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情回顾
该SCI写作项目(下称“项目”)的写作背景:自己的真菌课题实验不顺利、手头空空如也没有可用数据、内心始有躁动又无可奈何。经师指点,决定重新构思一篇英文(定性为:节选+改写),数据主要来源于课题组师兄大论文。那一天,是2018年3月13日,阳光明媚。
接触外文经历:主要来自暑假元分析的训练以及本科毕设亲自翻译的一篇外文。基础还是中学的老底子+考研英语的一些单词。
写作优势:两位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细致指导、互联网资源的发达、相对充裕的时间、相对详实的数据和相对乐观敢于挑战的写作心态。
二、立项之后
1、万事开头难
如果说写论文是研究生的必修课,个人感觉英文写作像是其中稍难一点的课,不仅体现在语言结构上,更表现在思维逻辑结构上,需要一定的训练。然而时不我待,只好边写边练。虽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充满挑战的项目),但现在看来,还是超越预期。立项之后,随即制定了写作计划:上午写作,下午实验等杂活(千方百计推进实验进程),饭后继续写作。通过翻阅Learning Journal(下文简称“LJ”),7天过去了(2018.3.21)几无推进。
原因在于,那寥寥三万字的大论文,虽然是中文,却还是陌生,毕竟不是自己的实验,做不到如数家珍。想要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写出不一样的东西,很难,因此很难写成提纲。
据3.22LJ记载:当日第17次组会明确了我的任务:X略X。由于开完会已是下午,按计划是实验时间,只好用来写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阅读文献有感:XX。于是调整当周的计划,XX。
在此之后,成效显著,取得较大推进,可见,方向和方法很重要。同时,因为不定期出差和其他临时任务,导致项目时常中断,难以持续推进。于是,于3.29第18次组会时,锁定了切入点的同时,决定提高写作优先级:XX。
重锤之下,成效显著!
3.30完成了统计表格和初步英文提纲。
4.2完成提纲整理,创建三人讨论组,提交相关材料。
4.10出差测水样结束后,实验数据汇总结果显示全不理想,郁闷之下,决定实验暂时告一段落,开始专心写论文。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就这样摸着石头下了水,算是开了个头吧!(2018.3.13—4.11)
在初步明确了图表关系和写作大纲之后,就像进行到下一阶段——按骨架填充血肉。但此时,又遇到新的麻烦:XX。 多年来的解题技巧和学习方法告诉我,要先易后难,于是……一阵埋头苦干。
但没有个期限约束是不利于项目推进和落实的,于是初步自设期限:XX。按照这个节奏,先后完成论文图表整合(在此之前已初步掌握Origin使用,并确保其状态最佳),中文替换为英文,查找补充文献,熟悉箱线图,按要求修改所有图表,P 值分析(星号的添加)等等。其中,无法避免的是数据分析,这块由于师兄师姐等都不曾深入研究,因此无人可以指导。甚至问过部分老师,都因为使用的工具的差异而无法提供直接的、具体的指导。在此花费了很多时间。具体尝试的解决路径有:
小木虫论坛。相关交流帖都被看过,只有解决具体问题的,没有教学的。可见问题都是具体的,而学习是需要摸索的,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顺藤摸瓜,不断深入。
老师、同学。虽然很遗憾他们没有直接会用的,但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他们的回答或建议使得自己一步步接近真相,或是切换了思路。其实更多的时候,是给予一种类似的解决方法或是类比,就是其他软件是怎么做的,换到这儿会是怎么做的。
网页。这个就很零散,但是有用。不过需要耐心,有时候连续几天找不到解决办法,很着急,却总会遇见解决办法。、
