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内容:
若言:若认知是量,在论中宣说量的性相应无意义,因为以自证现量证成了认知,也已证成与认知成、住、同质的不欺诳性故。
偈颂:【安住能作义,不欺】
只有领受自己的体性,应非圆满通达不欺诳,喻,因为烧煮等之能功用,如自己所了解般而安住,即是于业不欺诳;只由领受自己的体性不定通达(不欺诳)。
若言:对于业不欺诳,是获得境之意思的话,那么谁也不能得(声等)因此量的性相应不趣入于闻识?
偈颂:【声亦尔,显示所欲故】
以声做为所取义而生的闻识有法,无不可为量的过失,因为新显示、或通达自己所欲之义的认知故。
(亦尔),含摄了看到闪电量等。
课程正文:
阿弥陀佛,所有法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上《释量论》的课,主要的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个内容跟其他之前所讲的,这两个我们如何去连接起来,这是一个关键。
之前我们谈到陈那菩萨在《集量论》的礼敬文当中提到,释迦牟尼佛是从何而来?用大悲心、通达无我的智慧,这样的方式来成立为:导师释迦牟尼佛是一个量士夫、人天的导师。他这样讲的时候,陈那菩萨他自己的密意也是如此的。我们都是跟随释迦摩尼佛脚步的人,当然我们崇拜他、礼敬他、跟随他,我们必须要了解:他是什么样子的,他自己是从何而来的,我们礼敬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跟着他值不值得,他有没有具备救度众生的能力,具备了这样救度众生的能力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都是关键,知道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的人、学佛者没有这种的态度嘛。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人云亦云,随着别人起舞,完全就是这样的态度。有人说这个是好,你以为是好,人家说这个不好,你以为是不好,就类似于我们自己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心,自己没有一个客观见解的时候,要修行成功真的是很困难的。
比如说,我们有的时候往内去观察一下,我是一个跟随释迦摩尼佛的脚步者,我把他当作自己的教主,我崇拜他、礼敬他。当时你的动机是什么?你为什么跟随他?你为什么崇拜他?这个道理你懂不懂?这个是重要的。我们一般人的想法就是,哦,他是一个佛,佛是非常殊胜的,若是这样的想,我们就没有去研究探讨,那就反问他一句话,他殊胜的原因是什么?就不知道了,“我不知道,人家说殊胜”,你看我们的态度就是这样嘛。这种学佛的态度真的是非常糟糕的。
大部分的凡夫众生拥有这样态度的意识形态的情况下,容易被人家糊弄,容易受骗上当,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所以陈那菩萨的密义就是,我们的教主,我们的导师,他是由于什么样的因素导致所产生的,他过去是什么样子的人,后来修习时修了什么样子的法才能达到这样的无上正等觉佛果,所以这都是以道理来告诉我们的。
量分为三种
这些之前我们已经讲过了,暂时不需要再讲了,简单来讲的话,他成立释迦摩尼佛是量士夫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量是什么样的,才叫做量。所以佛经当中分为三种的量:士夫量、名言量、心识量。就有分成这三种。
