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孔子告白:你不知道我没关系,我知道你够了!

文 | 肆玥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人之不己知”这几个字在《论语》中频繁地出现了好几次。

究其原因,是孔子,还有当时的知识分子,包括我们今天的人,都很重视“人之不己知”这件事,说白了就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这件事。

这里的“”就是担心的意思。

整章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焦虑,你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说起来好像挺容易的,但是仔细想想,长这么大,谁还没个委屈的时候呢?那些觉得自己委屈的时刻,往往都是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而依旧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委屈就油然而生了。

这一章其实和之前第一章讲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呼应了起来。《学而篇》的16章里,开头结尾都提到了让大家不要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其实这是一个至今都让我们很头疼的事情,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相当于解决了80%的人生烦恼。

​另外,我们还要了解一个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国各自为大,早期周代维系社会稳定的礼乐制度瓦解崩溃,当时的社会思潮既动荡又混乱。

当时,​孔子代表的“”这个阶层,地位和作用也还不是很稳定。就连孔子自己也是奔走于各国之间,到头儿也没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孔子个人的抱负就没有得到施展,他的才华也没有得到赏识。

但是与此同时,孔子却还在反复告诫学生不要在乎这些别人怎么看自己,听起来其实道更像是他自己在给自己打气。

立志做“君子”,就要做好准备:当你不被人知,不被人解,不受重用,甚至付出无回报的时候,不要担忧。

虽然这种倡导,在当时还看不出来什么,但是在历史上,“士”这个阶层通过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后期的含义渐渐有了变化,它越来越与“文”、“德”这种性质相联系。

因为这个圈子的人,他们学习经典、礼仪、历史知识,研究各种社会现实问题,成为职业的教师或谋士,进入精英阶层。有的时候做先知,有的时候做智囊,有的时候直接从政,参与国家的管理,也有的时候只能写写文章发发议论。 

就像范仲淹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君子,就是有时居庙堂之高,有时处江湖之远。

我们再看中国历史,曾经反反复复发生战乱、饥荒、动荡,但总有一些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严守道德底线。

这些靠的不是外部约束,而是孔子反复强调的这种自我肯定和自我修炼。君子要经得起“人不知而不愠”,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再回到身边来看,在我们能能掌控的范围里,是不是了解别人,那是你的原因,而别人是不是了解你,就只是一个结果。

我们既然无法掌控结果,那么担心结果其实也是徒劳无功的,而那个可以被掌控的过程,才值得被担心。

就比如那句老话,“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说的就是说凡夫俗子总担心自己要承担的责任,而菩萨担心的是你种了什么因。因为你种下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

比如,有人一年到头就知道担心自己赚多少钱,但是对自己到底付出多少那是不闻不问。这就显然是个​无用的担心了。

​再者,对当时的孔子来说,如果身边有什么贤能的人,自己却不知道,那就好比自己失职了一样,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其实也在推动了我们今天的“用人之道”。

总的来说,这一章是孔子的一句,“你不知道我没关系,我知道你就够了!

这句话不是孔子对恋人的告白,而是孔子作为君子人格的代言人,对这个世界的告白。


END

作者介绍

肆玥,一只闲不住的懒虫,写生活所感;一个放肆的丫头,行读书所思;一个越来越没能耐的超现实派理想主义者;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重度焦虑症患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孔子告白:你不知道我没关系,我知道你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