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的《原则》扔掉了吗?
瑞·达利欧因《原则》风靡全球而被众人所熟知,在《原则》一书中,瑞·达利欧主要讲了作者个人的真实故事、生活原则和桥水的工作原则。
然而2020年3月18日,一则桥水基金“爆仓”的传闻在投资人圈里不胫而走,全球股市一片恐慌,A股创业板、港股收盘大跌,美股第四次熔断!网上甚至出现有人悲伤地把瑞·达利欧的《原则》扔到垃圾桶里的短视频。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一份声明:“我们很失望,因为我们应该像2008年那样赚钱,而不是赔钱……回想起来,我们应该降低仓位风险。”
桥水基金之所以出名,还是源于2008年成功预测金融危机,在多只大型基金破产的情况下,桥水基金收益高达14%,领跑全球主要对冲基金。
12年前,瑞·达利欧通过模型分析成功预测到了这场撼动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到来,采取了相应的防范和应对策略。
但是有些黑天鹅还是出人意料,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桥水目前的仓位倾向于长期投资,以便于公司利用金融/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当时判断疫情并没有超越此前公司的常规风控模型,是交易系统能够处理的已知风险。对于那些我们无法想象的潜在风险,公司也设定了对于亏损的忍受限度。”
瑞·达利欧提出的目标路径是:一个大胆的目标提出——失败——学习原则——提高——更大胆的目标提出,分析成败得失,研究经济和市场的发展规律。
由此可见,哪怕是投资界大咖,也会有失败的时候;即使是经济学家也是人,他们的决策也是有限理性的,股票投资也会有亏损的时候。
失败和亏损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掌握了应对危机的原则和应对之策,就能吃一堑长一智。
可怕的是我们对有限理性认识不足,盲目自信,盲目相信经济学家。
02.心理账户
《增值陷阱》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着100%的理性,人们都只是有限理性的。
什么是“有限理性”呢?
这个概念的主要提倡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他认为有限理性的理论是“考虑限制决策者信息处理能力的约束的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人”,我们会把各种因素全部算进来,得出一个最有利的结果。
而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则认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不可能存在,人们的各种经济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非理性”的影响。
“非理性”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有限理性、社会偏好、缺乏自控力等因素。
在2017年,塞勒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获得奖金900万瑞典克朗(约人民币735万元)。
作为一名知名的经济学家,按照常理,他肯定会以相当理性的决策来处理这笔巨款。
出乎意料的是,塞勒却说:我会尽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这些钱花光。
尽管他自己是一个炒股专家,但是他认为非理性的特征对人们的影响更深刻。
为什么你有存款30万,却宁愿贷款10万买车?
因为你把30万存款当做是买房的首付,哪怕暂时不用,也不会轻易花掉。
为什么人们在熊市可以长期持股,而在牛市却不能?
因为牛市时,实际账户的价值高于实际账户,而在熊市时,人们内心里会认为损失大于实际账户的面值。
这就叫做“心理账户”,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产分为不同的账户,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
我们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养成心理记账的习惯呢?
