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水的毛巾,为什么不会湿

文 / 董小琳

今天我们要读一本讲高效学习的书。

近两年,随着新科技的突飞猛进,“终身学习”的口号也越喊越火。

很多已经离开校园的伙伴,纷纷拿起了书本,报了课程,践行着终身学习。

至少要让自己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就在不久前,我们解读的另外一本书《今日简史》中(点击链接可阅读书评),作者赫拉利也讲到了一个观点。

以往,我们在20岁前,会集中精力进行脱产学习。然后,进入职场,再用学到的知识创造价值。

今天,这种学习模式已经过时。

未来,学习将是分段进行的。你学会了一项技能,然后从事相应的工作。当这项技术和工作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时候,你就需要重新回到课堂,去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这个观点,恰恰契合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那么,这里会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就在于:

很多人虽然买了书,报了课,却很难快速掌握新观念、新技能。能做到了解就不错了,更不用说转化成实际的生产价值了。

举个例子来说。

这两年新媒体特别火。

前有各大平台,为了吸引优质内容,而出台的各种福利政策;

后有诸多凭借写文章,实现人生逆袭,月入上万,甚至几十万的牛人大咖。

仔细想想,写文章这事,的确门槛不高。从小写作文,上班写报告。是不是自己再努努力,学习一下,就能赶上这波红利呢?

你很可能会这么想,然后按照网上的书单,买了一堆的参考书回家。

那,下一步该怎么做呢?

一本本地读,像上学时一样做笔记,划重点……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与学生不同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唯独少了老师留的大小作业和各种的考试测验。

结果如何呢?很可能是:轰轰烈烈地开场,悄无声息地离场。

这就像一条“塑料”毛巾,虽然有水进入,但终究只是过客。最后仍是干干爽爽。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一条真正的毛巾。让知识进入的时候,吸收它、内化它,并且将它转化成有价值的输出。

这,才是“终身学习”的真实模样。

但是,我已经很努力地去学习了,你看笔记我都记了好几本了!

别急,今天我们就通过一本书,来好好聊一聊: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毛巾”?

这本书的书名叫《认知天性》。

书中内容凝聚了11位认知心理学家,长达10年的科学研究的精髓。在《认知天性》中,我们能第一次了解到,学习是如何促进人类认知规律的。并且在脑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为我们推导出了,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这本书的作者有3个人,分别是:

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心理系教授,亨利·勒迪格三世和马克·麦克丹尼尔;

以及著名作家,彼得·布朗。

一位善于讲故事的作家,将两位心理学家的10年研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给我们。让这本书既有干货,又读起来趣味无穷。更重要的是,在这本书中,你将掌握学习领域的终极规律。

下面,我们就以职场人为例。一起来看看,如何成为“会吸水”的终身学习者吧。

书中给出了职场人的4个学习法则,分别为:

检索学习,生成,反思和细化

我们先来看检索学习。

什么意思?

就是说,要像查找资料一样去学习新知识。

而不是以往,我们按照书中内容,按部就班地一页页、一章章地去学习。

比如,你读了一本讲解如何写作的书。开头几节,作者一直在讲新时代写作的好处和用处。对于写作的意义,你早就烂熟于胸了,否则也不会大周末地不睡懒觉,早早就爬起来看书。

因此,这几节的内容你就可以省略不读,或者快速翻阅。

那如果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内容,是不是就该认真一字一句地学习了呢?

且慢!

最好在开始学习前,先想想: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然后再对照着作者的方法,看看自己的方法哪里需要改进,哪里值得商榷。

这样,书中的内容就不再是单摆浮搁的知识,而与你的经验合二为一了。

说完了检索学习,下面我们接着讲生成。

顾名思义,生成就是输出你的成果。即使你觉得自己还没想好,知识积累还不够。没关系,写出来就好。

书中,作者讲了著名作家约翰·麦克菲的一个例子。当他感觉自己遇到了写作瓶颈,无法把脑中思路写出来的时候。他给妈妈写了一封长信。除了抱怨自己的处境之外,还讲到了这个题材的内容。后来,他删掉了抱怨的部分,将精力专注在其他部分的优化上,最终走出了瓶颈,完成了作品。

因此,当我们在学习中,有了某种创作的灵感时,不妨立刻动笔将它们记录下来。专注在已知资料与以往经验的联系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描写它们之间的关系。

没准,一部惊世骇俗的名著,会就此诞生。

关于反思,相信你已经听过很多。以往,我们的反思大都是对成果、方法、经验的反思。今天,我想说说书中的另外一个观点:重新校准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没错,这里的反思,说的其实就是测验。

之前每次讲完课,我都会写一个复盘文档。标记出讲得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等等。认为这就是反思。但是,事实证明,这些文档在下一次备课时的作用很小,甚至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想不起来拿出来参考的。

因此,正确的反思实际上是测验。通过几道简单的测试题,清晰界定出自己掌握的,和未知的内容。而且,通过这种问答方式的学习,我们会形成自动调取知识的条件反射,从而能在恰当的时机,激活意识。

比如,我可以把课程复盘改为: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应该怎样处理,效果会更好。

这和之前的“我哪里哪里处理得不好”相比,哪一个更容易让我改进呢?

最后,我们来说说细化。

我们都听过“细节决定成败”的说法。那如何才能拥有,能带来成功的细节呢?

作者给出的答案就是:刻意练习

如果你曾经尝试过刻意练习,一定有过那种枯燥、艰难,被客观的反馈打击得挫败感十足的体验。

因此,书中作者给出了“后刻意练习”的概念。

那就是:一,你需要不停地练习基本功;二,你需要在训练中有所变化。

也就是说,不要一味地死磕自己。而应该有间隔、有穿插地练习。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让练习不再显得那么枯燥。

我们还说写文章。当你觉得写不下去时,不妨换一项学习内容,比如看一本小说……这时,你的文章仍然会留在你的潜意识里,继续构思。同时,你的身体也得到了放松。

但是,这并不是说,一感觉到困难就可以去放松。

书中说:

如果你感到学习很难,不要认为是自己做错了。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多,你学到的东西才越深刻、越牢固。

因此,我们需要在坚持与换频道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就是间隔的频率。

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判断标准:刚好出现了一点遗忘

比如说,你背下了5个单词。那么,就在刚好有1个记不太清的时候,再回来复习,这个时候的效果是最好的。

到这里,我们就把4个职场人的学习法则讲完了。

怎么样,你的学习计划,是否遵从了这4个方面呢?

未来,你又准备如何去改善,来实现自己的终身学习呢?

欢迎留言。

—END—

不是在读书,就是在码字的小琳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击下方红心咯~

你可能感兴趣的:(进了水的毛巾,为什么不会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