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5/14)

[续上]


价值有一元论与多元论之分。甘阳老师在绍介俄裔思想家伊赛亚 • 伯林 (Isaiah Berlin) 的自由观时指出,

四十年后的今天,甘阳老师绍介及阐述伯林的自由观这番话,只要我们把其用心的焦点稍作挪移到跨文化的比较上去,对我们重新审视过去三、四百年来,人类-- 包括西方-- 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历程,不仅在民族国家与及国际关系的宏观层面上考察,即使在家庭以至个体心理行为的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进行反思,都具有启发的意义。

*  *

甘阳老师继续说,对价值一元论和文化一元论的强烈诉求乃根深蒂固地贯穿于二千年来的西方思想传统,其思想根源则在于伯林所谓的「爱奥尼亚谬误」(Ionian fallacy),即古希腊哲学的谬误。

伯林对根深蒂固地贯穿于二千年来西方思想传统对价值一元论和文化一元论 (背后还有一神论的阴影) 强烈诉求的洞见,

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西方文化长久以来一直抱持「文明冲突」的心态,压制非西方-- 包括中国在内-- 的发展,并且大肆丑化甚至灭绝非西方文化的心理动因;

另一方面,国内喜言自由主义的公知,对伯林这点洞见,选择性地避而不谈,颇具讽刺意味。

*  *

伊赛亚 • 伯林的价值多元论 (value pluralism) 认为,

伯林提出警告说,

这是理论与实践往往存在鸿沟的一例。

*  *

价值既有多元的一面,无可避免就得要面临判断与选择的问题。

我们随手拈来四个活生生的事例:

(一) 何泽慧、钱三强

(二) 吴天明

(三)  王久良

近年现实生活里的一个贴身事例:社会出现一方面埋怨环境污染,另一方面继续大事消费的现象,可以拿来用作理解伯林所言的「选择某种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放弃其它的价值」。

纪录片《塑料王国》的导演王久良 (1976 - ) 可能是当代中国最关注垃圾污染环境者之一。

《人民画报》记者董芳报道,2008年,正在创作《鬼神信仰》系列摄影作品的王久良,回到了山东老家安丘,

稍后,王久良作出了一个价值判断和选取。


《工人日报》记者李瑾说,

(四)  河南三位90后

新疆第三条出疆铁路格库铁路,全长超过1200公里,海拔超过3500米,东起青海省格尔木,西至新疆库尔勒,穿越罗布泊和阿尔金山两大无人区,冬季最低温度可达摄氏零下30度以下。

在这里生活,得要常年与雪山为伍,与风沙作伴,没水没电,半年才洗一次澡。

这里也没有一般城镇都有的文娱生活,更遑论夜场消费。

一般说来,没有多少人,更不要说年轻人,会乐意在无人区内工作和生活。

几位来自河南的90后,却选择在这里。

其中一位叫杨瑷嫣,是格库项目安全员。

据央视新闻报道说,在格库工作了两年半的杨瑷嫣,每次回家探亲几天,很快就会赶回去,无人区似乎将她牵绊在这里。

央视的报道说,说起这些,杨瑷嫣脸上泛起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自豪。

*  *

另一位90后,前往无人区格库工作的叫齐亚斌,原籍河南商丘,是格库项目部的测量员。

齐和伙伴,工作就是背着测量设备,徒步翻越阿尔金山几十公里,那里每一步,都是陷阱,没有人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可能会是沙尘暴,雨夹雪,迷路,进入无信号、无补给的困境,还有... 狼。

齐亚斌说,还有86天,他就回家了,已经两年没有回去了,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妈妈做饭。

*  *

再有就是陆欣欣,格库铁路阿尔金山隧道质检员,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

陆曾将简历投往无人区。志愿书被拒绝了一次又一次,连写四份。

在申请书上,陆欣欣是这样写着-- 我自己的意愿非常强烈,不是一时冲动,我想经历艰苦环境的磨练。

有趟,由于家事的原因,在结束阶段性工作后,陆欣欣递交了岗位调离申请书。

临走时,

以此,陆欣欣收回了调离申请,留在无人区继续干下去。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