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与京剧,哪个是素质教育?

张佳玮张公子写的关于咖啡的文章,与本文有同样的观点。“许多所谓刚需,细想全都是类似的隐性社交等级攀比。​当然也不奇怪。毕竟绝大多数需求,都是商业社会生造出来的-某个张佳玮微博20200408”


受到素质教育的蛊惑,我也让孩子学了几节钢琴课,后来因为多个原因早早放弃了。

学钢琴之前,自然是考虑买琴或租琴。老婆问我,是买1万的电钢,还是买3万的钢琴。

教育这是头等大事,特别是素质教育,我哪里敢随便拍板。但是作为金牛座的财迷,我心里会隐隐地觉得,如果是买1万块的电钢,我对孩子的期待要比买3万块的钢琴要低得多。

老婆和我还跑到实体店里去分别看电钢和钢琴,以我俩的水平啥也看不出来,纠结在继续。

后来峰回路转,老婆的同事把家里的二手钢琴送给我们了,原价大概1.5万左右。

感谢之余,面对这免费的钢琴,不禁有很多内心戏:

首先,之前对于二手钢琴,因为无法判断好坏,自然是不敢买。这面对知根知底的同事的琴,自然也不觉得1万多的钢琴“不够档次”了。也就是说,我们选了一台完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钢琴,选了一台在实体店里看不上的钢琴。

其次,为什么素质教育要学钢琴呢?京剧不行么?二胡不行么?尤克里里不行么?南美洲的桑巴鼓不行么?所谓的“素质教育”,有多少是家长臆想出来的“对发达国家上流社会的向往”?(实际情况是发达国家上流社会早已经不学钢琴了,美国的钢琴市场都是东亚移民的孩子在撑着。)

最重要的是,面对着免费钢琴,我对娃的宽容程度与爱上升了3万个单位,“爱学不学”,“爱学成啥样学成啥样”,“我保证不因为练琴打孩子”,“主动放弃钢琴教育变得特别容易”。

不禁感慨,说是教育,说是提高孩子的素质,但是里面掺杂了多少非教育因素呢?比如财力、消费观、解决问题的方式等。

有位网友说得好“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艺术,过时了该进博物馆就进博物馆,名头这么大的东西,失传还是不大容易的,这年头连埃及文字全世界都有好些小圈子研究,只不过恢复过去的影响力,肯定是不可能了。”

本文无意与钢琴家长或艺术素质教育家长对立(选择了就尽量走得远一点吧),只是记录下我自己作为鸡不起来的家长的一点感慨。

你可能感兴趣的:(钢琴与京剧,哪个是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