教程。不过这个方法不推荐,这个只在涉及到十分具体的软件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时才作用很大。介绍的成分更大,但是多看看没有坏处。在此期间,还利用自己看到的教程帮助其他同学解决了一些相关问题
教材。书到用时方恨少,说的没错。但我觉得教科书的使用就应该是这样,不是需要时刻掌握,只是要用的时候能知道怎么用,可以现学现用。看教材比较耗时,往往看懂了理论,反而到实际操作的时候仍是不会。所以,个人感觉对一些基础概念和定义可以去看教材。
南工在线及其贴吧。牛人众多,好心人不少,分享的资源挺好,可以经常关注,不耗流量,也存在大量的影视作品。
关于P 值分析(方差分析)有很多解决方案,比如:
R and R studio. 这款很强大的软件,如果及早掌握,用处很大。不过现学现用感觉有点不划算,理由是不好验证是否正确,且不熟练的情况下,容易在程序自身卡住耽误时间,反而影响自己快速得到结果。
SPSS. 这款软件可以学习一下,数据分析很多地方推荐,我也下载安装了,界面简单,操作不复杂。时间充裕可以考虑系统地学习。
Origin. 这款大家用的最多的软件,我觉得是最容易上手的,原因在于其和Excel拥有较多的相似,但计算功能更加强大。之所以我坚持使用下去,是因为我觉得所有的软件都会用一点,不如静下心来专攻一款软件,做到精通。这样就可以真正地融会贯通,成为这个小领域,身边小圈子里的“专家”。最直接的原因还是——集数据记录、处理、绘图、图注、数据分析、导出于一体,一体化较强。当软件掌握的较为熟练的时候,一些图表生成起来很方便,格式调整起来也很方便,基本上和office系列一个界面,很好理解。对于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重复方差分析,三因素方差分析等等,这些都是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的不同设置而有所差异,需要区分不同类型。而具体使用哪种方法,有许多选择,可以依据外文文献中“Materials and Methods”中所提及的方法来选择,但最主要的是适用,选择适用于自己的数据类型的工具。这个不展开说,因为本项目中主要以对比为主(因此主要采取了柱状图),所以考虑的更多的是单因素之间的影响是否显著(P<0.05?)、两单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否明显(P<0.05?)。而这些P值都是需要和误差线、图例一样标注在图表上的。
Excel. 这款诞生于1985年,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软件,其功能也不容小觑。一些最基础的数据计算用他是最方便的,而且最直观的柱状图、方差分析、数据记录我觉得用Excel记录是最简明的,也好交流。而且高版本的office套件其操作界面绚酷,在乏味的工作之余可以增加一丝乐趣。也曾试过用Excel计算方差,但是一些更深入的比较需要自编程序,不太方便。因此不适用一些复杂的计算。当然,也可能是我的储备不够,不太会用。
留到最后的难点也是需要解决的,只是被暂时搁置了而已。不至于一开始被许多困难吓住,从而更加畏难。等到大部分相对简单的工作被完成后,就不会轻言放弃,因为半途而废比停滞不前更让人难受,毕竟已经投入了很多心血。如果只把写作当作任务,那么能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能学到的则会少很多,甚至没有收获。反而如果把它当成一个亲自负责的项目,当成一种短期的“事业”来对待,即使结果不如意,也会取得一些突破,于自己而言。个人感觉,善始善终比遍地尝试却浅尝辄止意义要深重许多。当然,如果被证实确实是错误的(不适合的),那么需要果断放弃。不停止做错误的事情,就无法取得想要的成功。
当然,第二个大难点就是生长速率的计算上。这是伴随着写作大纲从始至终都存在的问题。既然假设在先,就要设法论证,所以,需要寻找模型,现学。真希望以后写作不要这么被动,至少我们提出的论点我们对论据是心里有数的,或者我们的数据是明显可以支撑的。
起初,解决之道来自于课本——考研复习教材(《水处理微生物学》胡洪营 顾夏声 第二版),在学习了教材之后,试着计算,并请老师检查。
4.27 与Z老师电话沟通50min,发现问题:XX。
