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的蜕变 ——八渡瑶族乡百六村村民黄定杰脱贫致富的故事

“喔喔喔……喔喔喔……”村里面的公鸡叫了几声,把八渡瑶族乡百六村的黄定杰叫醒了。

他刚一睁眼,几缕调皮的阳光已从窗沿隙缝里钻了进来洒在桌面上,墙角边上的蟋蟀还在努力的叫着。黄定杰微微睁开眼又闭上,刚想再眯一会儿就被一旁的妻子冯桂榕给叫醒了:“别睡了,今天要去福达村林下养鸡产业园交流学习的,你可别迟到,我去鸡舍了,你早点起。”看着妻子麻利的背影,黄定杰瞬间干劲满满,一咕噜爬了起来。

洗漱完毕,看时间还早,黄定杰决定先到鸡舍看看,顺着妻子的脚步,一股混合着鸡屎的气味随风飘了过来。其实好几年前刚开始养鸡的时候,闻到这些气味会让他感觉有些刺鼻的不适,但如今,这个气味带给他的反而是一种亲近的、充满生机的愉悦感。远远地就看到一只只体态健壮、羽毛靓丽的瑶鸡从鸡舍附近的树林里扑腾着翅膀朝着他围了过来。鸡舍里妻子正在忙活,喂食、打扫鸡舍、查看鸡生长状态……

看着妻子晨光中忙碌的身影,黄定杰不禁想到,早些年的时候,因为自己患有慢性病,家里一贫如洗,没技术、没资金,他还只是一个靠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维持生计的农民,生活很是困难,在2015年精准识别中,他们一家被认定为贫困户。贫困户,对一些人来说也许是一种骄傲,一种以逸待劳的享受,是政策福利的特权人,是骄傲的“资本”。但是,当时的他看着悬挂在门口的贫困户牌匾,很不是滋味,与他而言,这并不是一种荣幸,他为自己拖了小康社会“后腿”而感到羞愧。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妻子的一席话点醒了他“定杰,你看看我们百六村这一片片生态林,这充足的山间水,是不是很适合搞养殖业?我前几天听说,村‘两委’提议咱们养鸡养鸭呢。”林下养鸡这一念头像是一阵龙卷风,一下子吹散了黄定杰心头的迷茫,晚上吃饭的时候,他说了自己心里的想法,妻子第一个举手表示支持。

一家人探讨许久,看到有外地公司进入田林县做林下养鸡,效益好,收效快,这不就是一条很好的致富门路吗?于是黄定杰和妻子一起认真考察,发现自家承包的林地依山傍水,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是发展林下养殖的好地方。便主动上门与公司商谈,有意在百六村发展林下养鸡,很快,公司就派人来考察和洽谈,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在百六村建立一个示范点,由黄定杰带头养鸡,并希望通过他的试点养殖,来发展更多的养鸡。黄定杰便立马行动,东拼西凑借来2万多元在承包的林地建成一个300平米的鸡舍,搞起了生态鸡养殖。

但是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顺利,由于是第一次养鸡,不懂技术,不懂管理,鸡总是进的多,出的少,经常是支出的比收入的多,资金周转困难,就这样养养停停,停停养养,几年下来,养殖场不仅没能让他脱贫致富,还欠了一屁股债,增加了经济负担,养鸡成了累赘,家庭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

“没有养殖技术,不懂得管理,有多少钱都不够打水漂的……”在一次与合作公司销售人员交谈中,这句话让黄定杰幡然醒悟,经过几次失败,他深深感觉到,不懂技术是养不了鸡的。于是,为了学习养鸡技术和管理方法,黄定杰先后到南宁、钦州等地养鸡大户示范基地参观学习,并通过参加远程教育平台来学习,订阅养殖报纸及其他养殖刊物等方式学习实用技术,主动参加县里、乡里举行的各类养殖鸡技术培训,与其他养殖大户交流养殖心得,经过不断地积累学习,一套完整的林下养鸡技术和管理体系植入了自己的大脑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干一行就得熟悉这一行,有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技术作为支撑,他的养鸡实践就多了一份理论保障。2016年,他再次引进一批鸡苗6500羽,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认真管理和喂养,4个月后,肉鸡成功出栏,成功了,鸡苗成活率达95%以上,单鸡重2公斤以上,每只鸡赚4元,当年两批次共出卖肉鸡2万多羽,获利8万多元,家庭生活彻底摆脱困境,2017年,他顺利实现的脱贫摘帽,看到帮扶干部把脱贫摘帽光荣的牌匾订在墙上,他终于舒心地松了一口气,卸下了一直以来压在自己肩上的重担。

“来啦,鸡头儿。”养殖户韦蓁龙的招呼声打断了他的思绪,“鸡头儿”是现在村里面给他的昵称。

“来了来了,你这是要回去了呀。”

“嗯,刚刚过来请教桂榕几个问题,现在要回家了啦。对了,你吃过早餐没,我家才煮好了早餐,一起去吃点儿?”韦蓁龙年纪比他稍大些,平时日黄定杰都叫他龙哥,他家距离林下养鸡基地很近。摸摸瘪瘪的肚子,黄定杰也就不客气了,跟妻子打了声招呼后到韦蓁龙家吃了一大碗喷香的猪肉粉。

