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清醒的人生——《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一生》

探寻清醒的人生——《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一生》

无意间识得此书,在微信读书的书架上,这样的书还是不少的,因为自己想做一个有光的妈妈,希望能够在书籍中找到自己,所以在别人的推荐下读了这一本书。

最开始吸引我的,不是畅销作家的头衔,更不是哈弗商学院教授,而是这场演讲的背景:2010年克里斯坦森被诊断出罹患淋巴癌。在患病期间应哈佛大学之邀,为商学院毕业生做了一场演讲,主题为“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场演讲从最先进管理技术谈到人生意义,动情之处,学生潸然泪下。对于死亡,我始终饱含敬意,很多人的一生,可能是在临死关头,才能渐渐的清晰起来。淋巴癌是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比较难以治愈的疾病,可是克里斯坦森教授,却仍然能够平静的告诉学生“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一生”。如果说每个人的降临是偶然,那么认真的活下去,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然选择,可以活好的话,谁愿意糊里糊涂,浑浑噩噩。所以我决定认认真真阅读本书,以期能够从书中获得关于衡量人生的相关答案。

读完之后,我深深叹了口气,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激励我的人生,但是却让我有种同频的感觉,会停下来关注我的孩子,关心我的爱人,会在纸上进行自我提问,最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并没有复杂的理论学说,都只是一些管理学经济学中常会用的理论,而作者将这些理论与我们的人生进行了很好地勾连,举了实在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理论与人生的关系,操作性很强,值得一读。

我曾经也对一些成长、成功的书籍是抱有怀疑的,有时候甚至觉得太过天真。但这一本不会,而且近来越发觉得,活好这一生,真的需要一些方法指导。正如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遵循的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活着,也应当有所遵循,过简单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除了作者让我比较想要读下去之外,本书的序言部分也很发人思考“能飞是因为有羽毛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要透过现象去发掘。羽毛在飞翔中只是一部分原因,并不是代表一种必然,我们需要研究一些原理。文中说“好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归类和解释,最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做出预测。信息和数据只代表过去,根据过去的信息并不能预测未来。你一定不希望经历多次婚姻才学会怎样做一个好配偶,或者等你最小的孩子都为人父母了,你才学会怎样做个好父母。这就是为什么理论如此有价值的原因:它能解释将要发生什么,甚至在你亲身经历之前就能告诉你将要发生的情况。”可见理论对一个成长的必要性,未来是我们需要考量的,人生很多时候,经不起太多的折腾。

本书的正文分为三个部分,一共九章,三个部分分别是如何确定你事业的成功。第二部分是如何确定与亲朋好友的关系,是你幸福的源泉,第三部分是如何确定你正直一生,远离犯罪。下面就从文本的每个章节,提炼一些理论,并就理论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第一章的开篇就问到“真正激励你的是什么?”作为一个已过而立之年的半中年女性,我回答是金钱。可是赫茨伯格提出一个见解——如果工作的基础因素得到了改善,你不会立刻爱上这份工作,最多是不再讨厌它罢了。与工作不满对立的并非就是工作满意,只是没有不满,工作满意和没有不满是两回事。确实如此,面对一份工作,并不绝对是满意或者不满意,在二者之间,更多的只是一种暂时的妥协而已,可悲的是,我们绝大部分的人,是活在这种中间状态中的。所以作者给出的回答是:真正让我们非常满意并爱上工作的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赫茨伯格研究中的“动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

那么我们每个人积极最求的金钱在人生中又算什么呢?作者告诉我们:超过一定的临界点时,改善基础因素,如钱、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都只是幸福的副产品,而不是产生幸福的原因。由此可见,激励我们的动力有两个,一个是基础因素,一个是动力因素。我们始终不觉得快乐的原因是,我们只是停留在基础因素的满足上,对于动力的感受却少之又少。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有人家缠万贯,却心如死灰,有人温饱刚过,却甘之如饴,可见金钱绝对不是幸福的唯一来源,但是金钱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

如果想要自己活得更快乐,找到让自己更有幸福感的工作,问问自己:这份工作对我有意义吗?这份工作将会给我带来发展机会吗?我还能继续学习新东西吗?我有机会得到认可、获得成就吗?我将会被赋予更多责任吗?这些才是真正驱动我们的动力。一旦清楚了这点,工作中最重要的就会越来越清晰。

