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怎么教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基本原理

王荣生

01

文言文的一体四面

文言文的一体四面包括:文言、文章、文化、文学。四个方面相辅相成。

文言: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文言与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

文章:指文言文的功能。有些文章有明确的实用功能,如《陈情表》《出师表》等;有些文章有“载道”功能,如《劝学》《师说》等;有些文章有“言志”功能,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等。

文学:是指文言文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文章的考究两个方面。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

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体现。文言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文言文体现传统思维,如《劝学》重比喻论证,《师说》重类比论证,都体现偏于感性的民族思维方式;文言文记载着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文言文传达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02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领

(一)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比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恒惴栗”,“恒”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常常”,文章的背景是王叔文变法失败,当年被拿下,次年被处死,而柳宗元也是一贬再贬,所以柳宗元的“惴栗”,不是一般的恐惧害怕,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害怕”,一个“恒”字点出了柳宗元当时的心境。

(二)处理文言文字词的原则。

放过。有些词句不必处理,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古今一致或学生理解不困难的,比如“孔子曰”,就不必处理。二是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一般让学生借助注释,知道即可,不必过多纠缠,比如“形貌昳丽”的“昳”。

突出。与现代汉语相比,意思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要突出讲解,并可适时补充词汇知识。

深入。集中体现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语句,这两类要深入探究。

比如,“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中的“发”和“索”就需要想象书童的动作举止神态。

再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自述“恒惴栗”,教材上仅仅解释为“常常忧惧不安”,这是不准确的。文章的背景是王叔文变法失败,当年被拿下,次年被处死,而柳宗元也是一贬再贬,所以柳宗元的“惴栗”,不是一般的恐惧害怕,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害怕”。

分离。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句,主要靠记忆,这与所学习的文言文理解感受没有什么关系,因此要与阅读教学相对分离。或放在课前,或放在课后,或布置家庭作业,强化记忆,不能与文言文阅读教学混合。

(三)重视文言文知识的应用价值。

重视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要适当引入文言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课文,比如讲《孔雀东南飞》中的“昼夜勤作息”,就要引入“偏义副词”这一知识。当然,也要防止为讲知识而讲知识的现象。

(四)适时适地使用翻译方法。

翻译本身不是目的,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必“逐句翻译”;多数情况下,对重点字词作出解析即可,不必整句整段翻译;需要翻译的地方,往往是有特殊句法的语句;对需要深入处理的语句,翻译至多只是个教学的起点,往往无需翻译(也翻译不出来),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翻译为现代散文,意义虽在,但“情致”却消失了。

(五)强调诵读,意在玩味。

诵读,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诵读包含背诵,但能背出不等于诵读。诵读也不一定要延伸到“默写出”。

03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步骤

一、对课文进行教学解读,确定文本的要紧处、关键点。

初读课文,结合助读材料,对课文教学要点整体把握。

细读课文,从文本的具体段落、语句中确定文本要紧处、解读的关键点。

区分不同类型文言现象,确定教学重点,包括难字难句,同中有异、课本已有解释的,同中有异、课本未作解释的。

二、把握学生阅读这一篇课文的学习经验状况,确定同化、顺应的策略。

把握学生的学习经验状况。包括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比如《桃花源记》距今1000多年,学生对朝代变迁、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肯定有距离感,上课前要给学生准备一定的助读材料。

确定同化、顺应的策略。包括运用图式原理、与以前接触过的其他文言现象作对照等策略。

三、确定本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既要有文化的高度,也要着眼于细部。比如《桃花源记》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可以如下。(这也是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一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于课文注释与词典,读懂全文,把握课文大意,可以用自己的话语复述课文中的故事;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常用字词,能够在具体语境中准确把握其文言含义,能区分在古今汉语中不同的含义与用法。

