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真的能治天下?

大宋开国功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只靠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好天下,世上还有什么能有这样神奇的功效呢?我有点怀疑:赵普是否有点故弄玄虚,言过其实呢?

赵普(922年—992年),出身于低级官吏之家(其父曾任相州司马),开始时他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担任僚属官佐。次年,与赵匡胤相识,逐步成为赵匡胤心腹,参与陈桥兵变,与众将士拥戴赵匡胤接受后周幼主恭帝的“禅位”诏书,因功任谏议大夫,并充枢密直学士,参与谋国,从征叛将,献策削藩,分化相权,谏止北伐,以文制武,辅佐赵匡胤迅速而又稳妥地建立和巩固了中央集权。赵普历仕太祖、太宗两朝,三次入相,用贤才,黜奸佞,奠定了大宋王朝的基业,促进了大宋王朝的繁荣。多次辞官不允,于淳化三年病逝,后封韩王,配享太祖庙庭。

赵普出身低微,读书不多,宋太祖曾经要他多读书,自此他下朝,关起房门就读书。后来家里人发现,在他的书箱里,没有什么别的书籍,只有一本《鲁论》(《论语》)。于是社会上就有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死后,宋太宗赵匡义继位。有一次他与赵普闲聊,问他:“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回答:“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使天下太平。”

宋太宗听了觉得神奇,但可惜他没有进一步追问赵普,是如何依靠《论语》平天下、治天下的。《论语》的内涵太丰富了,赵普的功劳也太大了,我们很难猜度和论证赵普到底是如何把《论语》智慧运用到谋国上去的。

但是,打开《论语》和《宋史》,再细细看看,赵普的“谋国经”几乎是《论语》的诠释版。例如,他辅助赵匡胤一反历代帝王旧例,杯酒释兵权,避免了兔死狗烹屠杀功臣的惨剧;献策改制削藩,避免了武力征藩的动乱和内耗;提议宰相分权,避免了宫廷政变和残杀……这些和谐治理的智谋,应该都是孔子仁政理念的成功践行。

不过,这样研判比较笼统,甚至可以说有点牵强。但如果结合《论语》的具体论断分析一下,可能更加能够理解《论语》在治天下中的指导地位。我读了《论语》中的“子贡问政”,就有这种体会。

“子贡问政。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回答子贡治国大政,只说了10个字、3层意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军力强大,经济富足,民众信任拥护,有什么力量可以摧垮它?有意思的是,子贡这个学生喜欢刨根问底,追问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放弃什么,必须坚持什么?孔子毫不犹豫地把“民信”放在最最重要的位置上。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孔子下了这样的结论:自古以来都有死亡的危险,但最关键的是不能失去“民信”,否则就不可能立国!

“子贡问政”的故事已有2500多年历史了,但历朝历代的兴衰都没有逃脱孔子的论断。

综观历史和现实,我感到不仅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真实可信,即使说“一段《论语》治天下”也未尝不可。

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半部论语真的能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