那这样的话,一般的量的意思就是不欺诳,不欺诳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谈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叫做士夫量呢?他已具足究竟的量,而且他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也好,或者其他的世界也好,他自己讲过了,有百俱胝的世界,也有百俱胝的“我” ,确实我们相信。这样的话,导师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它具有正量,无上的正量。
再就是渲染开来,解释的时候,那心识量是什么?量的定义是什么?量的事例是什么?那这些都是我们慢慢讲出来的时候,一边反驳他人的看法,一边成立了自己的主张,这些都是以无数的真理与无数的道理制定下来,不是说我觉得、我认为这样是不靠谱的。
因此接下来,陈那菩萨他拥有这样的一个起心动念,想要把释迦摩尼佛成立为正量、量士夫,这样的一个过程,那当然后来就是法称菩萨注解,加以补充,能够加以扩充,所以详细的解释对他的内容。那这种的过程当中,刚才我们前面讲的量就是:新起,不欺诳的了别,(这)就是量的定义,量的事例我们上个礼拜谈过了,执青色的现量,大概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去描述和表达的。
那最主要的就是导师释迦牟尼佛,过去世就像跟我们一样的,那后来他修大悲心,大乘种性苏醒,再来就是修通达无我的智慧,那这样的悲智双运,双管齐下,所以终于达到了如来的果位。那如来佛的果位的时候才有救度众生的能力,所以叫做救怙,大概就是他的次第就是这样。之前就是已经解释过了,大概就是这样的了解。
再来就是法称解释了这样的一个量的时候,那当然是今天这个阶段就是说,我们连接下一步《释量论》的偈颂的时候,这个中间又出现了什么状况呢?今天讲的就是这个。所以这是我们前前后后一定要大家详细去看,不然的话,你直接去看偈颂,根本看不懂说了些什么。当然这是我直接翻成中文的,有的时候也许语法上面,各方面也许有一些错误的,不正确的,用法上不正确、不恰当的,如果有的话,你们就可以自己去改就可以了,意思不可以改,但是他的用词遣词上来讲,就是这个字,前后或者动词名词这些的用法上来讲,有一点不对的话就可以允许改变,这个就是我跟你们讲的,当然是我自己的中文的程度不好,所以有的时候就会容易错误的。
若言:若认知是量,在论中宣说量的性相应无意义,因为以自证现量证成了认知,也已证成与认知成、住、同质的不欺诳性故。
偈颂:【安住能作义,不欺】
只有领受自己的体性,应非圆满通达不欺诳,喻,因为烧煮等之能功用,如自己所了解般而安住,即是于业不欺诳;只由领受自己的体性不定通达(不欺诳)。
这个阶段,若言,如果说,这个是他宗说的,有人这样的怀疑的,有人说:若言,若认知是量。前面我们讲过,心识量是什么样子的,士夫量是谁,语言量是谁,讲过了嘛,讲过了之后,上次讲的就是说新起不欺诳的了别,是一个心识量的定义的时候,有些人就跑出来说,你们这样的解释应该是有点问题的,他这里讲到的就是说,如果认知是量,认知就是心法的意思,我们前面讲的就是心识量,他这里讲到就是,如果心识就是量的话,心识量存在的话,他的意思就是这个。
在论中,在论点当中,经典当中,宣说量的性相应无意义。如果认知是量的话,那我们论点跟经典当中不需要这么详细的解释,没什么意义的,毫无意义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心是量的话,每个心识都有领受自己的自证分存在的,就是这个意思。领受自己的自证分存在的话,我们论典跟经典当中不需要详细的解释,领受自己的自证分就一清二楚,就是它可以理解的。
所以呢,不需讲,在论典跟经典当中不需讲啊。任何的心识量都领受自己的自证分就可以理解自己,没什么问题啊,就是这个意思。
你看在这里在论中所说的量性相应无意义,那为什么讲应呢?应就是搞不好就变成为这样的毫无意义的,没有什么意义的,就是这个意思存在。所以呢,他下面讲因为以自证现量证成了认知,这个证成了认知,就是证成,就是他了解了,所以由它来便作为一个证据,所以以自证现量,任何的心领受自己的自证分,或者领受自己的自证现量,来可以证成的认知。
