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婕 讲师班心得

《孩子:挑战》这本书买回来,在书架上躺了很久,刻板印象中,似乎是孩子给我们带来了各种挑战,需要有各种应对方案一一拆解。经历过正面管教家长课,才知道挑战并不是我们需要去消除的对象,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希望孩子形成的品质。事实上,虽然书本给了很多案例和建议,但是重点并不在于“术”,而是关乎“道”。

书籍推荐中,有介绍本书是作者成稿于1964年的作品,但是书中所捕捉到的社会变革、民主思想对生活和育儿方式的改变信号、所传递的尊重孩子、平等思想仍然让人觉得敏锐、受启发和历久弥新。

本书行文逻辑清晰,对应着所要“安利”的养育孩子新原则逐一展开。阅读中,不时发现与正面管教的理念、工具不谋而合。对我来说,有启发或者强化了认知的部分包括:

现今,需要发展的是大规模的家长教育。这是一个人际之间不存在“支配权”的社会,没有谁对另一个人具有绝对统治权。虽然听起来这样的民主理念定义在女性或者子女平等领域题目太大,但是实际上对民主的社会环境,孩子比某些成人更加敏感,而另一方面,成人和孩子都需要学习在规则所产生的限制和责任中享受自由。家长需要形成对孩子的正面影响力,需要帮助孩子发展品质,更加需要不断学习和练习。

讲到孩子的错误目标这部分,加深了我对正面管教中“行为不当的孩子都是丧失信心的孩子”的理解。孩子所尽其所能追寻的“归属感”,现在看来都不是那么美好的:通过得到“过度关注”寻求归属感的孩子,不管他/她是用什么方式获取关注,只要成功因他/她的行为使父母的注意力转移到他/她身上并作出妥协,孩子就强化了“得到关注才有价值”的信念;通过“权力之争”追寻归属感的孩子,觉得必须有更大的权利,否则自己毫无价值;通过“报复”寻找归属感的孩子,认为自己的价值感存在于伤害他人、补偿自己;“自暴自弃”的孩子,他的归属感在于,每次用无助感夸大弱点、预设失败,并在每当家长表示放弃的时候确认自己的“失败”定位。类似分析也多少解开了我关于为什么判断错误目标的线索是“我的感受”的疑惑。但是作者也严正提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直接告诉孩子我们所分析认为的错误目标,说教无益。

虽然不属于正面管教体系,但是同正面管教理念一样,作者也始终秉持“一脉相承、一视同仁”的理念。讲到鼓励,不止是悉心指出鼓励和其他“陷阱”的细微差别,帮助家长学会鼓励的更好方法,对正在学习的家长本身,也是真正用到书内所传导的“鼓励精神”:家长是被允许犯错、在错误中成长的,鼓励家做出符合当下情景需要的行为,朝进步方向迈进。

面对生活波澜,我们毕竟无法为孩子隔绝所有伤害,不论成人还是孩子,被别人掌控的生活必然让人觉得愤怒和绝望。特别在意书里这一段:

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不应该只是一味地保护孩子,而是让自己成为“过滤器”,过滤出孩子可以面对、应付的情况,然后有意识地退后,让孩子去经历、去成长。随时准备好,在他实在无法解决时给予帮助。从孩子出生那一天起,我们就可以开始这样的行为。慢慢地,通过观察和引导,将生活以及生活中的困难、挑战和问题解决后的满足感、成就感,都交还给孩子。

相信孩子,仔细倾听,也许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合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佳婕 讲师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