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生活纪实之9:惠远寺与惠远古城

知道八美镇的协德乡有个叫惠远寺的地方时,我心里有种特别的感觉,非常想尽快见到真实的惠远寺。“惠远”这两个字非常耳熟特别亲切,因为我曾经生活工作的伊犁有个叫惠远古城的地方,尽管此惠远非彼惠远,但它们的名气都很大,都是受到皇帝钦赐的地方。

上篇惠远寺

惠远寺,藏名为"嘎达向巴林",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因西藏局势不稳而请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避难于此,特拨白银,征地500余亩,修建庙宇、宫殿楼房,寺门正中高悬清世宗钦赐"惠远寺"巨大镏金匾额。由于天时地利十一世达赖克珠嘉措便降生于 此地,从此惠远寺在藏区影响至深。

惠远寺地理位置很特别,一进协德乡的地界、穿过那片洼地尽头远远就能看到色彩明丽、金光夺目的寺院,再往里走、一条笔直的路通向惠远寺,走近后发现,寺院的大门正好与路面端正的对着。这条路就是网上爆红的观景大道,四季的景致在这个地方都会留下迷人的光彩。惠远寺三面环山,寺院建在抱水之地,位于坝子中上部,视野开阔、交通便利、避风向阳,小气候出奇的好。寺内街巷规整、房屋建筑排列规整,朝向呼应中轴线。


景观大道


第一道门望出去,正好是那条景观大道

我们援建队今年春天在这儿有意栽种一片的油菜花田,不知道那个环节出了故障,生长出来的多是燕麦,很是奇怪。最近与当地一个部门的同志聊天,才知道他们播种的油菜也是燕麦多于油菜。

“战士”

远远地眺望惠远寺,大门两侧的白塔,如卫士,气势威严地守防着这座千年古寺。踏入大门,有个屏风样的墙立在院落与寺院的前面。这种屏风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书本上称之为照壁,资料上显示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设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因而有祸起萧墙之说。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这样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出现在藏区,仅这一点充分说明当时修建惠远寺时,建筑的设计者吸纳了许多汉民族的文化特点,应该有不少汉人参与其中。往寺院里深入,越发觉得这个四正方圆、中規中距的惠远寺与藏区其他寺院的不同。


照壁



“卫士”


卫士
卫士

进入寺院后的第二道门,两边立着的四个石碑据说是古文物级的,有点历史了,查资料知道这上面记录着关于惠远寺的历史。斑驳破损的碑体记录着它们的沧桑,更见证了惠远寺的历史渊源。

觅掘找回了将移作猪厩地板的石碑。现立于殿宇两侧。石碑共有五座。计: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御制惠远寺碑》蒙、汉文石刻各一座,《果亲王渝惠远寺奉碑》一座,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四川候补道史致康《泰宁惠远寺碑记》一座,参差排列,记述了该寺的修建历史。



惠远寺的建筑与藏区其他的寺院真的太不一样了,以我浅薄的知识,一眼就看出这里的中规中矩,包含了藏传佛教寺院及汉传佛教寺院的形式,大殿座西北向东南,系三楼一底土木结构汉藏结合建筑。正殿大门两侧九龙九狮的门坊浮雕精致而富丽堂皇,寺门正中高悬清世宗钦赐"惠远寺"巨大镏金匾额。这个九龙九狮的门坊是同伴提醒后我才看到的,因为它们被层层叠叠的经幡盖住了,之前查阅资料知道这个:"九龙"--代表中央王朝;“九狮"--代表政教合一的西藏地方政府,如此崇高的尊号,让惠远寺名扬全藏区乃至国内外。走近,更加觉得这个寺的与众不同,从大门进到寺内后就不让拍照了,我只是满足了眼欲,不过从网络上找到的文字描述,你可以感受想象一下,惠远寺内部的景致。

寺院大门正前面的五级石阶下大约50米的位置,有块地面被人们踩得没有了草,光凸凸的,被同伴提醒才有心留意这一点,仔细观察,有些像莲花。真的是很神奇,据坊间传说,当时修建寺院时,位置是风水先生门特选,而这个莲花状的地面是后天才发觉的。查阅资料关于莲花的说法还有另一个版本: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海,今天的莲花坝子是由亚拉雪山山神把一片莲花掷入海中化成的。坝子四周的山称为莲花山,莲花山山形浑圆,大多有柔和的皱折,远处森林牧场,远远望去犹如盛开的莲花。


惠远寺

惠远寺经3次重建,新建庙宇为宫殿式金瓦顶楼,配以金幢宝瓶,法轮异兽,彩绘历代帝王及战将,各种唐卡画,活佛神像于檐檩之上;浮雕九龙九狮门枋,肥梁胖柱,铺陈富丽;庭院宽敞,布局严谨;楼堂庭廊,和谐得体。殿宇建筑豪华,具地方特色,为康巴建筑艺术精品。该寺现收藏有各种贵重文物多件,寺庙每年为种种祭祀活动念经245天,大的法会有正月的"默朗钦布",六月的"亚却"和十一月的"安却"。每逢法会,各地的信徒都前来朝拜、颂经,热闹非凡。