证成就是有领受自己的那个自证分来可以就是这个道理来可以,所以认知是存在的,认知是成立的,所以呢,这个就是一个根据证成的认知,就是作为一个根据。那就是这个意思。那这样的情况下,也以证成与认知成、住、同质的不欺诳性故,主要的他宗意思在这个当中。由领受自己的自证现量来成立认知,反正就是领受自己的自证分清清楚楚的了解认识自己。
所以不必在论典跟经典当中,不必讲很多,很多量的事例、量的定义,什么什么不需要讲。量就是本身,凡是量的话,领受自己的自证现量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它啊,那就是不需要再重复的讲,就是这个意思。也已证成,已经证成什么?与认知成、住、同质的不欺诳性故,这是什么意思呢?那你看任何的心识和自己成、住、同质不欺诳故,跟自己成、住、同质的是什么意思?比如说举例来讲我们的眼识。
那眼识的无常,眼识的刹那性、眼识的有为法,那眼识的刹那变化性,眼识的所作性,这些都是和眼识,成、住、同质,成、住、同质是什么?成就是成立,住就是住大家知道吧,比如说一开始眼识形成的那一刻,眼识的刹那性、眼识的所作性、有为法、无常都是同时成立的嘛!那住也是同时的,这样的情况下他们都是。
也是跟眼识的生住灭这些都是成、住同质的,而且不欺诳性故,就是领受自己的自证分还是可以理解和认知,成、住、同质,不欺诳的部分也是那个量的定义当中的不欺诳也是可以理解的。以自证现量就是理解这些的东西,那这样的话你经典跟论典当中不需要讲量的定义是什么,新起非欺诳的了别,还有它的事例是什么?一直讲,这种毫无意义的,不需要讲。原因是什么?任何的量都可以领受自己的自证识,一但存在它都能了解和认知成、住、同质的不欺狂的部分都可以理解的。那这样的话就是不需要讲啊,不必讲!以上这个就是他宗的说法,他宗的主张就是这个。
这个是上个礼拜,我们谈到的法称的释量论的那一个偈颂跟今天这个阶段讲的偈颂之间,就是间接的一个内容当中拥有这样的一个意思存在的。所以呢,这个是我们大部分人直接看偈颂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就是这个。
那再来就是自宗也好,法称就是回答的部分。他怎么回答的?他这样子回答的,他这个回答就是,偈颂我就是那个空格起来,这个是偈颂,那你们看【安住能做义,不欺】对这段啊,所以呢,这个就是法称回答以上这些看法。破除他们的看法。回答他的问题。
那回答的时候,他就解释安住能做义,不欺。他解释的时候,你看它面的回答当中就是一定要分散了,你不太理解他那个前面说的偈颂,下面就是分散这样的时候你就不容易看得到,慢慢去看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我这个翻译的时候,我尽自己力所能及去尽量把它让你们易懂的方式去这样子写的,但是有点困难,本身《释量论》的用词遣词非常困难。所以呢,就是大概就这样子吧。还是可以,大家慢慢的去看应该是可以看得懂。
那再来回答的时候,只有领受自己的体性,你看只有领受自己的体性是什么?前面我们讲的,比如说眼识也好、认知也好他们领受自己的自证分。自证现量也好,或者自证分也好,领受自己的自证分,只是领受自己的体性就是这个意思。只有领受自己的体性,应非圆满通达不欺诳,比如说认知领受自己的自证分,领受自己的只是领受自己,不一定了解所有的。所以呢,认知的作用能力不欺诳的部分不一定了解的,其实这个也有道理。
先跟你们讲一个道理。比如说,我们眼识看到色处或者是耳识听到声音,那我们就以耳识来讲一下,耳识听到悦耳的(声音的)时候,非常美好的声音的时候,当然是当下就是,正常的耳识的话他无有颠倒的了解。算是一个了解这个悦耳声音吗?他了解声音的当下,耳识自己领受自己的自证分存不存在?当然存在的。尤其是耳识正常,耳识领受自己的自证分,也是领受自己的自证现量。可以这么说的,那领受自己的自证现量了解的是谁?
