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廌学论语(八佾|十五):君子之争,点到为止,留有余地。

君子之争,点到为止,留有余地。

【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学习】

《乐记》:“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这是说自武王克商,认为天下已平,不复尚多力能杀人,故息贯革之射。

周王分封,天下一家,各诸侯要么是王族子弟,要么是患难忠臣,要么是姻亲关系,总之瓜棚搭柳树,非亲即故,都是“一家人”。所以春秋及之前,战争都是极有礼仪的,很文明。总共几条规定:一、不斩来使;二、不以阻隘。不能打伏击,设陷阱,得堂堂正正选个好地方再打;三、不鼓不成列。不要对方还没准备好就开打,打对方个措手不及;四、不重伤。不能对方中箭掉下了兵车,还跑上去补一刀;五、不擒二毛。须发斑白的老兵不能捉回去做俘虏,得放回去养老;六、不逐北。对方打败了不能追击。要追,也只能吓吓装装样子,不许过五十步。

都是亲戚呀!君子之争,点到为止,留有余地,这就是古之道也。


这里说的射礼,是指乡射。“射不主皮”是《乡射礼》中的一句。射箭可以射中靶子,但不要射透,来个贯穿伤。因为射手力气不一个等级呀,就像现在拳击、举重、UFC等等体育赛事,得按体重分级别,不然就是尚武不尚德了,不是文明之举。

春秋末期起,已经不讲文明讲强力了,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老大。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相当野蛮了,只要能搞死对方,三十六计,什么路数都行。

后人批判孔子只知道复古,没办法,他也想不到两千多年后还有其他什么制度可以超越周制。

恩格斯说,文明的帷幕只能由最卑下的利益和最卑鄙的手段揭开。因此,为了文明的进步,人类不得不付出道德堕落的代价。

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任他如何努力,都阻挡不了后人视那些可以把箭贯穿靶子的人称做英雄,阻挡不了“作为炮灰的人民如此热爱炮手,睁着眼睛到处去寻找他。”

【译文】

孔子说:“射箭比赛,不主要在能射穿皮革,因各人体力有不同,这是古人的道理呀!”

【注解】

1、皮:皮革。古时射击比赛,靶上蒙块布。有时在布上画五彩或兽图,这叫正。有时在布中心贴上一块兽皮,或熊或虎或豹,这叫鹄(hu二声)。

2、科:等级、级别。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廌学论语(八佾|十五):君子之争,点到为止,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