5.1 Z老师于节假日中提出了关于细菌生长速率计算方面的问题,并指明解决方法。照做。继续检索文献,终于找到依据(模型),并且得到了理想的结论。
5.2 重新计算。同时发现问题:XX。
该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严重的连锁反应,即需要重新补数据。因此果断和师兄沟通,请求协助。在此的一大教训是——做好实验的原始记录,很重要。不仅要有纸质的,更要有电子的,而且格式要相对规范。
至此,生长速率的计算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新的问题仍然是层出不穷。但至此,算是度过了第一道坎——畏难情绪坎。畏难很正常,人们都向来偏向做自己会做的、做得好的事,对于不会的事会看的很重,生怕去接触,这才是制约我们前行的最主要的因素——勇气。固然能力也多多少少存在着影响,但不是永远的。对于每个人而言,难和易都不一样,但尝试了,就知道难者多难,难者未必难,易者未必易。看起来容易的事,往往没那么容易,比如生活。个人感觉,勇气不是与生俱来,需要借助事物去锻炼。
3、希望之重要
5.7:与Z老师交流:1、在交流生长速率计算后,决定重新确定输出:生长曲线散点图+K值;2、重新改进其他图表,计划周四当面汇报交流。
5.8:师兄协助找回原始数据。
5.9:与Z老师交流:明确了数据整理格式,绘制新的图表。
5.10:拟用R分析数据:1、办公室与Z老师交流R及Rstudio软件,因为软件出错,未果;2、论文迄今写作已经一个月了,计划6月前必须结束,开始实验。
5.15:图书馆开会:1、与Z老师交流了如何进行方差分析和样本检验,拟采用Origin和R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数值分析,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将分析结果统一到图表上。
5.17:数据分析:1、独自分析一天,未果,后求助老师,同时仍在思考,在网上找到蛛丝马迹,艰难推进。
5.18:数据分析,短暂面聊:1、试着标序,中午交流,继续研究。现在的问题是:Origin看着简单,但是要得到正确的数据仍需要摸索,而且似乎不能一步到位。而R我现在还不会用,现学也存在统计上的短板。另外,对于SPSS软件一无所知。在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再尝试SPSS吧。通过这个数据分析,就发现,要提升一个质的变化,是需要下大功夫的。SCI不好写。2、心态上,写作那么长时间了,确实内心很复杂。虽然,Y老师从来不催,Z老师也不催,我想大概这就是这么艰难的过程,我还需要耐住性子做好这件事。3、实验虽然暂停了,但是,其实也可以快速再上手,最迟暑假前再开始!
5.21:数据分析:1、下午开始完成剩下的数据分析,Y老师当面询问进展,欲在本周结束前(5.26)前检查初稿。我要加快进度了。
5.24:与Z老师交流文章整体情况,进行了各方面的改动,优化。
5.25:重新整理图表等。
5.26:饼图:今天务必将饼图重新生成好,结束主体的图表内容。明天开始全面整写讨论与结果部分。
5.27:重写结果与讨论:1、按照新的模板调整结果部分,对照图表完成了简单的描述;2、明天还需要一天,完成剩下的部分。预计5月底之前,可以完成初稿。
5.28-29:重写结果与讨论:1、继续修改;基本完成初稿;
6.2-3:改论文稿:1、周末期间,效率低下,间歇地艰难地改着论文稿
6.4:开始改图了,不知道到何时。
6.5:提交初稿。晚了预期5天。
6.6:与Z老师第二次大修论文:实验室交流,形成了大修意见,更改图表及段落结构,以及重新描述。
(以上的一个月,仅列举与论文有关的记载,其他事项被略去)
如果说有什么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希望。从3.13至今,三个月过去了。幸好这三个月没有被提前告知,否则会让人很难接受。即便这样,距离项目“竣工”,仍不知到何时。因此觉得希望重要。从一开始的半天半天分配时间,到后来的白天晚上分配时间,到后来的全身心投入来写作,依然历时三月之久。可见专职作家也不好当啊。但毋庸置疑的是,如果仍按照此前的节奏,没有半年写不到现在的程度。权衡之下,利弊显然。