以下迹象如果出现,你可能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自认为不是一个乱花钱的人,却难以存住钱。
银行里有存款,信用卡却会循环产生逾期欠款。
更有可能挥霍退税,而不是乱花储蓄。
使用信用卡而非现金时,似乎花销更大。
多数养老金储蓄的投资是固定收益的或保守的。
作者在书中给我们提出了几条实用性的建议:
1. 想象一个没有那张卡片的世界
移动支付遍布大街小巷,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没有银行卡和现金的消费时代。
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完成支付行为,我们对于现金的感知似乎也日渐麻木了。
作者并不是提出移动支付,而是想象使用现金的场景,当我们从口袋里掏钱的时候,花费的金钱比信用卡或支付宝会少很多。
当然,如果信用卡欠账太多,那就剪坏它们,只留1-2张急用。
2. 见树又见林
我们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树林。
比如说买一栋房子,可以将每笔交易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分别加以考虑。
不要想着买了房之后,再开一个天窗,再整出一个房间之类的额外事项。
你买房子的金钱一次性解决住房相关的问题,避免小额的二次花费。
3. 反应要快,但行动要慢
要学会自我训练,学会等待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假设你买彩票中了大奖,第一时间做决定肯定会头脑发昏,胡乱挥霍一通。
对于意外之财,可以将之存入银行,等3个月或者更长时间之后再支配。
4. 分而治之
设想你所有的收入都是劳动所得,把收入分成N份,存入不同的账户。
如果你一年之内有5万元的存款目标,那你可以分到13个月,每月固定存入这个账户。
如果你使用花呗、白条、信用卡等,也可以将多个还款账户对应不同的银行卡,分别进行管理。
5.善用心理记账
最后一条建议的本质是支持月薪扣款计划,将薪水中零星的钱存储起来,将原本打算娱乐消费的钱划归存好,聚少成多,你的心理记账功能就会养成一个好习惯。
03.决策瘫痪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信息超载的困境。
且不说996的工作强度,买房买车的现实压力,我们每天要处理的信息都以倍速在增加。
微博、微信、头条、抖音……我们的大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洪流”的冲击。
各类APP给我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了诸多方便,也耗费了我们过多的注意力和选择困难。
特别是在花钱的时候,好像选择越多,出错的概念也会越高。
帝摩卡说:“参与者获得的信息一旦超载,他们会犯愚蠢的错误,做出错误的选择,因为负责做出明智决定的大脑区域基本上不再起作用。同时,他们的挫折感和焦虑情绪激增。在这两种效应的互相影响下,信息过多时人们所做的决定越来越没有意义。”
超载的信息让我们犯错增加,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也在进化的过程中,悄悄改变思维方式。
当需要选择的事物风险更大和信息更复杂时,选择的增多就会产生“决策瘫痪”。
书中列举出以下几种警示信号:
难以确定投资选项。
工作时,不为自己的养老金计划账户供款。
若是决定的结果不好,往往会过于自责。
经常购买提供“试用品”的商品,但不常利用这种机会退货。
投资或支出决定会拖后。
如果你有以上行为,你很有可能在受决策瘫痪的折磨,要想改变自己的现状,你需要记住6种有用的观念:
1. 选项要少
选项太多,选择越困难,即便是做出了选择,事后的满意度也很低。
哪怕是你不去做选择,这本身也是一种决定,甚至可能导致拖延和耽搁。
明智的做法,就是把选项减少到3个左右,减少决策的注意力耗费。
2. 勿忘机会成本
即使有些决定做不到尽善尽美,但是不做选择结果只会更糟糕。
人们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往往看着眼前的所得利益,而缺乏长远的目光和等待的耐心。
为了防止维持现状的心理偏爱和后悔的厌恶心理,要学会评估机会成本。
3. 开启自驾模式
每隔一段时间购买一定数额的股票、债券或共同基金,不要去理会太多市场的涨跌停。
这样下来,走势向高的时候,你购买的不会太少;价格下跌的话,你投入的不会太多。
4. 逆向思维
人都是非理性的,总是偏爱已有的物品,不忍割爱。
选择困难的时候,不妨颠倒选择的视角,改变一下我们的思维框架,好的事物则考虑其缺点,不好的事物则关注其优点,最好是以中立的态度重新审视问题。
比如说你要投资了多个产品组合,无法确定哪些产品对自己更有利,那你可以反过来问自己,如果这些产品都投资了,我想卖掉哪一个。
禀赋效应会让很多没有经验的人被割韭菜,作为投资者,如果你不是专家,那就多咨询专家的意见吧。
04.结语
薛兆丰曾说,经济学是研究“事与愿违”的规律。
厘清财务决策背后的多种心理成因,可以改变自己的消费行为方式,从而守护好现有的资源,也让已有的财富不断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