他只是了解耳识的体性而已,除了这个之外他也不知道耳识了解悦意的声音的部分。领受自己的自证分就没办法理解的,那所以呢,前面讲的就是有道理啊对不对?法称菩萨那个回答:“只有领受自己的体性,应非圆满通达不欺诳”,圆满就是这个圆满就是完全的意思,这样的了解就可以了。应非就非圆满通达不欺诳,不一定全部都了解,尤其是不欺诳的部分。
那么不欺诳的部分的话,这个不欺诳是当然是我们这样子去解释的,如果你正常的眼识看到花朵的时候,那眼识不错乱不颠倒的时候,那眼识当下所看到的花朵显现出来的花朵,对于看到自己的花朵上面没有错误,没有颠倒的时候,它如所看到的那样,实际的情况也是如此的时候。那眼识对于自己的花朵上面就不欺诳,就是这样解释的,耳识听到声音的时候呢,耳识正常没有错误没有颠倒的时候,他对于自己所听到的闻到的声音是不欺诳的,就是这样子解释嘛,那所以呢,刚才前面讲的。
耳识也好,眼识也好,他们了解各自了解自己的对境的时候,各自领受自己的自证分,只是领受自己的体,各自的体性而已,除了这个之外,他们也看不到,眼识跟耳识对于自己的对境不欺诳的部分无法了解的,不一定了解的,那所以呢,这个就是啊。刚刚好,所以回答的就是非常的好嘛。前面所讲的一样,就这个意思。
接下来就是这里,喻,喻就是比喻的意思,比喻来讲,因为烧煮等之能功用,那你看我们烧,火烧还有煮,这样的话,他们有就是他们拥有的功用嘛,能功用或者是功用能,功用的能力。还有他们的能功用,它们的一个能力,它们起到的作用等等,就是这个意思,知道吧,好,如自己所了解般而安住,你看那就是偈颂的内容就是出现了嘛,安住这个安住是怎么去解释的?如自己所了解般而安住就是这个意思。
它的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举例来讲,我们看到火烧或者是煮的时候,那这些的,你如说,眼识是正常的时候,你如所看到的火烧,还有煮的时候,煮饭也好,煮菜也好,这样子煮的时候,你眼识正常的话,它如自己所了解,就是它如所看到的那样。如所看到的那样,实际的情况也是这样子存在,如所了解般而,安住的意思是什么呢?你当下所看到的那样,实际的情况也是如此存在,就是这个意思。那所以这些都是一个偈颂的一个表达的方式。所以呢,它的用词遣词非常复杂,所以呢,一般人就是安住不太会用,是这个上面嘛。所以一般人不太容易理解的。
那你看我们这样子的时候,比如说,我们看到种子,我们看到辣椒,你如所看到的这样的,如果你眼识跟耳识正常的话,你如所显现的如所看到的那样,实际的情况也是如此存在,就是这个意思。你了解如此这样的存在,那你所显现的那样,实际的情况存在的方式不一样的时候,那不可以说如自己所了解般而安住嘛,对不对?那这样的话,即是于业不欺诳,就是这个,那所以呢,任何的心识它不欺诳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任何的这个业,不要联想到说我们造恶业善业,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业就是任何的心识当下所看到的这个对境,就是当做一个业嘛,就这个意思。比如说刚才我们以上所说的,我们听到声音,那耳识正常的话,它对于声音不欺诳的;看到花朵、看到的花朵的眼识,对于花朵是不欺诳的,就是这个意思。
如自己所了解般而安住的意思是什么呢?眼识如所看到的那样,如所显现的那样,实际上也是如此存在的话呢,那表示是什么呢?表示就是眼识对于这个业的这个花的对境是不欺诳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是,即是于业不欺诳,就是这个,比如说我们任何的形式,它了解自己的对境的时候,无有颠倒,对镜的话,无有颠倒的了解对镜的话,它对于自己的对境是不欺诳,就是这样解释的,那所以呢,这样的解释比较适合的,如自己所了解般而安住,这个偈颂的安住就是说,任何的对境,我们心识如所了解它的时候,如所看到的、如所显现的那样,实际的情况也是如此安住,如此存在的意思,这样的情况下,即是于业不欺诳,的意思是说,这样子叫做一个任何的心识对于自己的对境不欺诳,就是这个意思。