这段来自网络的信息,详细的描述了惠远寺大殿内的美仑美奂和盛名远扬,真正进到里面,你会被感染的。

后殿

下面的这一组图片是院落里中规中矩的平房,分列院落两侧。典型的藏式元素却包含浓浓的汉文化风格。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两排房子,我脑海里想到的是电影《大浪淘沙》的镜头:黄埔军校学员们的宿舍,因此莫名的生出一种敬畏之情。


我喜欢藏区寺院建筑任性的色彩搭配和大胆的浓郁色调,这样的高级灰调我只在道孚看到过,包括扎坝民居都是这样大面积的灰白棕。

美丽
美妙


离开惠远寺,从远处再次眺望这片风水宝地,赞叹之余,不禁感慨:这是一片有待进一步深度开发挖掘的旅游圣地。

注:参考《四川康区藏传佛教惠远寺的汉地建筑风格探析》

下篇惠远古城

在遥远的西北边陲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霍城县有个惠远古城。一座新疆的历史名城,它曾是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历经岁月变迁,风雨飘摇,如今走进惠远古城、走进将军府、依然会被那种厚重的历史氛围而倾倒。

惠远古城(惠远城)位于新疆伊犁霍城县,历史上伊犁是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清代乾隆为了加强在伊犁地区的治理,在此设伊犁将军,建惠远城,并陆续在其周围建起八座卫星城,统称为"伊犁九城"。伊犁九城被当在一名很成功的地产商拿来命名他旗下的一个大型酒店,想来也是对 伊犁历史有一定的认识。九城保存较好的就只有被称为"伊犁九城"之首的惠远城了。查询资料,知道这里的“惠远”一样是皇帝钦赐的,并且是乾隆帝。2006年夏天,我与家人再次造访那儿,登上惠远古城中心矗立的宏伟高大的钟鼓楼,远眺,城内外风光尽收眼底。城内保留完好的还有位于城中偏西的将军府旧址,那儿更是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留恋。

看过电影《甲午战争》的朋友一知道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这个将军府就是他居住生活过两年零一个月的地方。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他令人追忆的种种事迹。林则徐因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而闻名于世界,但也因此遭到投降派的诬蔑和陷害,被革官流放到伊犁的霍城。林则徐曾在这里领导百姓开通水利,受到了伊犁将军和各族人民的尊敬,许多前来惠远古城观光的旅游者,正是想了解林公当年在此的生活状态。


2006年夏天拍摄的钟鼓楼

"惠远"之名乃乾隆帝亲赐之名,是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之意。惠远老城繁华一时,当时城内建筑整齐,纵横四条大街直通四个城门:东门景仁、西门说泽、南门宣闿、北门来安。城中心建有高大巍峨的钟鼓楼,以镇四方。城内城外有不少军事设施,有官兵操练武艺校场。城内外寺庙林立,清真寺、喇嘛庙是少数民族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内大街小巷商铺林立,百货云屯,市肆极为繁华,有"小北京"之称。惠远城南的望江楼,位于伊犁河畔,红栏碧瓦,常有官府贵人或名人墨客登楼品茶赋诗,饱览伊犁河景色。

将军府的主要建筑为四合院式,土木结构的飞檐式"人"字梁平房,房檐朴素淡雅,无画梁雕刻。门口是两尊石狮俯卧雄视,南方石狮细腻的形态与新疆雕刻粗犷的技巧融汇其中,与惠远寺融合汉藏文件元素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院内古树参天,4棵古树是历史活的见证。站在前庭朝前望去似有差使策马驰来,飞报战况。漫步在佑大将军府内,透过这儿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隐隐约约可以感受到这儿曾经的沧桑历史。


2006年拍摄的将军府

  伊犁州党委于1992年在伊宁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福州路修建了林则徐纪念馆,以纪念林则徐这位先贤的功绩,弘扬他的精神。纪念馆占地面积为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在展厅内陈列展出的照片、实物等有2000多件。主要展现以禁毒和抗英而声誉卓著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被谪戎伊犁,虽身处逆境,仍忠诚报国。在两年时间里,他致力勘垦,兴修水利,造福人民,受到伊犁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从那时起,这个地方就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纳着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们参观学习,缅怀这位民族英雄的同时,也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图片来自网络

惠远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之意,不论是遥远的西北边陲伊犁还是同样遥远的西南小城道孚,不论雍正还是乾隆,历代历朝的当政者,都将国家的政策惠及祖国各个地方的黎民百姓,正如我们目前从事的脱贫攻坚任务,为了满足我们藏区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愿景。

惠远寺,惠远古城;道孚,伊犁,如果你记住了这几点信息,有机会走进它们,笔者的目就达到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援藏生活纪实之9:惠远寺与惠远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