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敢言(3):酒话(下)

1994年,我结婚了。

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恰好大学同学、好朋友肖老大在深圳公干,于是相约一起过节。挤在我和太太临时租住的深圳大学单身宿舍之内,我们把肖老大带来的两瓶淡绿色、甜蜜蜜的竹叶青喝了个一干二净。从没有喝过这种酒,对这种酒的可怕后劲儿完全没有概念。

我们也许还喝了别的酒。到底喝了多少,已经不记得了。

但我还记清楚地记得送肖老大到楼下上了出租车。我们都可以走路,不需要搀扶,我们还可以交谈,言辞应该也还正常。但谁知,后来才听说,肖老大第二天醒来的时候,是几乎被洗劫一空地丢在路旁。

好在深圳的冬天不像北方那么寒冷,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好朋友遭遇如此危险,我为此自责了很久,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是需要鼓起勇气,才能写出事件的经过。

好吧,今天就让我面对这掩藏在内心深处的黑暗愧疚吧:我们没喝过竹叶青、我们不知道这酒的后劲儿、我们太年轻......

好吧,今天就算翻篇了。


自从1995年转行进入质量管理咨询和审核的领域,行业变了,喝的酒也跟着在变。

当时的客户,绝大多数是香港或台湾的工厂,以来料加工居多。管理咨询师要想获得项目,首先要得到老板的肯定,工作期间也几乎总是要和老板以及管理层吃饭。

吃饭,就免不了喝酒。

个人接触到的香港老板,普遍学历不高,但为人反而比较真诚、讲义气,如果认可你的为人,非常愿意把你当兄弟。

这些老板港式普通话的口音,加上为人四海的做派,总让我想起大学四年,没少去过的学校周围的小录像厅。昏暗的空间里,一群荷尔蒙爆棚的年轻人热血地盯着晃动、模糊、清晰度极差的打打杀杀的港产录像片,如果是粤语原版,总有一句句“丢累老母”在污浊的空间里回荡。

开始喝洋酒。

香港老板喜欢洋酒,不知是否是因为香港殖民地的传统。

Black Label,Red Label,杰克丹尼,VSOP和XO,是最常见的几种。

在东莞各个镇子的不同档次的酒楼里,存放着各种已经开了瓶,但写了名字的洋酒。都是各个附近熟客老板存的,以便随时聚餐随时畅饮。

我对洋酒完全无感。

得益于管理咨询师的角色,加上与这些老板们关系不错,完全无需刻意逢迎,喝酒随意就好。

所以,洋酒我虽然不喜欢,但喝洋酒的那段日子反而是我比较轻松、比较自在的时间。

经常和不同老板们聚在一起喝酒吃饭。他们彼此相熟,各自开着不同规模的工厂,很多还是上下游供应商的关系。场面很热闹,几杯洋酒下肚,经典港骂“丢累老母”在餐厅里此起彼伏、声声洪亮。

而我则安静地坐在酒桌一隅,装模做样地品着一点洋酒,等着比较熟悉的老板兄弟等下介绍他们现在喝酒的朋友给我认识,那通常就是我下一个客户。


2002年左右,我开始当官了。

那一年,我被提拔为我们评审中心的培训部经理;2004年,因为单位改制,我又被提拔为总经理助理,分管认证业务;再后来,成为认证公司的总经理。

在那个时候,称呼中带个“总”还是让我心里飘飘然的。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白的、红的、啤的,酒就喝乱套了。

我开始频频醉酒。

从公司年终聚餐、到外地合作机构聚会,各种场合,每喝必醉,各种酒后无德、各种丑态百出,不再赘述,但情况却越来越严重。

好在从2002年左右,经由太太的引导,我开始有了信仰,成为一名基督徒。

每次喝醉,头痛欲裂之时,我就跪下来,认罪祷告,祈求上帝原谅和救赎,并保证不再犯。真的很神奇,上帝每次都垂听。记得最清楚的是第一次祷告的时候,当时头痛得恨不能割下来,祷告后十来分钟,头就奇迹般不痛了,被同事拉着去喝早茶。

但问题是,我把自己的祷告当成放屁,下次还是照样醉到不省人事。

上帝一次次垂听我的祷告,也一次次地管教我,提醒我。

直到有一年公司年终聚餐,我又一次完全喝断片儿,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右眼乌青、肿胀,痛得厉害。我深深怀疑是有人趁着我酒醉,报复殴打了我。

