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教育之一(订阅号修正版)

什么是自然教育?

也叫森林教育。笔者查阅各种资料发现,国内并没有对自然教育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只是大致的认为应该是区别于一般学校的课堂教育和知识的强制性输入,由教师带领孩子走入大自然中,把天地作为大教室和试验场的教学方式。教育的主题和内容与在自然界中接触到的种种事物和现象密切相关,让孩子边玩边体验边寻找问题和解决的方式。自然教育在丹麦、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有比较健全完善的自然教育体系。国内的自然教育基本还处在起步阶段,创办者的背景也相对复杂,搞旅游的、稿科普的、搞户外运动的都有,真正搞教育的却并不是很多。从事自然教育的机构并不算多,根据“全国自然教育论坛”2016年的统计是180多家。

以下抄录了全国自然教育论坛的“2016自然教育行业调查报告”前言,作为一个参考:

“自然教育”的理念出现在100多年前,但从未被正式定义。早期关于自然的教育注重生态感知,了解自然,主张人们直接从体验活动中获取学习经验。后由于全球环境事件的多发,环境教育的目标逐渐为世人所重视,自然教育被逐渐结合在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一起解读。在中国,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已发展多年,自然教育近年来才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且包含了多重的含义以及各种跨领域的实践。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自然教育是利用自然体验的方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联系,以期促进人们健康成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行为。它培养的是保护行动之前、以及之中的情感,决定着环境教育中“价值观”的树立。从哲学的视角来看,“自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关键词之一。现代汉语的“自然”一词有广狭二义之分,广义的自然是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它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这些范畴是同义的;狭义的自然是指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或称自然界。它是各种物质系统的总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两大类。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古汉语中的“自然”都未曾作为一个普通名词而具有存在物集合体的意蕴,它主要是作为一个状词表示“自己而然”、“自身而然”的状态。自然教育则是指人们达到“自己而然”、“自身而然”状态的一种途径。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自然教育是一种综合了环境教育、环境解说、自然保育、社区发展、景观规划、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特殊学习型服务产品。它能够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专业人员的带领以及现场设施的配合,主动满足市场上第一线对于自然游憩、环境教育的需求,对学校、企业、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甚至城市家庭而言,是一种能全面解决客户需求、拥有生命力的绿色体验学习型产品。“自然教育”不是舶来词,它是吸收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理念,又根植于中国文化和习俗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概念。第一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归纳出了自然教育的三个目标:第一,为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孩子们重建与自然的连接,获得自然的滋养,在自然中健康、快乐成长;第二,为了自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认识自然和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培养与自然的情感,养成自然友好的生活方式,并且激励他们参与到保护自然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中去;第三,为了让公众能持续性地参与到自然生态的保护中来,持续地培训自然解说员的环境行动,鼓励公众投身环境保护行动,从“量变到质变”,带来积极的改变。

以上观点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更多的倾向于“儿童教育”和“环保”这些主题上。笔者认为,自然教育不是等同于户外教育、林地教育、农业教育、科普教育,而是更多强调让人回到一种自然淳朴的状态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受众群体应该不仅仅局限在孩子,应该还可以包括成年人。人们呼唤自然教育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现代人工业化、信息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逐渐远离了自然,人才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产品化和功利化,人性中本真的部分受到了严重的压抑或抹杀。所以,自然教育还是应该落脚到“教育”上,突出的是“人”的教育,或者说是“心”的教育。只有心灵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才能更好的与他人、与大自然相容,才会减少与外界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若教育对象仅针对孩子,则会大大减小教育效果,因为家庭教育的作用远大于社会教育。若过多强调环保,则容易流于形式,因为掌握了一些自然知识、锻炼了身体并不代表内心观念、意识的改变。真正的环保教育应该是让大家认识到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本质没有差别,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自然教育之一(订阅号修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