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视障文化

一般说来,文化是指地区人们生活中的各种要素,包括衣、冠、物、食、住、行等。如果加上限定词“残疾人”,则可解释为,各地区残疾同胞们生活中的各种要素。而视障文化,又要归在残疾人文化之内,解释为各地区视障这一类残疾同胞生活中的各种要素。


排除文化的地区差异,假如把各种生活要素带给一般人的体验比喻成人在路中行,视障者所体验到的,则是一条起了迷雾的道路。两种文化,从墓地上说并无差别,都是要穿越面前的小路。因此,视障文化当理解为建立在一般文化之上的特殊形式,更细节的部分,还因考虑地区的风俗差异。所以,不能把视障文化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离开来,打上异议的标签。


就目前的理解,姑且可以将视障文化的结构拆解为自我的修养(内)和客观环境的创建(外)两个部分。


自我的修养又约略可以看做简单和复杂两个部分,先讲简单。简单的自我修养,其实可以认为是一种适应,一种因为视觉的丧失而不得不被迫融入生活的适应,比如习惯新房间。由于视觉在这件事上不能提供帮助,视障者们只能采取倾听、触摸的方式探索身处的环境,收集信息,了解哪里是墙壁,哪里有个拐弯,哪里有张桌子……继而形成记忆,后来又可以凭借感觉,确定大概走几步应该转弯,有水声的地方是厕所,厨房里会有油烟味,房钱的声音听起来开阔,房后的空气感觉清凉……


每个人都会有适应新环境的时候,只不过,对可调动所有感官的人们这个过程会显得快捷一些。而使用有线感官的人们会需要更长一点点的时间,这好像行车时遇上了不太好走的路况,另挑了别的路走。但最后总能走到一样的地方,达到一样的目的——适应新环境。且,最后都会因熟悉而显得自然。


这些简单的自我修养被总结和改造,使用更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编排之后,就形成了一些技能知识,比如定向行走、家政康复什么的。而这些课程,就是视障者们药掌握的复杂自我修养了。而在解决了自我修养的部分后,接下来就是客观环境的创建了。


刚才说了适应环境的例子,现在说学习的例子好了。在文字阅读这件事上,普通人更多依赖视听方面的途径,视障者更多依赖触听方面的途径,且触觉得到的信息记忆力比听觉得到的信息记忆力药强。追究原因,大概是因为触觉呈现图像和形状,调动的是右脑,然后才会需要左脑来理解,而听觉首先调用的是逻辑理解的左脑,有需要形成图像和形状才会调控右脑。要知道,右脑的记忆力据说是左脑的好多好多倍,如此想来,触觉的记忆力强过听觉的记忆力也并不太难理解了。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视障者在自我修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之后,赖以依存的两个手段盲文和语音设备都是客观环境创造的结果。在复杂自我修养的方面,视障者了解盲文的识别规则,学习语音设备的操作方法,但在客观环境中,必须首先有其他第三方创造可供触觉摸读的盲文,以及可以使用语音反馈的设备,这才能补全视障者阅读学习的全过程。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自我的修养和客观环境的创建是两个紧密结合,不可分割,且需要同步发展的领域。这就像有了汽车必须要修建可供行驶的道路,发明了定向行走,必须有能够使用这一技能的恰当环境一样。就当今的社会气氛,以及视障者们自己的心里趋势,一种叫做“自强不息”的理念正在逐步形成。这里面的原因,其实可以使用非常简单的理由来解释。鼓励自强不息的人不想改造客观环境,于是过度强调视障者药提高自我修养的内在部分。视障者们自己因为绝望于有能力改变客观环境的人们不作为而自嘲,出于羞耻心赌气说:我要让你们看看,你们就算不作为我也能活的很好。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这种行为无异于逼迫一群弱势者躲在家里制造飞机大炮,等飞机大炮造成了推开们一看,全世界已经宣告和平。他们扛着自己的心血走街串巷以为可以得到认同和肯定,结果淹死在路人的点指中变成示众的小丑。


恕我直言,过度的鼓励和宣传“自强不息”,无异于赤裸裸的道德绑架。作为一个文明的社会,对于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是一个种群的基本责任。这就像,一个民族特殊教育历史的发展,往往也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先进程度是一个道理。我想,这篇文章写到这里,足以。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谈视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