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评价的方式交流

前几日有个小朋友和爷爷下棋,自己输了,在那里发脾气摔东西大哭大闹,爷爷说:都怪爷爷,怪爷爷,我娃厉害,我屁娃厉害。

看到此景,我想到爷俩之间的交流,以及爷爷在别人面前的夸赞,我屁娃聪明,小脑袋可好使了,说什么一点就通,学什么也快,就是因为太聪明,所以给他起了个屁娃这个名字抵消抵消。

对于这一事件,我想到了李松蔚老师在督导课上的一句话:用不评价方式交流。

不评价并不等于不批评,在生活中以不评价的方式交流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

关于儿童教养的研究发现,赞美孩子并不总是有好处。例如有研究者让不同的儿童做数学测试题,解完一组简单的题后,研究者会对每一个孩子有一句反馈:他对一部分孩子赞美他的聪明:哇,你好聪明呀。而对另一些孩子赞美他们的努力:从你做题的样子可以看出你平时一定很努力。然后给他们难度更大的一组题,然而因为聪明受赞美的孩子会因为怕做不出来而倾向于选择难度较低的题,有困难时写的比较焦躁。而被赞美努力的孩子却显的相对从容。联系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爷孙俩的谈话,也在以赞美的方式在交流,导致了孩子的情绪。

可以看出:赞美也是一种评价,而且赞美有时候不一定能获得好处。比如会导致:一被赞美者躺在原来的功劳簿上,重复原有的工作,觉得做到这种水平,我就能获得赞美在那里沾沾自喜回味无穷。第二种情况,他会认为我做这就已经被赞美了,我不愿意再去探索更大的世界,故步自封。第三怕失败不愿再去做什么,本来原来的赞美都不知是如何获得的,被赞美到了什么,再做别的就怕能力不足而露馅,所以干脆不做保持原有的美好,怕做的不好而改变大家对我的看法,所以用不做去应对大家。

评价接近于一种定性表达,对他只有接受或不接受,很难有更多延迟性的讨论,比如刚才的例子,爷爷说孙子很聪明,学东西快,一学就会,孙子就接受了我就很聪明,做什么我都会都能成功,一有挫折就发脾气,很难往下有延迟性的探讨。如果我们今天的讨论,我到最后问大家一句听了今天的讨论大家有什么感受?如果你说这个话题不错,讨论的也很好。这是一种评价,也就是说你已经做结论了,我们似乎没有往下讨论的话题了。可见从这个角度讲,赞美比批评更容易终止话题,假如你批评说,这个话题是我这几天想要说的,但是大家讨论的观点,我不认同,和我的观点有许多出入,这样的话,我们可能还可以继续讨论:看来你对激烈的讨论不太满意,在我们这个安全而温暖的场中,各种观点本身没有什么对与错,允许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发表,我们就是在讨论中进步,讨论中成长,那你可以再分享一下你的观点和意义。

那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是怎样的呢?不评价的交流,就是只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描述你所看到的听到的以及你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进行抽象的判断定义,甚至针对人的褒贬,直白一点就是只对事不对人,也就是说关注具体发生的事,我们看到它,去了解事件的真相,或者说对经历的事情感到好奇,只需要单纯地描述你的经验,这才是我们最为关注的。自然当事人也没有什么可辩解的,因为没有辩解的对象。

那么如何做到不评判的交流呢?就是要注意事件本身具体的过程,比如说有一个画画的孩子,你看到他画的房树人,太阳月亮等等,你可以具体的描述他画的东西,最后提出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比如你画的是春天还是夏天呢?白天还是晚上呢?

不评价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们更多的打开自己,同时也看到更多的对方,所以说最后我想邀请大家分享今晚的讨论你体验到哪些良好的感觉?在什么部分?是哪一句或者说哪个动作?哪怕是一个眼神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觉感受呢?还是说今晚你感到主持人有点脆弱,格外需要你的一句肯定?或者说你有话不想说,或者不知道说什么,感觉下你不想说背后隐藏了是什么?是对这个话题都不感兴趣,还是一整晚你都没有来到这里,还是你中间思想开了小差走神了。用这种方式交流,大家也许会觉得麻烦,可是能拓宽对经验世界的认识,加深你对人的了解和联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不评价的方式交流)