(2)诵读全文,在诵读过程中感受本文朴素简洁的语言风格,了解这种语言风格对于实现作者表达目的的积极功能。

(3)把握课文的主旨,明了课文所描述的社会丰足、自由与和谐的特征,能把握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美好社会理想,以及对于当时社会百姓生存艰难现实的曲折批判态度。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掌握古今异义的常用文言字词;

(2)感受本文朴素简洁的语言风格;

(3)把握主旨,明了作者所寄托的社会理想及对于当时社会的批评态度。

教学难点:

(1)感受本文朴素简洁的语言风格。

(2)明了作者所寄托的社会理想及对于当时社会的批评态度。

四、确定教学落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

例如,可以给《桃花源记》设计循序渐进的三个台阶,每一个台阶都有明确的教学“落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三个“台阶”很有启发意义,这篇教学设计简洁明了,干脆利落。)

第1课时

台阶一  落点:读“顺”

(1) 请同学大声朗读课文,注意其中“髫” “诣”等难字的读音,通假字“要”的读音;

(2)注意停顿准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等不把句子读破。

方法:朗读(齐读,自由读)

台阶二  落点:读“懂”一

(1)将全班分成数个小组,结合预习情况,将个人理解有困难的文言字词、语句上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

(2)将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提交班级,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方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生问答。

台阶三  落点:读“懂”二

教师直接提出学生未加关注的文言现象(比如“复”“闻”等多义实词,“并”“咸”等系列副词),加以探讨,学生解答,归纳整理。

方法:师生问答,投影呈现。

第2课时

台阶一  落点:读“好”一

(1)出示《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的投影,明确“诗”与“序”的关系。

(2)出示《桃花源诗》诗句,让学生找出《桃》文中的对应语句,初步体会本文叙事特点。

方法:投影展示,师生问答。

台阶二  落点:读“好”二

(1)明确事件发生的历史情境、人物状况。

(2)采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把我叙事脉络。

方法:默读,师生问答。

台阶三  落点:读“好”三

在诵读中体会本文叙事的语言简洁之美,感受陶渊明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怀。

方法:朗读,师生问答。

实现“文化渗透”的文言文教学

褚树荣

01

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要领

1.因质定教。就是根据文言的特质来确定教教学内容。

第一层面,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第二层面,文章层面,包括文学形式要素的分析和介绍。第三个是最高的层面,指对某一文化传统的渗透。这三者地位等同不可偏废,这三者要循序渐进,渐次提高。在目前情形下,关注第三层面的教学关注就是注意而已,而不是以第三层面的教学取代前两个。

2.因学定教。学情不同,学生不同,教学的内容有所区别。

3.因材定教。教学时要揣摩教材编者有什么意图。

4.因文定教。文章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篇文章的形式要素有哪些,这篇文章的内容要素有哪些。比如《湖心亭看雪》和《小石潭记》,两篇文章的特点是用简洁、白描手法描述一个事件,让这个事件呈现一个场面,这个场面是富有包孕的片刻,在这个场面里,我们能看到作者的处境。这是两篇文章的特点,是我们设计教学的重要成分。

因文定教,可以换成因体定教,体是体裁,什么样的题材就有什么样的特点,什么样的特点就制约着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比如《湖心亭看雪》和《小石潭记》都是游记小品,可以从游记的文体特征出发,确定教学内容。

5.因考定教。考什么教什么。

02

文言文教学“文化渗透”的要领

首先,从文字层面来渗透文化。

第二层面,文章或者是文学欣赏。从文章样式当中来体现文化,根据文体特征特点来开发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课本里的文言文基本可以归为10大类:史诗传记类、诸子散文类、传奇小说类、游记小品类、政论辩说类、诗词散曲类、骈文词赋类、古代戏曲类、书信公牍类、序跋赠言类。

第三个层面,从文化母体中建构文化。传统文学题有文人登高、名士悲秋,闺妇思亲、客子羁愁、亲友惜别、官宦感时,时人怀古、武士戍边、幽人归隐、雅士聚会。

第二、第三层面对于群文教学有启发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言文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