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篇·太上皇所属·征楚悍将·猗氏侯·都尉陈遬

猗氏,汉时为县,属河东郡下辖,在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附近。

汉初,猗氏县改为猗氏侯国,属陈遬受领。

而陈遬此人,按照史书中的记载,他最初跟随刘邦的时间倒挺早:

以舍人从起丰。《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陈遬最早在是在丰邑以舍人的身份加入到刘邦麾下。

然,一个问题就是,陈遬到底是不是丰邑人?

丰邑,这个神奇的地方,在一些历史记载的细节中,有显示魏国的很多宗室之人在亡国后逃去了丰邑。同时,丰邑这个原本是楚国县邑的地方,在秦末时,却被魏国以其故国之地而吞并。而另外奇怪的一点就是,刘邦起兵后却舍弃了作为县城的沛县到丰邑驻军。

种种迹象都说明,丰邑这个地方很特殊。

至于刘氏一族,更是从魏国搬迁而来,且以丰公自称。虽然目前还无法判断出这里的丰公到底是丰邑之主还是其他尊称,但是疑点还是存在的。

而陈遬背后的陈氏一族,换句话说就是齐国的显贵田氏一族,陈遬到底是逃亡到丰邑的,还是丰邑本地人,这也是目前无法判断的。

最后就是陈遬的舍人身份,从这层身份则可以说明他和刘邦是相熟的,不然也就不会仅仅因为在丰地跟从便可以用舍人的身份加入。毕竟,那时在丰邑加入到刘邦麾下的,还有几个普通士卒呢。

综上所述,目前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当然也是笔者的推测:

丰邑此地,很有可能是秦朝时六国残存贵族们的一个聚点。而刘氏家族因为最早来到这里,所以应该是占有主导地位的。至于类似陈遬这样的人,应该是以刘氏门客或客卿的身份而存在。所以,到秦末,刘氏家族所在的丰邑已经是初具规模了,如此这或许才是刘邦在沛县起兵后急忙来到丰邑驻军的原因。但是后来因为其他原因,刘氏一族和刘邦暂时发生了分裂,丰邑最终选择加入了魏国,由此才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丰邑之变。而后由于刘邦的实力急速扩充,丰邑遂又与刘邦和解,于是便有了类似陈遬这样的原刘氏门客以舍人的身份加入到刘邦麾下。

应该说,陈遬这些丰邑子弟,目前就暂时用这样的称呼来称呼他们吧,他们在刘邦反秦期间,功劳应当是不小的。但是,限于历史原因,所以他们这些人的功绩便很少有会直接记载的。

入汉,以都尉击项羽,侯,二千四百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关于陈遬在反秦期间的功绩,这里是没有任何记载的,而是直接就跳到了刘邦成为汉王时期。之后,就是陈遬以都尉的身份统帅其所部汉军跟从刘邦进击项羽,由此立功,遂封侯。

都尉一职,仅此于将军,这说明陈遬虽然有功,但却并不是非常突出。然,都尉一职,又是汉军中在楚汉时期标准的作战单位,军队规模在数千人到万人不等。所以陈遬也算是汉军中的一员大将,且一直跟随在刘邦身边,毕竟只有刘邦是一直在和项羽作战。

另外,就需要再简单叙述一下汉军中的四大军队体系了:

其一,刘邦的禁军,以郎将所属为基本的作战单位。

其二,大司马下属的骑兵部队,以骑都尉所属和郎中骑将所属为基本的作战单位。

其三,太尉下属的一般汉军,以都尉所属为基本的作战单位。

其四,投降汉政权的各诸侯王下辖协从军。

而在楚汉时期,无论是大将军韩信所统帅的军队,还是刘邦亲率的汉军主力,基本上也都是由这四大军队体系下的作战单元构成。

所以说,若按照这样分布,再结合这些功侯的基本记录,就可以推算出他们在楚汉时期的所起到的作用。

如本文的陈遬,虽然是丰邑子弟,但也算是刘邦的嫡系。再根据其封侯记录,陈遬在担任都尉一职后,应该就是一直扈从刘邦与项羽作战。而众所周知,楚汉时期最为惨烈的战争就是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一带的拉锯战。故而,陈遬所部在这期间应该是功劳不小,不然,也就不会有最后那么高的封赏。

八年三月丙戌,敬侯陈遬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八年三月丙戌日,陈遬以功受封猗氏侯,食邑二千四百户。

的确,这点食邑还是比不得那些动辄四五千食邑的军中大佬们,然而比及与陈遬同期封侯的那几位,可就高的不是一点半点了。

当然,陈遬封赏那么高,功劳是一方面,可其作为丰邑子弟的出身,以及陈氏一族的背景,应该也都有影响。

而至于陈遬在封侯之后做的事,或者驻守一方担任郡守,或者因为陈豨的原因回到封地养老,虽然无法考证了,但这些也都是有可能的。

七年,敬侯交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孝惠帝六年,陈遬病逝,汉庭为其谥号,敬侯。

敬:夙夜警戒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善合法典曰敬。《逸周书》

从其谥号来看,或许,陈遬就真的只是一名纯粹的武将,从未做过什么逾越之事,所以才能被汉庭以“敬”字谥号。

以上,就是猗氏侯陈遬的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六十七篇·太上皇所属·征楚悍将·猗氏侯·都尉陈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