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朋友圈——(六)道德模范

(六)道德模范

神宗只活了三十八岁,理想中的帝国没有建成,带着深深的遗憾驾崩了。他的儿子哲宗继位,才十岁,还不能理政,祖母宣仁太皇太后监国。

宣仁是个老顽固,曾经哭着闹着高喊恢复祖宗法度,要神宗停止变法并处理王安石的就是这个老太太。

如今,老顽固上台执政,自然给守旧派人物带来福音。

宣仁执政后立即任命守旧派的领头人司马光来辅政。

大宋王朝的政治方向在司马光的主持下转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弯,神宗推行十多年的新法被尽数废除。

宣仁皇太后听从司马光的话,领着大宋王朝返身回到过去的老路上。

要说司马光也没什么坏心眼,他回头走老路也是为了这个王朝好,因为他坚持认为,旧办法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却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经过了很多代人的实践,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比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新办法要好,所以他坚持要走老路,按祖宗的成法办事。

起初,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持保留态度。他是一心希望国家好,百姓好的。王安石变法打着为国家着想,为百姓谋福的口号,这是符合司马光一贯思想的。

最初有人反对变法的时候,司马光还曾经帮着王安石说话,劝说反对者正确看待这件事。

“青苗法”颁布,司马光认为,官府执掌权柄参与经济活动,有“取不足以奉有余”之忧,是苛政,要比民间放贷的危害更大。他向王安石提出其中隐含的弊病,反对“青苗法”实施。

这时候的王安石正是勇猛前进的时刻,根本听不得任何不同意见。他认为司马光的建议是阻碍新法实施,不仅听不进司马光的话,反而强力推行“青苗法”。

司马光认为自己好心做了驴肝肺,自此与王安石分道扬镳,各走各道。

不得不说,王安石的新法并非完美无缺,司马光的担忧也并非没有道理。若王安石能静心想想,或者听取各方面意见,多方论证一番,也能发现新法的漏洞与不足,但王安石把所有的不同意见都看做是对新法的反对,总担心新法推行受阻,对不同意见高度敏感,分析判断难免流于偏执。

王安石的偏执给司马光留下了极坏的印象,认为这个人刚愎自用。因此他认为新法总体扰民,加重了平民百姓的负担,必须废除。

司马光执政后立即建议宣仁太后“广开言路”,施行“仁政”,悉罢新法。宣仁批准了他的建议,神宗经营了十多年的变法事业因此夭折。

司马光虽然反对新法,但他做官清正廉洁,心底无私,凡事循规蹈矩不敢逾越;他一辈子不事奢华,粗茶淡饭耕读传家,家里没有积蓄,田产也很少,就是妻子死了,还要卖掉家里的田地才筹足到丧葬费。他清廉的名声在宋朝官场中有口皆碑。

司马光和妻子张氏伉俪情深,美中不足的是结婚多年却没有生育。司马光不以为意,张氏心里却过意不去,就花钱买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给他做妾,希望能给司马光接续香火。

到了晚上,妻子悄悄躲开,留下美女来陪伴司马光。司马光见小美女一直待在自己房中不走,也明白妻子的意思,但他对妻子的做法不能苟同,对美女来了个不理不睬,径直进书房读书去了,把美女给晾在了一边。

第二天司马光就把妻子给买来的小妾打了回票。

司马光的老丈人见他没有后代也着急,这么好的女婿说什么也不能因为咱的闺女没有生孩子给断了人家的香火。女婿既然不要买来的,就安排自己家里的一个丫鬟去姑爷府上给司马光做妾。

张氏积极配合,把丫鬟安排到司马光的卧室,然后就躲走了。

司马光明知妻子的心思,但装作不懂,到了睡觉的时候,就对丫鬟说:“你走吧!夫人不在,你也不用在这里呆着了。”

对这样不解风情的老爷子,丫鬟脸红口拙,无言以对,只好含羞退出。

张氏终身未育,夫妻二人相敬如宾,相依为命,夫妻俩后来只好过继了司马光哥哥的儿子司马康为子。

北宋时期,官员蓄伎养妾成风。在花天酒地得过且过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司马光出淤泥而不染,从来不搞这些勾当,个人品行没得说,可谓官场中的道德模范,再加上他学养丰厚,为人谦和,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司马光一贯反对宫中的宴饮和赏赐之风。

他上《论宴饮状》奏章,请求皇帝停止宴饮,勤俭节约。

他看不惯皇帝滥赏群臣挥霍财富,上《言遗赐扎子》旗帜鲜明地反对皇帝赏赐。

这些奏章集中地反映了司马光的治国理政思路。

他治理国家的思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认准一条,那就是节流。

他告诉皇帝要勤俭节约,要待人宽厚,要有时常思无时,要用道德和祖制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说白了,司马光就是要皇帝按照儒家的标准做到克己复礼。

司马光也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官员,他深知百姓的疾苦,多年前给仁宗上奏章的时候就指出,天下最苦的是农民,他们粗衣糙食,还要服差役,缴纳各种赋税,遇到好年景,生产的粮食交了皇粮地租,剩下的能够糊口就算不错了,要是遇到灾荒年,被债务所逼流离失所,冻饿而死是常事。他建议皇帝倡导节俭,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说到底,司马光认为,作为皇帝,花钱的时候一定要再三权衡,能不花的钱就别花,可花可不花的钱就不花,非花不可的钱要本着能少花就少花的原则办事,其核心还是他主导的节流。