那再来,只由领受自己的体性不定通达(不欺诳),你看所以呢,这个里面,那所以呢,只由领受自己的体性,所以呢,任何的形式,领受自己的自证分,自己只有领受自己的体性,就是不一定通达自己对于自己的对镜不欺诳,不一定了解了。这样子就刚刚好嘛。所以刚刚好回答。原因是什么呢?前面他宗说的,论点跟经典当中,再也不需要讲量的定义跟什么什么,原因是什么呢?量是一个心识啊。
那量是心识的话,领受自己的自证现量,领受自己与此同时,就完全透彻的了解自己的不欺诳啊,自己的各个的内容,那这样的话,我们在经典当中、论点当中,再那个加以扩充去解释是不必的,毫无意义的,就是这个意思吗?那所以呢,下面我们回答他的这个看法的时候,破除他的看法的时候,回答的非常好的,原因是什么?这里讲到的,比如说,我们以火烧、煮等等,这样的话,每一个当下,我们就用眼睛来看,耳识来听,鼻识来闻,舌识来尝,身识来碰触。
这样子,我们利用任何的心识,来享受、领受对镜的时候,当时每一个根识都有领受自己的自证识,领受自己的自证识领受自己的体性之外,它们自证分没办法理解、认识到,自己对于自己的对镜的不欺诳。这个是自证分或者自证现量没办法理解的,不一定理解的,就是这个意思嘛。那这样的话就是刚刚好,所以呢,他的回答就是一个破除他的看法,就是恰恰好的,就是这个。只有领受自己的体性,不一定通达不欺诳,就是这个。
若言:对于业不欺诳,是获得境之意思的话,那么谁也不能得(声等)因此量的性相应不趣入于闻识?
偈颂:【声亦尔,显示所欲故】
以声做为所取义而生的闻识有法,无不可为量的过失,因为新显示、或通达自己所欲之义的认知故。
(亦尔),含摄了看到闪电量等。
那接下来又是另外一个,若言,如果说对于业不欺诳,那对于业不欺诳,就是刚才我们前面讲的,这个业,就是不要把它当做一个善业、恶业啊,这是只是一个纯粹的,把它当做一个对境来看待就可以了。对于对镜不欺诳。任何的心识都有自己的对境嘛。那所以对于业不欺诳是获得境的意思的话。当然是,这个是我们前面讲的嘛,比如说任何的形式,无有颠倒的了解对境的话,这个叫做心识对于自己的对镜不欺诳。那另外一个,他宗又怀疑,他说,那这样的,对于业不欺诳,是一个获得,这个获得就是看到的,看到跟获得这两个这个地方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举例来讲,我眼睛看到青色的布,就可以说我眼识获得青色的布,就是这样用的。那鼻识闻到香味的时候,也是鼻识获得香味,就是这个意思。那获得的时候,其实有些地方,社会上、生活上用的,跟佛法上教育当中运用的意思肯定会有所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佛教的教育当中,用词遣字都是非常严格的。它的主要的意义上来去用的,它的主要的就是内容正确的角度来去用的。我们世间的善于用词遣词都是民间的一个习俗,用这样的方式来运用的,一般社会上世间人来用的时候,“获得”就是应该是我得到了什么东西,对不对?得到了什么样的功德,类似这种的,任何的心识看到对境的时候,我们不可以用获得对境,一般社会里面不能这样用的。但是实际上来讲,谁用的比较正确的、精准的?确实佛教的教育当中用的是比较正确的,确实比较正确的。你看你就是我们想像当中的获得,获得是它的真正的意思是什么?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叫做一个获得呢?这样的去追本溯源的时候才能够知道我们都是一个反正就是错乱当中就是能够过生活者,确实如此这样子。
是获得境之意思的话,那有人说什么呢?他说什么?他说,那么谁也不能得声等这个境。不欺诳,前面我们讲过嘛。前面是安住能作义不欺,这个已经前面讲过了,那后来就是声等。声等是什么?声音或者是,“等”就是包含了闪电啊,速度比较快的那些的闪电等等,就是这个意思。那他的意思怀疑说,那么谁也不能得到,不能得声等,那谁都不能得声等就是说,那你对于自己的对境不欺诳,无有颠倒的看到它,那你就是这样算是一个对于自己的业、对自己的对境不欺诳,这样的意思的话,那谁也没办法无有颠倒的了解声音、闪电等等,他的意思就是这个。那这样的话,因此,量的性相应不趣入于闻识,你看这里有道理吧。闻识是什么?听到声音的认知,比如说我们的耳识叫作一个闻识嘛,听到声音的时候产生的一个听到它的一个闻识,这个就是一个认知的意思,那谁也没办法看到声音跟闪电的话。那这样的原因,量的性相是新起不欺诳的了别,这个性相应不趣入于闻识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我们照那个偈颂的解释来翻译的,它的主要的意思说,那闻识不具备了这样的一个量的性相啊,就是这个意思。
