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未来会怎样?

01、老虎伍兹的起跑线

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赢在起跑线上的人,是什么样儿的?

著名的高尔夫球运动员老虎·伍兹算是一个吧?他可是个传奇人物,7个月大的时候,就拿着高尔夫球推杆到处玩;十个月大,就缠着父亲教自己怎么推杆;两岁上电视表演,三岁就在青少年高尔夫比赛中获奖;四岁就打败了不少球技高超的成年人。高中时代就已经是名声大噪的高尔夫神童了,成年之后更是称霸高尔夫球坛多年。

怎么样?这样的人,算赢在起跑线上的典范了吧?

可是深入研究老虎·伍兹的成才之路你就会发现,这样的成才史,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越早的在某个领域成为专门人才,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奖励。“术业有专攻”也被推崇为成才的必胜法门。

甚至还有学者说,英国政府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走老虎·伍兹这种坚定的专业化道路。因为英国的政府,会让高官要员们在各个部门之间调动,这无异于让老虎·伍兹在高尔夫球和棒球、橄榄球、曲棍球这些运动之间来回转会,这种做法显然是很荒谬的。

由此可见,要想在现代社会成为顶尖人才,两个方法:

1. 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2. 尽早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那么问题来了,除了高尔夫球,其他的领域,也有如此相同的成功之道吗?

事实上,在老虎伍兹的成功案例中,有一个被大家严重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在像高尔夫球、围棋、桥牌这一类的领域中,你的经验越丰富,你了解的模式越多,你的成功概率就越高。

什么意思?

你看,在这些领域中会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模式,一再重复;反馈,极其精确;结果,即可可见。比如在象棋比赛中,选手的每一步都是在既定的范围内按照既定规则走,而且即刻就能看到这一步走下去之后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在这种比赛中,相同的模式会不断的重复出现。所以,想成为象棋高手,一开始要练习的,就是打谱啊,什么是打谱?就是学习过往的高手们总结出来的固定套路啊。在这种类型的领域中,研究大量重复的模式非常关键,所以,尽早开始专业化的技术训练也就至关重要。换句话说,想要成为这种领域的高手,必须要赢在起跑线上。

那么好,说到这里,问题又来了,这个世界上的事,有多少是这种重复模式的事儿呢?

答案是:并不多。

02、费德勒的起跑线

老虎伍兹的例子如果算是特例,那么,我们来看看伟大的网球运动员费德勒的故事。

跟老虎伍兹相比,费德勒显然并不算是一个专一的人,小时候,费德勒喜欢各种圆形的球,足球、篮球、网球、棒球,各种球类运动他都爱,他的父母也并没有要把他当作天才儿童来培养,对于费德勒,父母的唯一的要求就是不在考试中作弊。

就这样,费德勒一直自娱自乐,直到十二岁,才开始主要玩网球,但这个时候他也没有想着要以后做冠军,他打球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能和自己的朋友、队友玩到一起去。一直到十六岁,费德勒才开始真正的专业网球训练。

怎么样?十六岁才开始专业化训练,算不算没有赢在起跑线上。

但是结果大家都知道,他成了有史以来最成功、身价最高的网球运动员,曾经连续237周排名世界第一。最重要的是,虽然费德勒起步比别人晚,但是他的职业生涯却比一般人都长,37岁了仍然在打球。

你发现了吧,即便是没有在起跑线上就赢了大多数人,有些家伙依然能够成为顶尖的人才。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老虎伍兹和费德勒的成才之路,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根据行为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研究,人类始终面临着两种不同的学习环境:

一种,就像是高尔夫球和围棋那样的,通过学习固定模式,就能够成为专家的“友好型”学习环境。

另一种,则像是医学、管理学、人际关系学这种,竞赛规则不明确;重复模式时有时无;反馈常常滞后的“恶劣型”学习环境。

在友好型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人,很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而在恶劣型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不但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而且很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领袖,从而改变行业的规则。

这是因为,过早的专业化,会让一个人进入习惯性地“认知壁垒”,造成他们过于习惯性的用模式化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查理芒格说过:“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你看什么都是钉子。而如果你手里是一整个工具箱,那么,你就可以修理全世界。”

03、未来世界的模样

跟老虎伍兹相比,费德勒可以算是一个通才,他对各种运动都感兴趣,而不是专注在网球这一项运动上。而这种广泛的涉猎各个领域的特点,或许就是费德勒不需要在起跑线时期就赢过所有人,但最终却能成为顶尖人才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必须面对两个现实问题:

第一,我们很难在起跑线上赢过大多数人。

第二,我们面临的真实世界,是一个越来越恶劣型的学习环境,在未来,尤其如此。

随着科技时代的高速发展,真实的世界将会呈现出一种无比复杂的状态,任何一件事情,单纯地依靠高度专业化已经很难完成。有一项统计说明:这个社会对专注于单一领域的人才需求正在下降,对能够同时涉猎几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通才的需求逐渐上升。

现在我可以来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如果想要在未来的20年,让你的孩子进入金字塔尖那20%,你不需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是需要让他把一只脚踏出自己的世界外,多去尝试一些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了人类围棋大师李世石,紧接着,以阿尔法狗为代表的阿尔法人工智能家族,又横扫了围棋界几乎所有大师级人物。许多人发出了人工智能终将威胁人类的预测。

但是在我看来,这场胜利,不是人工智能的胜利,而是人类的胜利。因为,连变化套路多到比整个宇宙的粒子数还要多的围棋,人工智能都可以学的会,并且战胜了人类专家,那么,在未来,所有在“友好型”学习环境下训练出来的专家,很可能都将被人工智能替代,因为在这些领域,人工智能比人类的优秀程度高好几个数量级。

有一个比喻做的很好“专家是研究战术的,领袖是研究战略的。”我想,在未来,人工智能就是那个替我们人类研究战术的专家,而人类需要考虑的,则是战略问题。人机配合去解决一个棘手问题,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工作方式。

说回赢在起跑线上这个话题啊。

马克·扎克伯格曾有一句名言:“年轻人就是更聪明。”

但是,事实证明,人在五十岁时创立一家一鸣惊人的高科技公司的可能性,是其三十岁时的两倍,而三十岁的创业者比二十岁的更有机会。

西北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美国人口调查局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成长最为快速的新公司里,创始人创立公司时的平均年龄是四十五岁。

晚一点发展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人生的路很长,一城一池的得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一句鸡汤我觉得还挺对的:“没有哪一次转身,不需要咬着牙和自己较真。所有早早到来的鲜花与掌声,都是未来需要越过的山丘。”

就像我在之前说的,人们热衷于追捧年少成名者,热衷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因为大家都患上了“少年成才狂热症”,而忽略了那些大器晚成的人,事实上,大器晚成才是大部分人的命运归宿。

好,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样,关注我,下一期带给你更颠覆的思维模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未来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