志都揭示了Phil一直深深埋藏和掩盖的情感。

男性气质在Phil, George 和Peter三个人身上有着极其鲜明又不同的呈现。影片一开始就展现出Phil是牛仔中的头狼,他桀骜不羁,粗暴充满攻击性,但Phil显然刻意夸大了他的阳刚气,因为让人费解的是他对弟弟George的依赖和过度关注不像哥哥更像情人;西装革履性格温和的弟弟乔治话不多,也很少做赶牲口剥牛皮的粗活,他对于Phil的追问和抱怨总是不做辩解,但他稳稳当当地经营着农场,每次都是他付账,也是他积极主动地与现代工业和主流社会接轨;第一次见面男孩Peter因为外貌阴柔被Phil讥讽凌霸,但他的内心却异常沉稳冷酷,他能解剖送给母亲Rose的野兔,也能把自杀的父亲从绳索上放下来。片子最后当 Peter点燃一只烟,自己先抽上一口,带着笃定的表情慢悠悠地递到Phil的口中,那份征服者才有的自信不亚于伸手抚慰老虎一样的自然。观众这才发现原来这瘦弱纤细的白衣少年才是真正强大恐怖的猎人。

导演好剧本好,演员亦是关键。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将Phil多维度多层次的人物形象刻画的非常细腻传神。从一开始的霸气粗暴到独自坐在黑暗中默默饮泣,抽搐的嘴角,含泪的眼眶把一个铮铮铁汉的孤独刻画的如此令人心碎。隔壁是George和新婚妻子Ross的低声私语,Phil讨厌Rose, 显然是因为她夺走了他和Geroge之间的陪伴,当George对Rose表白说 “how nice it is to be not alone”,而对于Phil只有更加的孤独。

也许有不少人带着看《断背山》的心情去观看《犬之力》,《断背山》显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李安导演在制造情感矛盾和社会冲突上更有张力,但《犬之力》却妙在不露声色地反复铺陈,在人物刻画上通过外在特征和内在特质上的反差大做文章,直到结局才让人有种恍然大悟毛发皆竖。影片结尾处的反转虽令人震惊,却毫不突兀,得益于坎皮恩高超的导演技巧,影片中一些场景看似闲散,缺乏戏剧矛盾,其实是简·坎皮恩花心思为人物和情节做足铺垫。

Phil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变对Peter的态度的?

应该是在Peter从容不迫地从吹着口哨讥笑他的牛仔们面前走过去,只是为了看一看树上的鸟巢。Phil显然注意到了Peter内在的Man,看他的眼神也带着异样的光芒,从这一天开始Phil愿意为Peter亲手编一条牛皮套索。后来当Peter说他一眼就看出了那躲藏于山峦中的咆哮的狗脸,Phil立刻折服了,就如同找到了同频的灵魂。简·坎皮恩对这段情感转折的铺陈是非常充分、自然的。片中Phil反复提及的传奇人物Bronco Henry是Phil的偶像,当年正是Henry教导Phil成为一名优秀的牧场牛仔,对于Phil来说,Henry既是老师又是爱人。所以Phil被Peter打动后,有心希望成为Peter的Henry。在Phil的口中,他和Henry在一次风雨长途跋涉后,两个温暖的身体躺在同一个帐篷里。Peter暧昧地问了一句:naked? Peter一贯善于诱导对手,果然这对于Phil像是一种暗示,Phil在Peter的眼中找到了爱情。当Phil打开自己内心的脆弱的同时恰恰也给了Peter伤害他的可乘之机。

Phil发病的时到底有没有猜到是Peter下的毒手?

毕竟Phil常年编皮绳,而用完Peter给的牛皮就出现了手掌乌黑麻木的情况。当身穿西服的Phil步履蹒跚地下楼,Ross惊恐地看着他从自己眼前走过,没有暴怒也没有攻击,在前面的剧情中,Phil把一匹马当作Ross鞭打,那匹马惊恐嘶鸣几乎就要摔倒在地。如果Phil猜出Peter谋害自己的真相为何不在Rosss身上进行报复?简·坎皮恩选择了留白,就好像Peter到底是不是Gay也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Phil最后很可能会怀疑Peter,但是看看发黑的手,他已经无力追究。Phil从头至尾都是极度崇拜男性气质,他爱上Peter正是因为在他的阴柔的外面下看见了极为阳刚的本质,Phil懂得生命的无情和死亡的冷酷,也许他内心中一直苦苦等待死亡,那样就可以去见到Henry了。最后他拿着自己用生命编织的绳子要去送给Peter,像是一个定情信物,不管Peter是不是杀死自己的凶手,Phil的心已经交付了。

2001年,普鲁为《犬之力》的新世纪版撰写了后记,说萨维奇的这部小说是“充满戏剧张力的心理学研究,处理了当时极少有人讨论的话题——在男性化的牧场世界里受到压抑的同性恋,会以恐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Phi和Peter表面上一刚一柔, 内在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别无选择的交锋对立。Phil 和Peter有几次重要的对话,他们之间真正的区别在于,为了获得社会认同和生存空间,菲尔会变本加厉地压抑自我;而彼得选择接受自我,毫不留情地清除一切障碍。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威尼斯记者会上阐释自己对于男主Phil的理解:Phil过度阳刚化的男性气质是以自我情感阉割为代价的,更好的说Phil试图用男性气质来作为防御机制,从而彻底遮盖了真实的自我,但当他遇到Peter, 多年压抑的情感被打开,影片只是取了一种极端状态。正如制片人所说,简·坎皮恩是把握人类欲望的大师,善于挖掘被掩盖的情感,我们才得以在《犬之力》中看到一个人物从欲望泯灭的状态过渡到了情感决堤的全部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克制精准优雅的《犬之力》:爱是盔甲,亦是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