原因是什么?那具备的话,闻识听到声音的认知的话,它就能获得声音,就能获得声音的话,它对于声音不欺诳,那这个是不对的,原因是什么呢?声音跟闪电谁也无法得到,谁也无法无有颠倒的了解它看到它的意思,那它为什么这么想呢?他说的就是声音或者是一个闪电,这些都是速度太快了,谁也无法看到他,谁也无法就是无有颠倒的了解它抓住它,就是这个意思。
好,那么这样的情况下,量的性相应不趣入于闻识,的意思是什么呢?因此之故呢,听到声音的心识,听到声音的认知,没办法具备量的性相,就是这个意思,知道吧,没有具备,不能具备啊量的性相,原因是什么呢?它具备量的性相的话,它也是不欺诳,它不欺诳,就是对于自己的业,对境不欺诳,那自己的对境是什么?自己对境就是声音嘛?那对于声音不欺诳,是不可能的,声音谁也无法清楚了解的。
这样子的话,你们比较容易理解的,所以声等,这个里面声等就是刚才我们前面讲的,那你看“声亦尔”这个也是偈颂。那这样子的话就刚才讲的,因此量的性相不应趣入于闻识,这是他宗讲的。那下面的就法称菩萨回答的,破除前面的怀疑。
再来偈颂:声亦尔,显示所欲故,就是这个。声亦尔,显示所欲故的意思是什么呢?以声作为所取义而生的闻识的有法,依你的方式来讲,大概就是这样子,比如说我们举例来讲,以声作为所取义而生的闻识的意思呢?以声作为所取义意思什么呢?所取义就是对境当中有所取境,所取境跟趋入境是一样的,那把声音当作一个所取境而产生的是谁?就是我们的耳识。听到它才能产生一个认知,所以以声作为所取义而生的闻识有法,就是这个。
再来,无不可为量的过失,它没有具备量的性相的过失,就是这个意思。没有这个过失,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新显示,新显示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显示就是,因为刚开始新起,显示就是非常清楚的,无有颠倒的显示出声音来,就可以通达声音,就是这个意思。
新显示或通达自己所欲之义,通达自己所欲之义是什么?当然是耳识的所通达的对境是声音嘛。所以通达自己所欲之义是谁?声音。所以通达自己所欲之义,声音的一个认知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简单来讲,前面说的也是不太正确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声音就是耳识清楚地可以理解它、通达它,一听到声音的时候,耳识无有颠倒的显现出声音来,无有颠倒的看到声音,所以这个代表是当下所产生的耳识就变成为无有颠倒通达对境的一个认知,所以它就叫做一个量,那这样的话闻识没有具备量性相的过失就没有了。就是这个意思。
那他宗就是这么认为的,声音时间比较短的,或者闪电也是时间比较短的,所以我们一般凡夫没办法抓住它,没办法无有颠倒的了解它、认识它。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听到声音的耳识当中没有一个量。原因是什么?它没有具备量的定义,如果具备量的定义的话,新起非欺诳的了别,新起就是刚开始生起的,不欺诳就是对于自己的对境不欺诳,对自己的对境是谁?声音。那对于自己声音不欺诳的话,那就无有颠倒的了解声音,所以他宗认为时间短就是没办法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今天我们上课的部分大概就是这样子,那讲的比较多的,刚才我们前面讲的声亦尔,前面讲的声等,这个等是概括了什么?概括了闪电,就是这样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