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本阅读 放翁难放 - 草稿

            西场学校          王旭辉

篇目     

《示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教学目标:

1 .以多文本联读的阅读方式,教给学生阅读同类古诗的方法。

2.在共读共议共发现的阅读感知中,体验多文本阅读知识建构之妙。

3.联系阅读经验和生活实际,学习多文本阅读的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感知多文本阅读的方法,体验多文本阅读的建构之妙。

教学难点:多文本阅读的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议题

        学习了林升的《题临安邸》,我们知道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雨飘摇的朝代。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爱国诗人陆游怀着“上马杀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负,一次又一次书写着抗金的宏愿,点燃人们希望的烛光。来,读陆游的简介。

        古人的姓名,字,同今天一样寄予着父母的厚望。号,一般都是成年后自己起的。陆游为什么自号放翁呢?读屏幕上的文字,来了解一下。

        结合刚才对陆游的介绍和自己对历史人物陆游的了解,你觉得陆游真的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吗?是的,陆游早已成了人们心目中南宋爱国诗人的一面旗帜,所以我们说放翁难放――爱国情。(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陆游的《示儿》来探讨陆游诗歌里的爱国情。

二、以《示儿》为例,品赏陆游的爱国情。

活动一:深情地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1.解释诗題――一位爱国老人的临终遗嘱。定阅读基调――饱含深情,生个人练习读。

2.师检测,指导:七言诗一般是二二三节奏,但后面的三个字可以根据诗情的需要,自己的朗读表达读出轻重、缓急、或是抑扬、停顿。师范读。

3.生学读,齐读。

活动二:动情地说,读懂字词,以诗译诗

1.解释什么叫以诗译诗及其妙处。

示例第一句:本来就知道,人死以后,一切皆空。

2.以下三句,同桌合作,借助注释,以诗译诗。

3.学生汇报,诗意连读。注意读的有情。

活动三:深切地悟,抓住诗眼,体会情感

1.诗言志,一首诗里总有一两个字明确的表明诗人写诗的情感,被称为诗眼,如果让你来寻找这首诗的诗眼,前2句你会找哪个字?

2.诗眼――悲。

悲伤――不见九州同。出示“九州同”时“清明上河图”幻灯片,金人入侵幻灯片。为国家、人民而忧伤。

悲愤――统治者,直把杭州作汴州。

读出诗人的悲伤 、悲愤,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抑制情感。

如果这样来读后两句,合适吗?是的,后两句有一种更强烈的情感,让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如果给这种潜在的精神用一个字表达出来,大家觉得是哪一个字合适呢?

再寻诗眼――忘

同学们,发现矛盾了没?诗人明明在说,人死了一切皆空,儿子说与不说又有什么区别呢?诗人为什么又殷殷嘱托,不要让儿子忘记?

说说“忘”妙在(                          )

小结:妙在先抑后扬,诗人的爱国之情呼之欲出,诗人的爱国精神绵延不绝。让我们一起带着诗人的殷切希望读三四句,语调要高昂起来。

3.小结:一首诗,是作者一生爱国情的写照!诗人先写悲,这是在抑,有杜甫的沉郁悲壮之风;后写忘,这是扬,扬出了李白的雄奇奔放,后人赞陆游的爱国诗是二者诗风的完美兼容,用浪漫的笔调抒写炽热深沉的爱国情怀。所以我们说,放翁难放――爱国情啊!

三、扶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填写学习表格。

1.用刚才学《示儿》的方法,同桌合作,读一读,译一译,找诗眼、学习赏析,品爱国。

2.检测、汇报学习成果,师指正。

3.尝试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小结,72岁,赋闲在家,未卑未敢忘忧国,真是放翁难放――爱国情。

四、自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自主阅读,完成表格。

2.一起诵读。

3.写一写: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用以诗译诗的方式描绘成一段文字。

4.展示练写,评价。

五、总结

      今天我们围绕一个议题――放翁难放爱国情,进行了多文本阅读活动,大家觉得和以前的一节课一首诗相比,不一样在哪里?

        随着课外阅读进课堂,多文本阅读将成为成为课堂常态,大家在课外阅读时也可自觉围绕一个议题组文阅读,逐步提升阅读能力。看作业,下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多文本阅读 放翁难放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