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福州的雨声非常大,非常密。
大音伴大雨,没有往日淅淅沥沥的矜持,噼里啪啦地猛砸,绿油油的树叶都被硬生生地打了下来。黑色的街道却越发黝亮。
大河小河的水满了,起了浑,哗啦啦地朝前滚着跑。柔柔弱弱的水,随形就势制造出不同的声音。最雄浑的当是那自上而下的倾注声,特别是高低差和水量兼具的郊外山涧瀑布,轰隆隆如万马奔腾,如万鼓齐擂,震耳欲聋,撼天动地。
下午难得天晴,办公室骤然亮了起来。四点多,窗外传来咚咚锵、咚咚锵有节奏的锣鼓声,似曾熟悉。
我好奇地探出窗外,空气湿漉漉的,洗过的天空澄澈,天蓝得难以置信。西湖的水面上漂着几条龙舟,它们绕着湖心小岛快速游动。
它们告诉了我,又到一年端午时。
曾经,端午受外来文化冲击,在城市里消寂过一些时日。近几年,上头有意扭转,百姓买账,这个传统节日声息又慢慢在城市的上空飘荡开来。
若是在老家,这节日的声息早已铺张开来了。先是母亲带着孩子,冒雨大呼小叫地漫山遍野找箬竹,采粽叶。
箬竹是种奇怪的植物,又矮又小的个子长出的叶子,又宽又大又绿。而又高又粗的毛竹,长出的叶子却只有小指头般细小。
每当找到粽叶时,没有大人沉稳的孩子们难免兴奋得喊喊叫叫。随后,摘粽叶的啪啪声响起。两个声音时而此起彼伏,时而碰撞交织在一起,整座山活了起来。
摘完粽叶还得砍棕树叶和采百草。棕树叶也很有特色,极其大,极其长,既可以做蒲扇,也可以做捆绳。端午前砍下的棕树叶当然做捆绳为主,用它来捆粽子不仅牢固,还绿色环保。
砍棕树叶比较费劲,因为年年被剥棕皮被砍叶子的棕树很高很滑。灵活的孩子们像猴子似的,屁股插把柴刀,哧溜地往上树爬,站在树下的母亲仰头看着,嘴里还念叨着“小心小心,慢点慢点!”
母亲们越发念叨,孩子们爬得越欢,爬到树端后两脚紧紧夹住棕树,腾出手,举起刀,嚓嚓声响后,一顶绿色的降落伞,慢悠悠地飘飘摇摇下来。
性急的母亲在空中便伸手去抓。性子柔的母亲则要等到棕树叶子落下,贴到地了才弯腰去捡。
尽管她们动作各异,但心情都一样的欣喜。她们为孩子逐渐长大和能干而欢欣。
百草有菖蒲、茅根、艾草等等。刀割手拗,弄一满篮子,但很多草的名字叫都叫不出来。
这些事情都是端午节的前期准备工作。过春节最需要大张旗鼓做准备,端午节其次。可见,端午节很隆重,乡村人极其重视。
一切准备妥当后,临近包粽子时,烧一段枧木,造出碱水了才开始包粽子。
奶奶和妈妈包粽子很专注。她们忘了谈笑。厨房里很安静,糯米、豇豆舀到粽叶时摩擦的沙沙声特别清脆响亮。
我也大气不敢出,默默地看着奶奶和妈妈的手不停地包、裹、扎。
整够一串,扔进锅里煮。水一开,噗噗地叫,妈妈急急地把锅盖掀开,粽子被滚水托着上下跳动。
粽叶的芬芳升腾氤氲,妈妈却不急着把粽子捞起来,因为粽子没那么快熟,得慢慢煮。噗噗的一阵阵响声特别撩人,我的口水从腹腔汩涌到舌尖上。
百草要到初四这天才煮,家里几个孩子丢进几枚蛋。熟了的蛋着上了草色,青青的,煞是可爱。
为避邪,终究要吃下。拿着熟蛋在锅边敲咔咔几下,留下了碎壳。然后提着百草水,哗哗地洗个澡,图一年到头百毒不侵,平安无灾。
沐浴后,母亲们给小小的屁孩手足串上红头绳。哪想到小小的屁孩不情愿,嗷嗷叫抗议,因为大一点的毛孩子会笑他们羞羞没长大。母亲们毫不理睬,反而乐得哈哈大笑。
划龙舟、吃粽子应是端午标配。但不是所有人的端午都能“达标”。比如我老家的小溪又浅又窄,划不了龙舟,看划龙舟得到镇里去。
镇子离家并不很远,可终究不方便,因而并没有每年都赶去凑热闹。这并不影响我们过端午的心情。每逢端午,大家在屋外高声相互问询:“粽子吃了没?”“你家今年包豇豆还是绿豆?”“我们换吃怎么样?”……
在我们乡村,过端午是农历初四。究其原因,顺口溜说:“乡下人不识字过初四,城里人不知苦过初五。”老家方言念这顺口溜及其押韵,朗朗上口。
后来才知道,乡民们那时是为了避匪患,无奈,初四提前把粽子吃了,然后住进山林。
时日久了,形成传统沿袭下来。至今不改,是为了记住曾经的痛。但这痛只要记在心里,每逢端午,还是得笑出爽朗声。屈原的献身,先辈的躲藏,这一切的付出不就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吗?何必苦着脸呢?乡民们这么想,也这么干的。
进城工作后,每年农历四月还没过一半,爸爸妈妈就会抓住机会。不厌其烦地叮嘱我:“端午节记得回来!”
“哦,再说吧,挺忙的。”我不耐烦地打着哈哈。
“忙就算了,工作要紧。”他们理解中有些遗憾。
“呵呵,不就吃几个粽子,真是老土,我才不稀罕哩。”其实,我心里是这样想的。
可不是吗?街上那些甜丝丝香喷喷的糕饼,不仅种类多,还好吃好看啊!尽管囊中羞涩,秀色可餐,看看也知足。
如今,买几个甜丝丝香喷喷的糕饼当然不是事了,可肚子却凸出来,里头装着“时髦”的“三高”元素,对这些香甜尤物避之不及。倒是十分念想曾经不屑的爸爸妈妈叫回家过端午的声音。亲切,如春天站在阳光下那般暖融。
咚咚锵、咚咚锵,绕圈的龙舟又转了出来。锣鼓声阵阵击打着我的耳膜,掉进心坎上,像爸爸妈妈曾经催我回家过端午的呼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