靠在床头,给每个在场的同事打电话,可谁都说不清楚发生了什么,我的怀疑更甚。

打了十几个电话之后,终于一个姓黄的女同事说:徐总,我看到了,你喝多了,坐在沙发上,忽然向前摔倒,眼角磕到了面前茶几的尖角上。

我放下电话,颤颤巍巍来到镜子前面,仔细从乌青肿胀中的找到那个几乎就在右眼眶上的伤口,心中一片惊慌。

我自己也知道,在那种全然失去知觉、自由落体般向下摔倒的瞬间,只要偏差哪怕是几毫米,若是向右一点,我的右眼球就会被茶几的尖角挤爆;若是向左一点,我的右太阳穴就会受到致命的重重一击。

那一刻,手脚冰凉,我真的怕了。我知道自己与重度伤残甚至死亡,擦肩而过。

我也真知道上帝爱我了,祂在那个千钧一发的瞬间出手救了我。

那是我到今天为止,最后一次完全醉酒。

我可以说哈利路亚吗?

我必须说:哈利路亚!


移民到新西兰。

刚来的时候,喝了不少本地红酒。

新西兰的红酒还是比较不错的。在深圳的时候,经常专门去香港买Villa Marria的赤霞珠。到了这里才知道,新西兰最出名、品质最好的葡萄酒是长相思。

本地华人聚会,多是喝本地红酒。国内一两百元一支的新西兰红酒,这里的超市也就十几块、几十块纽币。就有本地朋友说:不一定是爱喝酒,只不过相比国内的差价,在这里喝到就是赚到,有不喝白不喝的感觉。哈哈。

在深圳的时候,我还买了几本品酒的书,平时自己也试着品品,找找什么果香味、炭烧味......,晃晃杯子看看挂壁,喝一口尝尝单宁,有时候也跟人聊聊白芦藜醇......

但在新西兰这个号称新世界红酒之乡的地方住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却终于慢慢、慢慢地意识到一个多少有点让自己都惊讶的发现:

我不喜欢喝红酒。

不但红酒,

其实,

我不喜欢喝任何一种酒。


今年51岁了,到了“越过山丘”的年纪。

最近回想起喝酒这件事,不禁自问:为啥自己就不喜欢喝酒了呢?是现在这个年纪不喜欢喝了,还是从一开始就没有喝酒的喜好呢?但如果从来就不喜欢喝,却又为啥喝了半辈子的酒呢?

在新西兰,客观上少了很多喝酒的机会,商业聚餐,喝酒永远随意;偶尔的朋友聚会,也是先问:喝酒吗?家里都有准备;不喝?那好,吃菜喝汤吧......

个人独饮?非常偶尔。结婚纪念日,或是大儿子在封城期间找到工作,都是心情激荡,想喝一点酒的时候。但其实也挺尴尬,750ml的一瓶红酒,开了只喝四分之一左右,剩下的,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想得起再喝,很久之后想起来,早已经没了酒味,不得不倒掉......


渐渐明白,并且确认,自己从来就不喜欢喝酒,就如父亲一样。

之所以在过去的岁月中,喝了如此多的酒,我猜,大抵有以下原因:

好奇:这是第一次尝试喝各种酒的初始动机。

放松:我骨子里是非常拘谨的人,总是紧绷着,酒壮怂人胆,喝多了之后,会换来片刻虚幻的自在。

伪装:要假装成为一个不是自己真实面貌的人,喝酒,绝对是一个快捷途径。之所以在成为公司总经理之后开始频频醉酒,这是主因。慈不带兵。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我只是个技术性人才(呵呵),并不适合管理团队,冲锋陷阵。这个职位带来的责任、压力,让我不堪重负。面对一声声“徐总,敬您一杯”的,其实是一个穿着成人宽大衣服、站在椅子上举着杯子的儿童。内心的声音可能是“拼命喝吧,很快你就感觉强大了;拼命喝吧,醉倒不省人事就不用再演戏了......”

时至今日,也开始明白对于我个人而言,所有酒醉的渴望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个终极大boss:逃避面对肉身老病死,最终每个人都会离开眼前这个世界的巨大恐惧。


结语:

父亲不会喝酒,也不擅交际,不过父亲的一生,倒也从来没有因为要伪装而不得不喝酒。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十敢言(3):酒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