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离开家的时候,我在想什么

昨晚又没好好睡,天亮后醒来,很是疲倦,不愿起来,但九点的时候又需赶火车去省城的学校。

从软绵绵的床上爬起,拖着困倦的身子,有些踉跄地走到了梳妆台。近冬的自来水是冰凉的,当指尖被嘶嘶的水流触及时,意识清醒了大半。这时的房间里,光亮还是不够多的,暗元素充斥着四周,寂静融化了我模糊的视线。我不喜欢早起赶去一个离家远的地方,这应该是出于自己对熟悉环境的眷恋,而我常把它视为人惰性的表现。

突然间,脑袋处于混沌状态的我,在心中猛然提起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这个时候离家返校?”

简单看来,只是我昨晚没睡好,实在太累了,想再歇息会。可回想起来,多少年来,我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回家,离家。回家时盼望着家里的饭菜,令心情愉悦令心神振奋。离家返校时因父母亲的送别偶尔触动觉得不舍。常有的想法是觉得自己离家比别人近,回家太过简单,并叛逆地认为返校便是自由了,回家毫无意义。这里面包含着故作与众不同的骄傲,里面也有年少离家的深切痛苦而逆反。

周围没有声响,屋子里一片冷清。而父母亲早早出去忙去了,他们的辛苦不是我单用“我还赖着不睡时他们就要起来干活”一句话说得清的。我找寻着自己的衣物,收拾着,当准备将它们放进自己的背包时,发现背包沉了很多,往里一摸,硬梆梆的——甘蔗。那是父母亲事先为我准备的甘蔗。这应该是他俩在动身离开家前放我包里的。此刻间,这不经意的事儿,不禁激起我内心的一丝暖意。

昨晚,当饭吃得差不多时,我轻轻地告诉父亲,明天早上我就坐火车回学校。他先是一愣,接着询问了声:“吃了(午)饭再走吧?”我平静而坚决地回答道:“不了。”父亲不再说了。真的没再说了,没有像过去的几次我一旦提出早些走,他便急着求我似的劝阻,“反正你课不多,回去了又做不了什么,在家多呆一天,我给你多做些好吃的补补。”一般若是这样情况下,他没能劝得住我,多半是因我惦记着学校里的一些事没做,一些绝非一定要做完的事。这次不再“阻挠”我回学校了,我有些不知所措了。

晚饭过后我洗完了澡,便在房间里刷着手机。不久,卫生间响起了菜刀被挥动时发出的哗哗摩擦声。迟钝片刻后,便想起饭后他俩商量着给我削些甘蔗让我带去学校。此刻正舒适悠闲的我心中升起一股愧疚与不安,赶忙放下手机前去看看。我的步子向来轻盈,走到门口时,他们并未注意到我。只见父亲光着膀子,绷着腿,弓着腰,一手托了支甘蔗,一手举着菜刀,迅速挥动着,已被洗澡水弄湿的地面满是渣子,脏兮兮的,旁边的母亲在池子里认真地洗着削好的甘蔗。

我内心有些愧疚了。

往常他们给我装各种吃的带去学校时,我立马会劝阻说道,带了也吃不完,提过去反倒累人。这次,我再没说了。当母亲发现我时,我轻声对她问道:“你们自己怎么不吃啊?弄这么多。”母亲放下洗好的一节甘蔗,微微叹道:“牙吃不动了,你吃,本来就是留给你吃的。”我愣了,没再做声,轻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思绪在微微涌动,泛起阵阵波澜,手机不再玩了,觉也睡不着了。

当我收拾背包,注意到甘蔗已经被装好放到我包里时,霎时间,内心波涛汹涌,情绪难以抑制。此刻,窗外的天正灰蒙蒙的,周围依旧没有声响。我仍在想一个我从未想过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离开家回学校?”

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疑问。我带着情绪,带着理性,漫无边际地思考着。

从理性上看,它不仅是我对自身行为选择的困惑,也是对环境加附于我的原则束缚的质疑。到了该去学校时候就该去学校,这似乎是应有之举。从小到大的一次次离家回校,本就不是自愿的。只是环境将这个命令加附于我,我或许曾在开始时反抗过但后来习惯了,便不再思考直接执行,这像是一套程序被执行了一遍又一遍。而送别,也只是这套程序的其中一步。所谓的感情,苍白无力地躲在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希冀将它遮盖得不留缝隙。

当父亲不再挽留我多呆会时,我开始觉得奇怪了,难道这个程序出故障了?细细想来,便找出一丝理由:我不再是年少的孩子。虽近两年来,我总是以成年人自称,并用种种行动来证明自己已然成年。而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幼稚的行为。成年人是不需要费尽心思地展示自己的成年。这又让我记起,当我向母亲展示自己时,母亲总是回答道:“在我眼里你永远都是孩子。”

如今我倦了,我果真发现我不像成年人。但事实看来却又是,我已早早成年了。我是快二十的人了,父母亲悄悄把作为成年人的自主权归还给了我。我逐渐意识到,我完全可以选择不用这个时候回校。

我不想马上回学校了,父母亲也不想。

情绪波涌,思绪万千。人惶惶一生,也不过几十年,能与亲人在一起的时光更是少之又少。我已活了二十个年头,人生最灿烂的岁月过了近一半。而人受难遭罪又是为了什么?像英雄伟人一样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像宗族男子一样成家立业,传宗接代;像社会人一样为了生存而劳碌奔。可是,他们也都终究尘归尘,土归土,时光的磨盘将一切磨成了粉末,无声无息。更何况世事无常,如人意料的事少之甚少。

陪伴父母,是人世间最温情的事。人这一生,爱人孩子朋友同学等,都是不确定的。而父亲母亲从一生下来,便注定了今生情缘。他们将是伴随你大半生从无到有的人生经历的人。古有百善孝为先,古人对于人情感受有更深刻的了解。

其实,这些大家都懂,在外工作学习的人体会也更深切。只是多数时候由于种种理由,忽视罢了。忙碌的人生也只让自己偶尔想起自己的亲人。生活如此,只有尝尽辛酸苦辣后才回味得更久。明明白白,能做的,便是且行且珍惜。

这番感慨显得有点套作了,可我坚持,这并非虚妄之言。

背包里的甘蔗,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父亲的背影》。当看到为了给他买橘子,微胖的父亲爬过吃力地月台的样子,朱自清的心情无以言表。再后来,其父亲在寄来的信中讲到自己“时日无多”时,他那扎心般的痛,我是能感受出来的。朱先生离世已久,作为名家的他,写下的背影,让世人认识了他的父亲。我不出名,反倒是从未记录过自己的父亲,多有惭愧。我不出名,更是应该多写写自己的父母亲,既是为了抒发这份感情,也是借此让自己记得多回家看看。

我没有继续整理东西,只是拿起了手机,退了票……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次离开家的时候,我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