他认为任何开源的方式都是违反祖制,都可能加重人民的负担,所以能不扰民的,容易操作的,祖宗延续下来的,就一定是最好的。

不得不说,和王安石相比,司马光的思想中并不缺少理想主义色彩。他要求至高无上的皇帝放下架子,不要排场,节俭度日,做臣民的榜样。其理想主义色彩是显而易见的。

殊不知,至高无上的皇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皇权完全依照皇帝个人的意愿行使,几乎不受任何监督和制约。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无论行好还是作恶,完全取决于皇帝自身素养和个人喜好,以及皇帝本人的独断专行。

皇帝做的好,自然赢得一片“尧、舜、禹、汤”的阿谀之声,皇帝做的不好,谁又能把他怎么样?还得赞扬他这好那好样样都好。反正臣子对皇帝只有服从,不可反对,这是为臣之道,一般情况下没有人敢于违背。

司马光看不到,或者有意忽略掉皇权的这种弊病,开出了“节流”的治国药方,希望皇帝能自律,这样的效果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司马光之所以反对变法,也是基于他的治国理想。

他反对变法的思想部分符合大官僚地主的利益,所以被奉为守旧派的代表。如果因此就说司马光是官僚地主等既得利益者的代表,那肯定有冤枉老爷子的成分在内。

王安石变法里面有很多理想的成分。他希望宋王朝从下到上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建立各种制度,采取各种手段,使王朝富裕强大起来。

司马光治国的方略中亦不缺少理想。他渴望宋王朝在皇帝的带领下,从上到下遵循祖宗成法,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治。

他的想法就是让皇帝严格按照祖制行政,带头给各级官僚做表率,上行下效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以道德的力量来扭转王朝积贫积弱的面貌。

这样看来,循规蹈矩严肃刻板的道德模范司马光先生内心的理想主义因子并不比王安石少。

但他的理想也是不靠谱的。他自己能够按照道德要求去做事,但未必人人能做到。他以善良的美好的愿望为人处世,却低估了权力的任性和人性的复杂。

试想,不对祖制进行有甄别的更改,一力坚守,不依照实际情况对现行体制进行变革,希图依靠道德的约束力来改变国家的政治经济面貌,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司马光却认为是可以做到的,可见老爷子思想之单纯,理想主义因子在其心中是多么的泛滥。

司马光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守旧派所倚重。宣仁皇太后是守旧派,她一朝权在手,就下旨请德高望重的司马光回来做宰相主持大局。

这时候的司马光已经没有心力做什么宰相了,但他念念不忘新法的危害,一再上书宣仁皇太后,请求罢去新法,恢复祖制。

他人生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罢黜新法。

在司马光的一再要求下,宣仁太后下定决心悉数罢去新法,恢复旧制。

司马光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安安静静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

殊不知,他的这一做法开启了宋王朝的折腾模式。这却是司马光没有预料到的。

新法废除,要求恢复祖制的守旧派这边欢呼雀跃,推行变革的革新派那边则一个个灰头土脸,乱了方寸,不知如何是好。

新法肯定有其不足之处,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神宗花了十余年时间,殚精竭虑搭建起来的政治经济框架,皇太后说推翻就推翻,轻而易举就废除了。

革新派心里不服气不说,保守派阵营中也有不少持反对意见的。

毕竟,王安石变法的改革框架是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才建立起来的,不加甄别不分良莠尽数废去,起码有劳民伤财的嫌疑。

对于废除新法的做法,守旧派中也有人提出了质疑,但在大多数守旧派人士齐声喊“废”的声音中,反对的声音显得微不足道。

不管别人反对还是赞成,也不管别人敬重还是诋毁,对于司马光来说,都已经无所谓了。

他为这个王朝工作到了最后一刻,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完成了,个人的政治主张看上去也实现了。只是他已经没时间去检验自己政治主张的正确性,就匆匆谢幕了。

司马光没有想到,正是他开启的“折腾模式”,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守旧派执政的时候容不得革新派人物呆在朝堂;革新派上得台来,守旧派就得靠边站滚出去,滚的越远越好。两派之间自此势同水火。

现如今,守旧派得势了,神宗时候任命的革新派官员被尽数赶出朝廷,发配到边远山区去接受劳动改造。

革新派被排挤,朝堂里只剩下守旧派。但有着共同诉求和相同思想的他们并不能齐心协力辅佐君王,为了各自小集团的利益,守旧派开始了窝里斗。

为了争权夺利,守旧派内部分成了以程颐为首的洛党,以苏轼为首的蜀党,以刘挚为首的朔党,再加上一个被贬斥的革新派。自此,北宋朝廷山头林立,大家各说各话,互不相让,攻讦成风,朝政陷入一片混乱。

守旧派上台后,名义上奉行祖宗成法,实际上玩得是“窝里斗”,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如何经营这个王朝上来,仅仅几年时间,就把神宗时候积攒的据说可供宋王朝二十年开销的家底子给折腾精光。

宣仁皇太后执掌权柄也算兢兢业业,但她憎恶变法派,以“母易子法”的名义全盘否定新法,不遗余力打击新党,客观上制造了朝政的混乱,为以后更加残酷的党争埋下了祸患。

这些都是熟知历史的司马光不曾预料到的结果。

这里还有一件事需要提一下,司马光在鼓动太后废除新法的时候,顺便将神宗皇帝殚精竭虑耗费无数打下来的青塘地区的大片土地无条件地让给了西夏人,让西夏人捡了个天大的便宜。

收缩后的大宋防线露出了很大的破绽,宋朝的西北边防自此很不稳定,处于战略劣势和不断挨打的局面。

这里不得不说,掌握了国家大权的道德模范司马光先生显露出极其颟顸的一面。假如历史再给他几年时间,不知他还会做出怎样颟顸的事情来,好在历史没有假设。

唉,好人未必能做一辈子好事,哪怕你愿望足够美好,结果一旦是让人痛心疾首的,这个好人就不完美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徽宗的朋友圈——(六)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