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看到一位母亲的困扰。
这位母亲的女儿正值青春期,喜欢看耽美小说。母亲还发现女儿买的《杀破狼》等耽美小说,一时惴惴不安。
母亲的担忧很能理解,同性恋毕竟不是主流,很多人都并不了解。
当然,现在不是封建社会。
但仍旧有人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是一种精神疾病。
但是性向是与生俱来的。
在西方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一个美丽的少年,于是送给他一头鹿。他们一起打鱼、打猎,后来因为一次意外少年殒命。
在他死后,那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长出了绝美的花,阿波罗将之命名为风信子,以纪念逝去的爱人。
宙斯也曾垂青过一位少年的美貌,化作飞鹰,借狂风暴雨,将其掳上天界并与之交欢。
到这肯定有人说,这是外国的故事,外国人本来就开放。而且还是传说,没有真实性可言。
那好,我们看看中国,自古代就有断袖、龙阳等记载。
“断袖”是指西汉时期,汉哀帝一次清晨欲起床,衣袖被身边熟睡的董贤压着,不忍打搅,于是挥刀断袖。“断袖之癖”正是源于此。
可见同性恋绝非现代化的新产物,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是自古就有,是天生的性向,而绝非什么心理疾病。
同性恋依旧不被世俗认可,我们国家也并没有同性法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可能也不会有。
那么不被法律承认的爱情就是不正常的吗?
现在很多人都选择同居,而非结婚,那么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一样不受法律保护。在这一点上他们并无二致。
因而同性恋爱也是非常正常的恋爱。
同性恋既非疾病,也不伤天害理,那么无数家长们为何谈之色变呢?
一些家长可能并不在乎别人是否是同性恋,他们只是怕“殃及鱼池”。
前面已经说明,性向和性别一样,都是与生俱来。
虽可后期强行改动,比如隐瞒真实性向,骗婚,亦或者做手术变性。
但是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最真实的自己是上天注定。
骗婚、生子,就这样过了一辈子的人,终究不会改变性向,他们只是隐瞒了太久,丢失了自己。
而无论怎样试图模仿、改变,内心的那个样子就是你最真实的样子,做变性手术只是为了达到内心与外在的统一。
手术是方式,而非根本,内心早已做了选择。无论做不做手术都可以做想成为的那个人。
所以,性向是天生所具有的,并不会因为看了一两本耽美小说就走上所谓的“歪路”,彻底改变性向。
至于是否真的有孩子去故意模仿,试图深入“同性恋”呢?
答案是有。
曾经有中学生看武侠小说,进行“打家劫舍”。也有女生看穿越小说,跳楼企图穿越。还有许多的例子......
其实并非创作者之过,但是一腔怒火无处可发的群众们,非常团结地聚集在一起,禁止他们出版,抵制同类著作,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纷纷丢到他们头上。
可是,究其根本,错在谁呢?
现在各种行业低龄化都越发严重,看耽美小说的亦是如此。他们年龄尚小,明辨是非能力不足,偏偏善于“学习”、模仿,还有天马行空的想象。
于是就该一网打尽,让所有创作消失吗?这是创作的悲哀,也是未来的悲哀。
真正最该反思的,不应该是父母吗?
父母也是从孩童那个年龄长成父母的,他们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
父母们在少年时期,也都追捧过金庸、琼瑶,也看着古惑仔、琼瑶剧,那是属于他们的时代。
当你因为政治原因,邓丽君不允许在大陆表演,甚至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称之为“靡靡之音”。可是邓丽君不仅成了那个时代所有男生的女神,她的歌流传至今,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
任何时期都有那个时代所独有的特色,当今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再说回耽美,里面并非没有好作品,相反很多作者描写的故事、塑造的形象,感人至深,遣词造句极为讲究,内容详实,资料准确,并不比出版文学差。
并且艺术虽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很多小说也就是当世的再现,又或者是披着现实的童话。
常言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杆子打死势必会引来逆反,和更严重的后果及连锁反应。并且很多意外也是父母疏忽大意或强硬要求所致。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自是想要对子女好。那究竟怎样是好,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参照对象。
同龄人尚且有不懂对方的时候,更不用说连着血缘、隔着辈分的父母与孩子了。
倒不如放下身段,重活一遍少年。
有时候,父母也是孩子啊。
所以,不如都当回孩子,化作同龄人。
别举着“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的旗帜,不要带上先入为主的偏见,也不要轻而易举地放弃和不耐烦。
耐心地听听他们的声音。
#更多文章,点击阅读#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2020复盘)
推荐一部港剧《叹息桥》
《又一春》:明明是左拥右抱,却一个赛一个的情深
妻妾成群 :痛苦常常酿成悲剧
【同志亦凡人】这部剧不仅仅是大尺度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奇迹男孩》:凡从神生的,就胜过世界
有那个人在的地方,便是故乡挪威神剧——北欧天花板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