应Z老师“要求”(2018.5.29)——全面总结写论文的所感所悟,要求思路清晰,细节详实,尤其是对今后自己实验的指导。
我想,想做到全面是很难的,因为三个月里,面对的每一个困难和内心变化都是不同的,也未必可以言表。即使诉诸文字,能被理解的又能有多少。对具体问题的再现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相似的问题被再次面对的概率小的很,即使被再次遇到,能够借本文来寻找答案的几率更是渺茫。
但,这并非说本文没有意义,相反,我觉得很有意义。或许它会在我即将忘记曾经如何解决那个问题的时候,能翻一翻就记起;再遇到类似问题难以坚持的时候,翻一翻就能得到指引。更重要的是,告诉我过去那段时间并没有被虚度,而是投身了某种“事业”。
好了,以上都不是所谓的重点。重点是对以后的实验的指导。
三、指导脚步
1、新视角看实验数据
实验是具体的,而论文写作也是具体的。到了写论文的时候,就会深入思考到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与否了。到图表上一看,各种不能对应,各种无法对照,各种缺乏实验组,各种重复不够,各种数据凌乱,各种出处参考不够细致等等。因此,能避免尽量避免吧。写论文需要什么,就是实验需要完善和细化的地方。比如表观指标和内在指标之间的关系、空白组和实验组之间的设置、重复组的必要性等。
而从写作的便捷性来说,最好在实验进行时(前后),就把方案中材料与方法录入Word,结果数据录入Excel,参考文献落实到Endnote里,实验照片分类存放在以“日期+实验名称”的文件夹里。这样后期会省时省力。甚至部分结果与讨论可以先行撰写。
2、不要怕失败和反复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经历实验的失败和反复是家常便饭,需要习惯。很少有探索阶段就一蹴而就的,必要的曲折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锻炼人的。论文写作反复修改,本身是很正常的。过于理想化的实验估计很少,规律总是在不断重复中得到明确的。我觉得我们研究生的实验的意义主要是锻炼自己的抗击打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在一次次的不理想中接近理想。不能说过去的工作与毕业论文无关就是无意义的。一个更加聪明、强大的自己,才是毕业最根本的要求。我一直有这么一个观点,比起已经工作的同学,自己不努力不学习,只会落后他们更多,实践出真知,而我们的实践主要来自实验。因此,怠慢地对待一个实验,就像怠慢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一样,虽然无人指责,却已失去研究生的本职。面对失败的实验,想出解决办法和作出新的尝试才更有意义,直到被证明此路不通。
3、最需要的是专注
沉浸在实验或是写作中,个人觉得是很舒适的状态。就像当初满校园去借超声波破碎仪一样,面对这样一个具体的目标,想方设法实现它。借助老师,借助同学,自己跑腿去问去借,那样的状态,比较单纯。每个研究生应该都经历过那样的状态,每当看到环境院的实验室灯火辉煌到凌晨,就觉得那群人很可爱,很专注,心无旁骛。或许是出于无奈,也许是无聊罢了,却还是透着难掩的认真。和很多实验中人聊过天,他们的单纯就是能早日测样成功,大家都有说不尽的困难要克服,却总是能笑着聊起天。专注让人短暂地感受不到一些痛苦,当然实验也相对更容易成功些。即使还要重头来过,也会短暂忘记已经重复的次数。
总之,希望这是一针鸡血,能唤起些什么。
后记:实际上论文被录用已经是9个月之后的事了,期间改投了三次,修改了无数次,最后接近麻木,需要怎么改就怎么改吧。至此,一篇SCI从空想到诞生的每个环节,都亲自参与一遍,往事历历在目。其实,这也是个协作的过程,如果无法选择,如果作出了选择,那么剩下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千方百计说服自己去解决问题。如果能调节的好,这个过程竟然也有点美好的让人不禁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