第二章是周密计划与偶然机会的平衡。对于有战略的人生来看,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可以自我预见的目标是周密计划,另一种是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意外变化叫偶然机会。人生很多时候,就是需要这样在周密计划与意外变化之间做好平衡。作者说:“如果我们已经找到一种事业出路,既能为你提供先决条件的基础因素,又能提供动力因素,就适合做周密战略。你的目标要清晰,并且能根据现有经历知道是否值得为之奋斗。不要担心以后需根据意外机会做出调整,而要把心思放在如何最好地实现你精心制订的目标上。”我们要做的是做好我们的周密计划,让这个计划既能满足基础因素,又能给我们带来持续动力。找到这个明确的方向以后,为之努力。而要制定好这个周密计划,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哪些假设条件需要得到验证,才能说明这个战略有效”意思是,我如果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哪些因素假设为真?这个提法非常有创意,很多时候,我们去做一件事情,总是按照我们以为的方式去调查然后得到我们希望得到的答案,最后乐观的认为,一切可行,如果我们能够实事求是,让目标与阻碍目标的假设形成比对并且得到可信的数据,那么今后我们可能要少走很多弯路。还有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要多注意提问,我越发的觉得,问题问对了,答案就出来了,只有经过思考的人,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三章主要讲的就是“你的战略与你所说的一致吗”,如果经过深思熟虑确定了自己的周密战略,那么剩下的就剩实施了,可是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和需要处理的工作实在太多,这个时候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建议:“人、财、物”的分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商业上常说的“资源配置”。因为任何一个战略——不论是企业战略还是个人生活战略——都是从数百次日常决定中产生的,它是关于如何安排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决定,是关于如何分配人、财、物的决定。所以今后,如果自己做了决定,就应该把汗水,时间,精力,以及金钱投入到相关的领域中去,如果不投入,就希望自己成为理想中的模样,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当我们总是失落于自己与理想差距太大时,反而会降低我们的自信,消磨我们的斗志,有时候在纯粹一些,目标在清晰一些,我们会慢慢地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正如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去看他的账单,账单会说明一切,如果想要成为一个理想中的自己,就看自己的“资源配置”,你在哪里努力,一般情况下,哪里就会开花。

以上是自我成长的部分,下面是关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培养出来的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会让我们有持续的幸福感。在朋友与亲人之间,亲人的关系应该更为重要,因为不论如何,亲人们彼此之间,无法解雇,但是绝不能因为不能解雇,就肆意挥霍,在亲密的关系,也需要维系。

第四章围绕时光流逝,我们正在失去的东西,进行讲述。这一章提出了好钱与坏钱的理论。好钱指的是在事业刚起步阶段,你或许还不知道公司策略是否能够成功,你必须耐心等候公司成长,同时把目光放在获利上面。如此一来,就可以用最少的资金找到一个可行的策略,不至于花了很多钱才知道走错了路。在这种情况下投入的资金就是“好钱”;如果投入资金之后,急于看到成长而非获利,则是“坏钱”。好钱与坏钱 的理论似乎颠覆了我们的认识,成长应该比赚钱更重要,可是为什么这里却刚好不同。因为在创业初期,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走的时候,赚钱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看,是检验项目的最好标准。同时他劝告大家,多留点时间给家人,因为有时候当我们忙着与世界发生联系的时候,时间在一点点的过去,这是再也回不去的时光,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情,可是你在看看世界,不论我们多么努力与之发生关系,回过头却发现,世界与我们的关系,远比我们想的要脆弱。对于亲人和朋友,就像种树,当我们想要乘凉的时候,却发现一棵树也没有,因为我们不曾去种树,趁着一切还来得及,关注我们的亲人与朋友,为自己的幸福,多培植一些力量。

第五章阐释的是“奶昔被雇来干什么”。我们一再强调关系的重要性,那如何才能创造和维系一段良好的关系,这里需要转换一下我们的思路。看看这个“奶昔”思路:我想知道在人们生活中出现什么样的任务需要完成时,才会促使他们来这家餐馆‘雇用’奶昔?”我们的存在应当有价值,而这个价值是基于对方的需要。就像一家奶昔店,如果我的出发点是如何让顾客购买奶昔,加大量,加入更多巧克力,可是有时候不见得就有更多人购买,这仍然是经营者思路,为了更好地提高销量,应该问一问“如果是我,我在什么时候需要购买奶昔?我会选择怎样的一家奶昔店去购买?”这样就是从消费者角度考虑。量大巧克力多,消费者愿意买,但并不代表会有行动,真正促使消费者购买的应该是内在需求,所以改变看待问题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好地关系。比如对于自己的爱人,可以经常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爱人在工作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在生活中,他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的朋友,在工作中需要得到怎样的关心?在教育孩子时,需要什么具体东西?东西给对了,一切才是对的。

就像我自己的工作,我是一名教师,文章中也提到了教师教育的窘境,我们苦口婆心,费心劳神的劝告学生,为他们的将来操心,可是我们的学生却无动于衷。就像我们身边的教师,明明知道阅读专业书籍,听网络课程可以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不愿去主动学习。更何况我们的学生。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知道学生到学校究竟想要获得什么?去上学不是孩子们想要完成的事。孩子们需要做的基本工作有两项,其一是要获得成功的感觉,其二是每天都会有朋友。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想想,如何让孩子获得成功的感觉?如何帮助孩子交到更好地朋友。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可能更容易被接受。

