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素书》:想要人生一帆风顺,生活中需要规避哪些雷区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是《素书》第三章求人之志章第4句

避:回避、规避;

嫌:嫌弃、嫌恶;

疑:怀疑、疑忌。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的意思是知道人家嫌弃什么,要用心去规避自身的嫌疑,就不会招惹没必要的麻烦;了解人家怀疑猜忌什么,远离它就不会伤害自己。

一个人如果做不到“避嫌远疑”,那他的人生将会不停地招受非议.排斥甚至陷害。

萧何从刘邦开始起义就一直跟着刘邦,作为一位绝对忠诚,尽心尽力的后勤部长,虽没有上阵杀敌,立下的功劳却是其他将领无法比拟的,在刘邦心中的地位说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也是极高的。

汉十一年,刘邦率领军队到邯郸平定陈豨反叛的时候,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诛杀了韩信,刘邦听到韩信被诛杀的消息,就派使臣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用五百名士卒和一名都尉做相国的卫队。

众人都来祝贺时,唯独召平前来哀吊,召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皇上风吹日晒在外地征战,而你留守在关中,并未蒙受矢石的危险,皇上反而增加你的封邑并为你配备卫队,这是因为现今淮阴侯刚在京师谋反,对你起了疑心。配备卫队保护你,并不是为了尊宠你。希望你推辞封赏不要接受,把所有家财捐给军事需用,那么皇上心里就会高兴。”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刘邦大为高兴。

汉十二年秋,英布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去讨伐,多次派使臣询问萧何在干什么。萧何为了安抚和勉励百姓,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捐作军费。这时,有个门客却对萧何说:“您离灭族不远了。您已经身居高位,而且刚进关中,就深得百姓人心,百姓都亲附您,您还继续去获取百姓的拥戴。皇上是因为害怕您的威望胜于他,才多次派人询问您在干什么。如今,您为什么不多买田地,用低价赊欠来玷污自己的名声?这样,皇上才会安心。”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刘邦这才大为高兴。

生活中不“避嫌远疑”的后果虽说不会轻易送命,但也会给自己招惹一些麻烦和祸害。

1.说话不注意避嫌就容易掉入雷区

人与人之间,就算关系再好,也要有一定的界限感。有些事没有别人的邀请,就不要随意地去问长问短加以干涉。

比如感情的事,每个人心底都或多或少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感情是最不想被别人拿来探讨的秘密。一段美好的感情和一段悲伤的感情,一样都有它复杂的演变过程,是非对错很难对别人说得清楚。

还有家庭内部的私事,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里的是非对错本来就很难分辨得清楚,家庭是讲爱的地方而不是讲对错的地方,所谓剪不断、理还乱。如若越多人参与其中去评论是非黑白,只会把污浊的水搅和得更加浑浊不堪。

对于这种敏感的话题,最好保持界限,不要过于好奇,轻易去打破,这对己对彼都是一种尊重。喜欢打探别人的隐私,是很不礼貌而且很令人嫌弃的行为。

2.避免瓜田李下的行为

曹植《君子行》开头四句诗流传久远:“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正人君子,防范以为然,不令自己被他人猜疑,从别人家的瓜田经过,即使是鞋子脱了脚跟,也不要弯下身子去提它,避免有人会疑心你摘瓜,即是“瓜田不纳履”。同样在李子树下经过时,即使是帽子碰歪了,也不要举手去正它,这也是为了不要被人误会你偷李子,所以说“李下不正冠”。

有很多时候被别人误解时,要多反省一下自己做事是否不够透明,而不是一味责怪他人多疑。真正了解了《君子行》开头的四句诗意义,你就会明白,做人做事要尽量做到公开、透明,特别是在容易引起嫌疑的事务中,应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不给人留下疑心和误会。

在婚姻里,无论男女与异性相处都要懂得避嫌,这是表示对另一半的重视与尊重;

亲戚之间,无论走得多近也不要轻易去干涉别人家的家事,除非别人主动向你寻求帮助;

朋友之间,无论关系再好,也不要随意去窥探别人的隐私,这既无礼也不自重。

“避嫌远疑”是做人的基本礼仪,也是避免祸殃自保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素书》:想要人生一帆风顺,生活中需要规避哪些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