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女孩,别太乖

前两天,我看到一个TED演讲,颇有感慨。

演讲者谈到了一个涉及操场消防滑竿的研究,很有意味。

研究者发现,如果小女孩想要玩消防滑竿,父母大多会警告她:别爬了,太危险。如果小女孩仍然想玩,大多家长会直接去帮助她。

如果想玩滑竿的人换作小男孩,父母一定会鼓励他去玩,尽管他们可能会有各种恐惧。

这项研究透露出什么讯息?

“女孩是脆弱的,并且需要更多的帮助。男孩儿能并且应该自己处理困难的任务。也就是说,女孩就应该害怕。男孩就应该是勇敢的。”

如果你有一个女儿,可能也不赞同这个结论。

可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大多父母和社会认为女孩的标签是要乖,要淑女温婉,要娇,要弱。

1、养女孩的误区

“小姑娘家居然这样淘气,真不像话!”

“你是女孩子,应该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女孩子就要文文静静的,别像个假小子!”

……

这些苦口婆心的话伴随着大多数女孩的成长之路,是不是挺耳熟?

前两年,成都有所小学专门为二年级的学生开设了男女专属课,一度上了热搜。


专属课上老师分别教女孩织毛衣,教男生装汽车。

对此,校长解释说:

“近年来我们发现,男孩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在同一条输出轨道上‘被塑造’,导致男孩缺少足够的空间来豪气勃发地成长,女孩则缺乏宁静温婉模样可依循。男孩、女孩存在一定的性别错位现象。”

这话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却经不起推敲。


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可到底应该是啥样,真的有标准吗?如果有,它一定是正确的吗?

我看,未必。

社会心理学有个刻板效应。

说的是,对于某一类的人,人们会习惯性在自己的印象中给出一个定位,并依此去评价人和事。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偏见。

例如:女孩子一定要安静温柔,要举止得体,要懂事乖巧……

如果一个女孩子顽皮淘气,大大咧咧,喜欢冒险,大人就会犯愁,甚至非常担心孩子的将来。

殊不知,这种刻板的偏见其实是给孩子的人生设限。


2、女孩太乖,未必是好事

养女孩,最刻板的一条认知就是女孩要懂事。

小S曾在某综艺节目中爆料,小S承认自己长期冷落二女儿。二女儿个性独立、生存能力强,非常会看人脸色,从小就懂得谦让姐姐、照顾妹妹。而她之所以如此懂事,就是为了讨妈妈欢心。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很多小时候太懂事的孩子,会形成讨好型人格,长大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32岁的作家蒋方舟曾在《奇葩大会》自爆成长经历:在讨好型人格之下,从来不敢与任何人起冲突,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情感,不论对错都只会恭维。直到28岁,首次开骂某位老师后,才得以走出“懂事”的漩涡,勇敢活出真实自己。

最后,她感慨: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有多少女孩被贴上乖巧标签后,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强迫自己变成一个陌生的“温婉”模样。

女孩倒是变成别人口中的“乖孩子”,却唯独丢失了最本真的自我。

“你要懂事、乖一点”这些话,就好似裹着彩色糖衣的“砒霜”,泯灭了有些女孩的本性。

还记得电影《摔跤吧爸爸》吗?

爸爸跨越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偏见,发现女儿摔跤的天份,最终把女儿培养成为冠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所以,请别用我们脑中既定的观念和偏见去定义和限制我们的孩子。这些观念,很可能造成孩子的自我定式,让他们忽略了人生各种各样的机会和可能。

3、如何养育女孩?

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女孩的生存空间正在变得愈加复杂,她们的现在和未来必将比我们更丰富,也更艰难。

如何养育女孩,才能让她们更好发展?

越来越多心理学家认为,严格地界定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少年儿童做过调查,结果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往往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都较为片面,智商情商也较低。

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以及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而且往往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喜爱。

心理学家由此认为,“双性化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双性化教育,要求教育者对孩子持有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期待,使男女两种性别的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收异性的特征,让孩子发展成为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的人。

(1)父母改变观念,接纳理解支持孩子的特性。

拳击世界冠军张伟丽从小好动。父母无暇照看她,就在家中的院子挖了一个大坑, 把她放进去自己玩。等到她能爬出来了,父母就再挖一个更深的坑,让她玩。

在坑中长大的张伟丽从小便练就了一副好腿脚,变得越发好动。父母先后把她送到美术班,舞蹈班学习,可她根本坐不住。最后,父母干脆送张伟丽去学习散打和拳击。

在拳馆里,张伟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热爱,经过不懈努力,她成为拳击世界冠军。

张伟丽说:“我觉得女性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且女性不该被定义是什么样的,不是说女性就应该温柔,就应该相夫教子。就像我一样,也可以在这种男性林立的拳台上做得很好,而且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不得不说,张伟丽父母的养育是成功的。女儿个性像男孩,他们并没有想着去矫正,而是接纳理解,因势利导,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让她成为自己。


(2)给女孩更多表达真实自我的机会

米歇尔·奥巴马总给人一种力量感。她在自传《成为》讲述了自己如何获得第一次“苏格拉底式的胜利”。

小时候,她不喜欢吃鸡蛋,就问妈妈:为什么早餐一定要吃鸡蛋?

这个场景,你是不是也有点熟悉呢?要是你的女儿质疑你,你会怎么做?

米歇尔的妈妈没有硬性规定,而是召集全家人为此展开补充蛋白质的讨论,最后女儿胜利。从此,米歇尔的早餐可以不吃鸡蛋,而是吃自己喜欢的面包花生酱。

因为妈妈的接纳允许,米歇尔在妈妈面前无需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有一次,米歇尔抱怨老师把孩子们“发配”到阴冷昏暗的房间。妈妈就想办法出面协调。终于让米歇尔以考试方式,插班到光线充足的班级。

米歇尔说:“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一生”。

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那些不太乖,敢于表达真实自己的孩子,能走出更宽的人生之路。

(3)培养一个内心强大的女孩

在这个复杂纷乱的世界,女孩面对的问题,会更严峻。

所以,在当今社会,让女孩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才能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各种问题。

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伍尔夫曾说:“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

我们在教导女孩子要温柔、内敛时,同样要告诉她们坚韧和勇敢。只有内心强大,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教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

真正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引导出来,帮助他成为自己的模样。

的确,好的教育不一定要把女孩培养出女孩样,不一定要乖,而是要能尊重孩子的个性,成全孩子,让她成为真正的自己。

与天下父母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养女孩,别太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