第六章是介绍孩子教育的,提出的问题是“你的孩子还是你的吗?”,其实我们做父母的必须明白,孩子只是暂时是我们的而已,早晚他会成为他自己。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要了解自己。要清楚自己的能力。你需要了解什么是能力,哪个对你的未来而言更关键,知道哪个应该自己保留,哪个不太重要。那么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在了解孩子在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问题的情况下,“资源、应用流程和行为价值取向”模型能帮助我们评估需要做什么去培养他们的某些能力。“资源”是指孩子得到的或者获取的经济和物质资源,他的时间和经历,他的知识、天分、人际关系以及过去学到的经验。资源是决定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第一个因素。“应用流程”是指孩子们的思考方式,如何提出有洞察力的问题,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各种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等。还包括孩子们利用他的资源实现了什么,做到了什么,以及为自己创造了什么新的东西。“价值取向”决定孩子们在生活中如何做决定,也就是在他的想法中以及生活中,哪些因素会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哪些是次要的,以及哪些是他根本没有兴趣的。综合而言就是“资源”是他所利用的东西,“应用流程”是他做事的方式,“价值取向”则是他做某件事的动机。

当家长们分析完我们的孩子是,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具备资源,应用流程以及价值取向的能力以后,他们就知道如何去学习,所以面对我们的孩子,不是我们准备好去教他们,而是他们准备好去学习。试问我们家长真的有为孩子做好这些准备吗?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陪伴在身边,给予他们面对,思考与解决的方法和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会让孩子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将受用一生。

第七章介绍的是“经验学校”,这里面关于能力的界定,非常令人惊喜——那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具有出众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在高风险情况下如何应对挫折或强压的经验锻炼了他们的能力。而在具体的挫折和强压下成就的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一个人可以很平庸,但是要努力让自己具备“能力特质”时刻有能力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文中还提到,要做一个“勇敢的父母”,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庆祝成功,但是你还应该在孩子们为力所不能及的目标而努力时庆祝失败。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没有办法容忍自己的孩子有失败,于是主动介入,然后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很容易取得所谓的成功——不错的分数,某项奖状等等。实际上,对于许多家长来说,以自己的介入来确保孩子们总能取得成功是一件诱人的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领导力、组织能力以及责任感。许多家长具有天然的倾向,只关注孩子们的简历:高分数、比赛获奖等。然而,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你忽略了给孩子提供为其未来打基础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当你发现这个错误后就要去弥补它——找到帮助孩子们获得成功所需要的经验,这是你能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之一。

第八章是讲述家庭文化的打造。文化是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有力工具。文化,是人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的方式,这种方式一直以来被大家所沿用并且一直行之有效,以至于人们根本不会想到要以另一种方式去做事。特定文化一经形成,人们就自动地去做要取得成功需要做的事。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特点,有一定目标,并且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持续性。为什么文化如此重要呢?因为问题出现时,要做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本身,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什么是重要的,用前面有关能力的章节的话来说,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对公司价值取向的理解,并学会如何去实践这一价值取向。其实文化构建的过程,就是形成一个人对事件的判断能力以及选择能力,将来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慢慢形成的,所以要有耐心,有恒心,有方法的去营造自己的家庭文化。

第九章是仅有一次的机会,在这里让我映象最深刻的是以100%的坚持来保持原则要比以98%的坚持来保持它更容易实现。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应当更多的聚焦于未来,而不是过去,毕竟生活是要往前看的,当确定自己的为人处世原则后,100%的坚持比98%的坚持更容易,因为永远没有下一次。想要过好安稳的一生,远离犯罪,我们需要的是100%坚持我们心中认可的原则。

最后是文章的关键性问题,一个人如何衡量自己的一生。未来“画像”、认同感以及标尺三个部分构成了一个企业的目标,其实人生目标也是如此。“未来画像”既是自己渴望成为的模样,“认同感”是对自己目标的坚定与强烈认同;“标尺”就是我在实现人生目标中,行事的准则。

目标的形成是一个摸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作者花了几年时间才最终确定人生目标,但是他认为很值得。今天才开始认真的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如果能确定下来这个目标,我相信作者所言:这一切都值得。

勾勒自己的未来画像可能会越来越清晰,但是长期的坚持下去,却会比较困难,但是这一定值得去忠诚我们的目标。因为已过而立之年的自己,虽然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但是慢慢地也有一些感触,在做事的时候会有刻意的取舍,比如读书的选择,比如交友的选择等等。冥冥中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目标越明确,那么行事的动力越充足。始终忠于自己的目标,形成目标的强大认同感,这个无比重要。

“人生目标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用来评价人生的标尺,对我来说,理解这一部分花费的时间最多。直到离开牛津大学15年后,我才逐渐弄明白。”当看到15年这个数字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很放松,人生何尝不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一切探索从未知到已知,从模糊到清晰,这应当是一个很酷的过程。因为人脑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直接看到事物和事件的全部。用时间去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应该是值得的。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学,大疑则大学,所以时刻问问自己:我把自己的资源分配到了我最看重的事情上了吗?我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吗?我有明确的目标吗?我用什么标准来评价自己的人生?希望所有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探寻清醒的人生——《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