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和因数

不久前,我们选择“倍数和因数”开展了“同课纵向异构”研究,所谓“纵向异构”就是同一个学习主题内容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与教的路径,以探寻学生学习可能性的行动研究。

现有的教材体系,一般把“倍数和因数”安排在中高段,其知识逻辑起点在“整数”范围内。由于整除性的概念繁多,而且彼此联系紧密,有些概念非常容易混淆,例如倍和倍数,因数、素数和素因数等,成为学习难点。正因如此,新教材把整除性的概念分散到两个单元进行学习,把倍数和因数、奇数和偶数、合数和素数,以及2、3和5倍数的特征安排在一个单元内学习,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安排在“分数的意义”这一单元学习,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难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但是由于整除性的概念相对抽象,学生又缺少前期直观活动经验的有效积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高密度学习几十个数论概念,困难仍然很大。

我们纵向异构“倍数和因数”一课的旨意在于,在不同学段学习“倍数和因数”,从时间轴上建立起学习“倍数和因数”的“合理时序”,从而真正降低其学习难度。那么,每个时间段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教学价值与意义的“异构性”也就显现出来。

一年级学习“倍数和因数”:在学生学习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旨在探索基于学生的直观性的图式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自主实验小正方形可否摆成长方形,在此基础上,认识倍数与因数这两个“名字”,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积累起直观与操作的可视性学习经验。

二年级或三年级学习“倍数和因数”:基于“倍”的知识,旨在探索“倍”、“倍数”、“因数”之间的联系,通过多元表征,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理解倍数与因数的相互关系。积累起多元表征与自主构建概念的经验,以及探寻概念之间关联性的思维路径。

四年级或五年级学习“倍数和因数”:从“整除性”范围出发,通过想象拼长方形的活动,认识并理解因数和倍数,发现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及个数特征,体会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经历“想象拼摆”和“自主探索”的概念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和思维的概括性与推理性。

“倍数和因数”的同课纵向研究,一方面在探寻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确定学习该概念的思维路径;另一方面,也可能为今后教材的编写带来一定的启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倍数和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