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精简社交》:内向的人如何打造自己的社交圈

记得在上学时,父母曾给过我这样的建议,“在学校多交几个朋友,不然出去工作以后可就没有了。”后来我们出入职场,真的未曾交到一个知心的朋友。而因为不同的发展倾向和生活圈子,旧朋友也被时间筛得所剩无几。或者,很多人工作了数年,积攒下不少人脉。但在自己需要帮助时,这些人脉要么难以信任。要么将你期望的一场友谊援助硬生生掰成了交易。


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陷入这些社交怪圈里如同一头困兽,外表风光亲和,内心却荒凉寂寞。有的索性将自己归入内向一派,果敢地来一个社交“断舍离”。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能像梭罗一般离群索居的毕竟是少数。


莫拉格·巴雷特的《精简社交:用可视化图谱解决人际关系难题》一书,就向广大的“社交内向派”发出了邀请:在社交这件事上,我们还不到避世的地步。作为领导力开发领域的专家,莫拉格·巴雷特已与全球20多个“富时100强”及“财富500强”机构的3000多名管理者和高管展开合作,在20年辅导因人际关系失败而困顿的客户的过程中,总结了一套“社交大法”——


即,用可视化的思维有效规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自觉显现的狭隘社交模式,在剪不断理还乱的人际关系中找到社交主线,迅速帮你看清周围谁是同盟者,谁是支持者,谁是敌对者,谁是竞争者,并提供详尽的对话策略,智慧应对身处的环境,轻松解决人际关系难题。


史蒂夫·马拉波利曾说“你会一直拥有的最强大的人际关系是你与自己的关系”。对于“社交内向派”而言,在向外拓展社交圈之前,先向内打造,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第一个社交关系,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同盟者,才是《精简社交》为他们开展有效社交、高质量社交思考的关键一步。


那么,什么是同盟者?如何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同盟者?


什么是同盟者


在《精简社交》中,莫拉格·巴雷特提出了“人际生态系统”概念。在莫拉格·巴雷特看来,社交场合中的每一秒钟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有些人上一秒还在和你并肩战斗,下一秒也许就与你翻脸摊牌,甚至成为背后捅刀子的人,这种流动的人际关系如同大自然中的生态系统,变幻诡谲。


这个人际关系生态系统里,暗含了社交四种角色:同盟者,支持者,竞争者,敌对者。支持者会在背后挺你,竞争者会与你暗中叫板,敌对者是最危险的,但凡过招,他们多半会捅你两刀。如果你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到疲累,经营起来好像“吃力不讨好”,那或许就是你没能精准地识别周围人的属性,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了不对的人身上。


四种社交角色中,相对稳定且充满正向能量的是,同盟者。与传统意义上的结盟不同,《精简社交》的同盟者概念,并不基于某种利益前提。它不是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而是三国时期的“桃园结义”。同盟者是那个会一直支持你并帮助你成功的人,它不图利之往来,却给你无限向上的能量。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分享信息,会用各种方式鼓励你前进,哪怕方式也许并不温和。他们愿意与你共同面对责任,他们可能是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挚爱,闺蜜,现在你脑中浮现的,也许正是你的同盟者。


如何才能成为自己的同盟者?


同盟者们某天可能会因为某种理由离你而去,只有自己成为自己的同盟者,才是最万无一失的社交关系。对自己持有同盟者心态会改变你的思维模式,从“我不能”,到“我怎样才能”,我们的态度会发生质变,化被动为主动,无论是人际关系,或者是工作生活,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


《精简社交》中,提炼了成为自己的同盟者的三个步骤:


首先,不要尽信你所以为的一切。我们的思维定式正是为自己设限的罪魁祸首。特别是对“内向派”而言,惯性思维里头通常酝酿着超负荷的怯懦与自卑。常常在第一时间否定自己,或者甘愿成为职场中不起眼的那个,遇事总是以“我不行”、“那不是我的工作”、“我只是一个……”开头,那些你所以为的一切,将你牢牢地按在社交关系中舒服的地方,而舒服则成为禁锢社交的牢笼。


给自己多一点自信,向内在索要多一点的能量。在承认自己无能之前,先穷尽一切发挥自己的所能,逃离惯性思维的绑架,先向自己抛出社交橄榄枝,是一件绝对酷的事情。


其次,改变你的情节设定。纪德说,很少人真正热爱生活,害怕变化就是证明。对“社交内向派”尤其如此。他们在踏出社交的每一步之前,总是会坐一趟“废话过山车”,用一连串自我贬低的废话来浇灭自己的社交热情。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在“废话过山车”之后,意料中地“翻车”了,如同一只蜗牛一般,将伸出的触须颤颤巍巍地缩回壳中。


事实上已经有很多我们熟知的人通过改变自我的情节设定,开辟了灿烂的前途。曾任央视多个栏目制片人的罗振宇,将自己的定位从传统媒体转向互联网,以互联网思维开启了知识付费的新视野,成为风靡至今的《逻辑思维》主讲人。张泉灵则在新时代的大潮中,推翻自己知名主持人的身份,转而成为一名眼光独到的投资者。他们在事业领域改变自我的情节设定,不标签化自己,也不为自己设限,在新的领域风生水起。


社交上的改变自我情节设定,同罗振宇、张泉灵们在事业风向标上转变的道理如出一辙。从某种程度上看,改变自我的情节设定,其实就是打开自己更多的与世界连接的方式。《奇葩大会》有一期来了一个默剧演员,他最初的社交状态完全就是一个“内向派”,在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默剧,让他产生了新的社交思路,那就是,“也许我可以通过默剧把自己引入社交的大环境中”,事实上,他最后通过默剧撕掉了“内向”的标签,获得了很友好的人际关系体验。


再次,学习识别不同的声音。《精简社交》指出,做自己的同盟者最后一步,是学习识别不同的声音。定期征询反馈,学会大胆地拒绝别人,走自己的路,小步伐实现大目标。以循序渐进的姿态一点一点地让自己成为同盟者。


定期征询反馈,可以及时地认清自己在社交过程中的不足与优势。学会大胆地拒绝别人,无须负疚,就像三毛所说“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根本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他任何一个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之中的。”专注地走自己的路,战略上要像个大人,行动上要像个学步的孩童,一小步一小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诚如罗振宇所说,当今时代,谁懂得社交,谁就掌握了先机。而对“社交内向派”而言,谁先成为自己的同盟者,谁就掌握了开启广泛社交的钥匙。当你真正成为自己的同盟者时,当你认识到做自己很好时,你会发现,你更容易成为别人的同盟者,更容易带着同情心,尊重而非评判去与共事者并肩工作。而这,正是高质量社交的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精简社交》:内向的人如何打造自己的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