“头儿,这几年真的谢谢你,没有你,我们一家的生活都不知道怎么办了。”韦蓁龙一家4口人,没有发展林下养鸡之前,缺劳动力、缺技术的他们的生活相当困难。

好在通过养鸡脱贫致富后中,黄定杰萌发出了带着大家一起富的念头,因此他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把自家的林地拿出来作为发展林下养鸡示范点,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带领大伙一起发展林下养殖。将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一套简便易学的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其他一起愿意跟他养殖的农户,在树林下、村委会、家里场院,到处都是他传授技术的身影。由于为人热情,有肯传授经验,大家也愿意跟他请教,跟他一起干。2015年,为了方便与大公司合作,他便牵头成立林下养鸡合作社,带领社员和群众共同养鸡致富,一年多时间,共发展14户农户跟随他们一起养鸡,其中就有贫困户4户。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为一体发展模式,合作社与当地企业铭翔科技养殖有限公司签订养鸡购销合同和技术支持协议,做大了规模,解决了技术和管理问题,也保障了养鸡农户的权益。至2020年初,合作社已经有社员78户,带动广西田林八渡瑶族乡周边的八桃、福达、平封、东朋、弄当等10个村20个屯群众共同发展林下养鸡,在合作社带领下,现已经建有鸡棚188个,鸡棚占地面积约4.72万平方米。黄定杰作为这些农户的技术负责人和带路人,看到自己带领发展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带领的农户生活越来越富裕,黄定杰心里非常的高兴。目前,现存栏肉鸡86万羽,循环养殖,每年可以出栏肉鸡200多万羽以上,以每只鸡纯利润4元计,年销售总纯利可达800万元以上,林下养鸡养殖户户均增收达4万元以上,参与养殖的贫困户当年即可脱贫致富。

也正因为他的带动,韦蓁龙一家于2019年光荣脱贫,从生活捉襟见肘到脱贫致富离不开黄定杰的引路,所以韦蓁龙一家对他既感激又亲近。

“乡里乡亲的,这这话就见外了,能顺利脱贫,都是党和国家好政策,让我们有本钱,有学习的机会,依靠好政策,加上你们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是必然的的,你说是吧。”黄定杰吃完最后一口粉,笑呵呵说道。

韦蓁龙点头同意。填饱了肚子,看看时间也九点多了,黄定杰谢过韦蓁龙出发福达村林下养鸡产业园。

距离自己的养殖基地不远,开摩托车也就三四十分钟。福达村林下养鸡产业园项目是去年6月份启动的,是乡里面结合福达村、合塘村、那拉村、那骂村、者塘村现有地理资源、交通条件等确定实施的脱贫奔康项目之一,听说乡里面要把这个产业园打造成林下养鸡教学示范基地呢。因为他是乡里面闻名遐迩的“鸡头儿”,产业园负责人常常请他到实地交流养殖技术。如今,这个产业园带动12户贫困户的养鸡创业,户均收入7.5万元,由养殖基地技术带动辐射全乡养殖户300户以上。

面对一路走过来的艰辛,黄定杰有很多的感触,也有很多的收获,以前说话腼腆害羞、谨小慎微的他,现在跟大家谈的更多是发展,是观念的转变,虽然自己有一身的技术,但他说:“我还要培养更多年轻的林下养鸡专家,并努力争取政府的项目支持,办好现有的林下养鸡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和养殖的专业性,把我们乡的林下养鸡业做大做强做好,带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为此,在他的鼓励下,儿子黄康俊到广西畜牧兽医学校就读,2019年7月毕业后在平果县实习,学习先进的养殖管理技术,为发展家乡养殖产业做铺垫。

作为曾经的贫困户,黄定杰通过自己辛勤的双手,在不间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完成蜕变,一步步走出一条林下养鸡产业脱贫致富道路,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无私奉献,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他说:“大家富了我高兴,每个人活着的意义各有不同,谋生的手段也各有千秋,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谋生手段,从大局中要尽力为国家、为民族,从实际来说,那就是为身边的人做一点有益的实事,这就是我干事业的基本思路。”

面对未来的发展规划,黄定杰信心更加坚定,要把林下养鸡当做自己重要产业,把养鸡事业做得更大,带领更多的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共同步入小康社会。



后记:2017年7月31日,我踏入脱贫攻坚战场,就职于八渡瑶族乡,从横冲直撞的24岁走来,到如今笃志成长的27岁,3年的脱贫攻坚工作历练,3年的基层实践,从少不经事的毕业大学生到脱贫攻坚的小干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赛道上,我和所有一线扶贫干部都在奔跑着、冲刺着、收获着,见证了这个战场上一个又一个关于“蜕变”的故事,其中,黄定杰的蜕变令我格外动容。脚下的这片土地,或许并非最富足,但却是最踏实,在他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的朴素和勤劳,更有着新时代农民的能干和上进。于所有一线扶贫干部而言,看着一户户贫困户如黄定杰这般摆脱贫困,生活一天天变好,便是生命中最为自豪的事情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的蜕变 ——八渡瑶族乡百六村村民黄定杰脱贫致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